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翻译中语境独特性探讨范文

文学翻译中语境独特性探讨范文

时间:2022-11-01 04:08:20

文学翻译中语境独特性探讨

一、文学翻译不同于普通的言语交际

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是实际情境中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处在现实的语用环境中。交际双方对于对方所处的语境是清楚的,并且基本上是共有语境。讲话者无需考虑语境问题,自然地说话交流即可。在现实的语用环境下,人们的言语活动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以言行事。言语活动的人、事、前后语都是当场可以获知的,即使涉及语境时间和条件的变换,但交际者彼此的思路可以同步地进行,所以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无须进行解释,无须运用语境知识进行说明,对方就可以明白。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言语活动,是即兴的言语活动,激动人心的言语活动,这是典型的以言行事行为,语境的简单化和公有性使得语境因素仿佛在思维和言语表达中根本不起作用似的,正常的交际者无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即可迅速地越过语境障碍。语境似乎消失了,但它客观地存在着,语境直接镶嵌在言语行为中,是言语行为本身的组成部分。作家写作的时候,可能也是这样自然地信笔写来,而译者要去弄懂作家写下的作品,语境因素立刻突显出来。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际行为所面临的语境问题要复杂好多倍,译者要完成翻译任务,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语境。文学翻译一般是译者独立完成的,从理解原作开始到重写出合格的译文。译者首先面对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实际的话语,没有现成的特定语境和对话条件。文学作品与实际话语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如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所言:“实用语言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实用语言存在于它所产生的条件之中;实用语言的特征和形式是为会话时刻的特定状况所规定的,为谈话者的相互关系、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交谈过程中产生的兴趣等因素所决定的。

既然引起谈话的条件基本上不可能重复,因而谈话本身亦不可重复。但在语文学中存在着这样的文字结构:其意义并不取决于说出它们时的状况,模式一经产生,就不会消失,仍可重复使用,并能在不断的反复中再现,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而不失去其原义。我们把这种固化了的,即保留下来的语文结构称为文学作品。”(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1989:76)现实中的交谈行为彼此是认可的,是能互相理解的,能够熟悉地运用当场的情境说出最得体的话语,不然言语交往行为就不能正常进行。交谈者必须准确理解对方,并能及时得体地回应对方。而文学翻译却不同,通常作者不在场,读者不在场,只有译者在解读作品,并在想象中传情达意和重塑文学语篇。这重写的文学语篇能否获得成功,还得经过读者的检验。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得起译者反复的翻译,不同的译者可以在作品允许的想象空间内对文学作品自由地解读。

文学作品摆在译者的面前,作品中的人、事、景、情节、事件等如在眼前,但它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东西,而是由作者用文学语言塑造于作品中,处在作者虚构的文学语篇的语境中。译者深入到文学作品的虚构语境中,通过语篇内的基本的语词、语句及各种衔接、连贯手段解构原文的语码,使作者笔下的人、事、物、景等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象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译者对文学作品的虚构语境了然了,从字里行间获得了生动形象的审美感受之后,就要进入跨语境的传情达意,用另一种语言重塑文本,将活跃起来的东西用文学语言重新表达成连贯的语篇。文学译者深入到作者虚构的语境中,这本身就不同于日常交际,它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能否完全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话语,这是翻译成功的关键。译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否敏锐准确,对于建立新的文学语篇至关重要。文学作品的上下文,是译者翻译的凭据,上下文中的词、句、段、篇的基本语义,情绪气氛,甚至整个行文的风格、语体、文风等,都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好在译者可以反复多遍地阅读作品,发挥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直至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并栩栩如生地复原作品中的人、事、物、情节、事件等。译者然后进入表达阶段,这与现实中的言语行为很相似,但不是现实中的会话,是译者在想象中用另一种语言向读者传达作品的话语和含义,译者须想象读者的接受语境。译者重塑文学译本而选择语词,连缀成篇,会受到译语社会的文风、时代社会语境、读者趣味等接受语境的影响。译者面临着语境转换和语境差异,他只有在平衡各种语境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准确、恰当而得体的再表达。

二、文学翻译不同于口译

众所周知,现场口译者将作为交际者和中介者,直接参与到言语交往中。这时的译者与日常会话中的交往者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口译中的译者,是一个扮演语言中介的工作者,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会话者,必须确保会谈的正常进行。因此,口译者要能准确把握现场情境和气氛,对双方的话题和会话进程非常清楚,并能跟上交谈的进度和节奏。译者的听说能力和机敏是至关重要的,口译者对当前的语境要很清楚,口译者更象是社会活动家,而不是研究者。临场容不得细想多想,出口即成章,一听便能辨音,临场应变察言观色皆是其本事。文学译者也许在听说方面大不如口译家,快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准确感受和理解。译者不懂了可以多查字典和资料,或请教行家。可以按计划进行翻译,到了哪一段就停了,就歇了。第二天接着译,丝毫不影响译文质量,有时休息好了,头脑清醒了,反而来了灵感,有时累了,遇到拦路虎,译不下去,就需存疑。另外,口译者的话语在现实的语境中是实用语言,是准确自然的日常言语。即使引经据典,即使咬文嚼字,也得根据现场的气氛和情绪来,关键是活跃气氛。而文学译者则不同,译者重塑译本须采用与原作相当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是完整连贯的文学语篇,作家的各种诗学表现手法译者要能融会于心,并进行恰当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对话,译者对人物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以及重新塑造,都要想象现实中的具体情形如何,是否符合现实。符合现实的话语就符合艺术的真实,在文学语篇的整个文学语境的同化下,其中的各种人物语言都具有艺术上的价值,能引人感悟和思索。总之,现场口译在于对临场气氛的准确把握和保证会话的正常进行,文学翻译对文学作品的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诗学价值的认识,对于翻译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文学译者所面临的语境几乎都是想象中的,虚构的,文学译本将建立起与原作品对应的虚构语境,然后存在于译语的现实语境之中,存在于译语环境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语境之中。

三、文学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

译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移情体验、想象和理解中,与普通读者没有什么区别,可以有相当的审美感受。但是文学译者不仅是一个普通读者,更是文学译本的当之无愧的再创作者。译者必须对文学作品有着深透的理解,不仅对字里行间之“意”了解于胸,而且对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诗学价值深有体会,对语篇结构上的宏观、微观特点很清楚,而且要将这体会到的一切尽量再现于译文之中。普通读者则没有这个义务,经过阅读获得了审美愉悦和意义感受,无需向下一级读者传递。

而译者却不然,从一字一句到整个语篇的各种衔接与连贯方法的分析与再现,原作的文学价值的分析与再现,以及作品含意的理解与再表达,无不关乎译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译者不可能象普通读者那样轻松,译者的轻松是完成翻译任务后再创造后的轻松与满足。译者不能只是停留在阅读阶段的喜悦、激动和感动中,还必须进入创造性的重塑文学译本的过程。译者完成文学语篇在跨语言跨文化中的传递,需要考虑语境转换,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文学译者是原作的一个读者,又是一个忠实的研究者,更是一个新的文学语篇的再创作者。文学译者与普通读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普通读者多是情感的读者,而译者既是情感的读者,也是文学译本的理性建构者。正如吕俊教授所说:“读者是作为译者的前提,但如果只做一个读者,还很不够。他要翻译,就不能象普通读者一样仅以直接感受去体验文本世界,只要倾注感情就可以了。他读完之后,要从文本世界走出来,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审美批判……译者先成为读者是为了进入文本,而要成为译者又得走出来,恢复自我,找回理性。因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要有社会规范的制约,语言转换要有语言规律的约束,个人审美倾向还要做适当的调整,文化态度也存在选择的问题。”“译文可读之外,译者还应为中国读者铺平道路,随时注意提拉一把。”(吕俊2002)译者不是接受的终点,而是语言中介,必须架起一个理解的桥梁,实现文学语篇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只有建立起一个合格的文学译本,才能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当的审美感受。四、外国作品的译者不同于其母语读者每个人都阅读过同时代的母语作品,语境因素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的。人生来即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要素。

母语连同语境一起,已经在心中扎根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可以说渗透到人的生活和血液中了。母语的使用成为一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人阅读母语作品通常会有敏锐的语感,如同感受冷热疼痛一样。似乎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语境知识,语境因素是一生中自然的点滴积累,而不是突击式的查阅资料所得。我们极少边查字典边阅读母语作品。由于读者与作者居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只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理解作品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语境往往在读者无意识下发挥作用。可是翻译一部外国作品,译者作为读者,却有着与母语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和不同的语感。语境知识的缺乏随时都会为难译者,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这些语境知识,否则翻译是无法进行的。译者需要查阅字典,以弄清作品中的生词,词句之间的关系,并进而理解语句和段落,最后是整个语篇。译者象小学生那样的阅读,象学者那样的研究,阅读成了一种真正的劳动和创造。李健吾先生说:“因为语言两不相同,先就迫使翻译工作者谦虚。只有谦虚才有可能把翻译带到艺术的国度,成为艺术。我们应该掌握两方面的具体条件。一方面是原作上的。我能够象一位小学教员把原作的字句处理得头头是道吗?这是一。我能够象一位学者那样通过字句把应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吗?这是二。通过这些条件,我能够打开原作(一位伟大心灵的伟大反映)的门窗,把心送到原作每一深奥的角落。

深奥对于傲慢的译者往往就是浅易。然而并不浅易。一个译本好由于传神。不是另外有神,神就在一字一句的巧妙运用上,独特的组织方式中,因为文学作品,到了表现上,主题就春雪一样融在一枝一叶里头。”(罗新璋2006)译者时时感觉在文学翻译中必需各种语境知识,语境知识缺乏往往成为阅读理解的阻碍。一个翻译家要译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说自始至终都在为准确把握原作品的思想和情趣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劳动。文学译者阅读外国作品,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几乎没有译者不查字典阅读外国作品的,可是我们却看到太多的母语阅读者,轻松自如地读懂作品,甚至是不用查字典。翻译一部作品而读出微言大义和获得审美感受,与母语阅读获得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前者更象是学问家,更象是学生,而后者更象是欣赏者,更象是门外汉(当然母语作品研究者不是门外汉)。轻松状态下的审美阅读和感受,毕竟不同于劳动中的创造,它不产生作品。

四、结语

文学译者遇到的语境问题,可能是作品涉及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社会语境,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及情绪气氛,整个语篇的衔接连贯等。译者必须了解所译作品涉及的民族风俗、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在经常缺乏直接感受和直接体验情况下,也需要间接学习,这样有意识地运用最广阔的语境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实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再现。众所周知,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本文运用对比法揭示了文学翻译中的语境的特殊性:文学翻译与普通的言语交际,文学翻译与口译,文学译者与普通读者,外国作品的译者与其母语读者。通过这样的剖析,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学翻译所面临的语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有语篇内的语境,也有语篇外的语境,不仅是单一的语言环境,而且涉及语境转换和语境差异,涉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语境适应问题。译者的个人语境,可能会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影响。文学翻译中的语境的进一步分析,应包括语篇内外的语境分析,语用环境的分析,以及译者个人语境的分析,笔者将另撰文论述。

作者:赵小兵单位:河北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学翻译中语境独特性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311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