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伦理模式的文学翻译论文范文

伦理模式的文学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8 03:04:20

伦理模式的文学翻译论文

方华文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美好的追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形态的性质、面貌和人们的精神活动。世界各国人民在文学艺术上的优秀创造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借鉴。而文学翻译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观点只谈到了外译中的情况,即把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给中国读者的过程不仅是呈现“他者”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与“他者”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译者推动了互为“他者”的中外双方之间的跨文化合作,同时使中国读者受益。实际上,该观点已经蕴含了切斯特曼的交际伦理思想。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要大于非文学翻译,所以要求译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归纳起来,方华文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必须具备进步的思想品质。

方华文认为译者不能单凭个人的好恶进行选材,而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祖国的需要加以取舍,只译有利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健康作品,而不应翻译反动落后、黄色淫情的作品。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明的时代,进步的时代,健康的时代,但也不乏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作为翻译工作者,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热爱自己的祖国,善于区分正确与错误,区分思想崇高的作品及下流淫秽的作品,不为了经济利益的得失丧失自己的立场。文学翻译工作者不仅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还将其视为政治、思想、生活修养的教科书,译出高品质的作品,服务于我国的各项事业。我们可以看到,该素质要求译者译有所为,亦有所不为,选择原文本时除了考虑个人兴趣,还须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为社会和祖国服务,同时履行翻译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这已蕴含了切斯特曼的服务伦理和承诺伦理思想。

2.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基本功,掌握驾驭语言的技巧。

方华文认为从事翻译工作,特别是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译者对语言的了解应该是深入的,而不应该停留在肤浅的层次。语言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信息的载体、内容的外形,是交际的主要手段。译者应该善于捕捉语言发送的信息,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全部意义,赋予译文漂亮的外衣。林纾的译文在当时之所以赢得了那么多的读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译文语言精美。当然,我们并非要片面地强调“语言精美”而置原文的实际含义于不顾。一个成功的译者,是能把二者统一起来,既忠实于原文(以吃透原文的词句为前提),又有能给人以美感的译文。方华文认为,立意走这条路的人在未动笔之前,应多读外语的文学书籍,积累词汇及其他语言知识,还要多读母语的文学作品,必要时亦应经常练笔写写文章,这样才能把书译得好。该素质要求译者遵守再现伦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即再现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原文的文化等;同时要求译者服务目标语读者,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规范,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这也蕴含了切斯特曼的基于规范的伦理思想。

3.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趣味。

方华文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和文学活动一样,也是艺术活动,翻译作品亦是艺术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应该具备艺术想象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运用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的始末。起始阶段,译者应该善于运用艺术想象力,穿破语言的外壳去了解原文的实质,挖掘出真正的“神韵”。真正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还应该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译者必须有能力置身于这种“艺术意境”,在和原文中的人物“共鸣”之后,才算了解了原文。当然,这种与原作的“共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要研究原作的背景知识,“吃透”原作的内容。译者的大脑并非空白的,原先就应该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细胞,贮藏着一些艺术影像,这些影像都是由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拿我们中国的译者来说,从幼年时代便开始接触《三字经》以及唐诗这样的文学艺术品,并且把它们贮藏在记忆库里。除此以外,译者还会记下无数其他的艺术真实和艺术影像。在接触到原作后,译者大脑里的艺术细胞被激活,与原作里的艺术因素产生碰撞、吸收和凝聚,构划出了以原作里的艺术形象为模本的新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就是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过程。在文学翻译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表现原作的阶段,译者也必须具有艺术想象力,准确、生动地把聚合在大脑中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在以上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里,已经体现出了译者的审美趣味。译者从原作的语言中分析出内含的艺术真实,第二步就是再现这一艺术真实。译者在完成第二步骤时,必定会加入自己的审美趣味。由于每个译者的审美趣味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或俗或雅、或浓或淡,所以他们的译文修辞手法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译者的审美趣味由诸多因素决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个人的性情、社会地位、文化素养、世界观等。审美趣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培养出来的。译者的审美趣味越深厚,他的译品就越具思想性、越有艺术情味。所以,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平时都应该努力改造世界观、加强文化修养。我们可以看到,该素质是文学翻译者更好地实现再现伦理和服务伦理的必备条件。

4.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古至今的文学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证实了这一真理。文学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经过加工和提炼,再加上一些自己主观上的东西便创造出了文学作品。因此,方华文认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接触到文学作品,会产生共鸣,或者产生不了共鸣,这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例如,他要译的是关于农民干农活方面的作品,而他对农村的情况一无所知,那他“凑合”出的译品一定缺乏生命力,甚或呈现出的是歪曲了的景象。当然,译者不能整日东奔西跑地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所以必须要注意积累有关方面的知识。我们人类的知识都产生于实践和生活,但我们每个人所了解的知识大多是间接得来的,一般都来自书本。由此看来,读书是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文学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从实际生活中总结经验,也应把书本中的经验加以分析,拿来为己所用。从方华文的观点来看,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跨文化理解,促进相异双方的跨文化交际与合作,带来双方的互利。

5.必须具备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在真空中酿造出来的,都与文学家所在国、所属民族的历史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方华文认为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钻研文学作品的文化环境,努力把作品中的艺术特色翻译出来;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博学,熟知东西文化的脉络,熟知原作者的创作风格,不斤斤计较文字而摄原作之精神以“达”之。如此产生的译品才经得起推敲,巧得原作文化之精髓。译者不仅要深刻地理解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以及历史信息,也得十分熟悉译入语所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我们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到,文学翻译者具有“文化间性”,是致力于实现跨文化理解的中介者。为了促进相异双方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合作,文学翻译者必须掌握相异双方的文化,坚守译者的交际伦理。结语方华文长期的文学翻译事业反映出他高尚的人格和翻译伦理。多年来,他走得踏实又稳健。正如他在《20世纪中国翻译史》的后记所记,“矻矻终日忘掉热闹的生活,听凭岁月从身边悄悄流逝”,只是怀着满腔热情,耕耘着他所热爱的文学翻译。他提出的文学翻译观及其蕴含的翻译伦理思想值得翻译者深思。

作者:杨国华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伦理模式的文学翻译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596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