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翻译职业化必然趋向范文

文学翻译职业化必然趋向范文

时间:2022-08-21 04:57:03

文学翻译职业化必然趋向

翻译职业与职业化是时代的产物。文学翻译是翻译产业的一部分,一些著名的学者,出于一种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曾疾呼文学翻译不能被职业化,理由是时下译著质量泥沙俱下,文学翻译也逐渐成为批量生产。[1]文学翻译是翻译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翻译活动。[2]文学翻译虽然只占到翻译产业的1%左右,但它在社会上的精神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既然翻译职业化之路业已形成,那么文学翻译职业化之路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一、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在英语中,表示职业的词无论是vocation还是calling都是和“神召”、“天职”、“使命”等密不可分的。[3]可见,西方人所信奉的神学把“职业”定义为“天职”。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和翻译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天职”的概念。“天职”(vocation)被引进到我国后,在汉语中却一般把它译为“职业”。这个词本来对应于英语中的calling(神的召唤)一词,包含着宗教上的含义:上帝安排的任务。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中“职业”一词,并不能表达出西方宗教语言的“天职”中的意思,而把职业解释为:①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专业的,非业余的(现代汉语大词典)。[4]在西方,无论从源于宗教的“职业”概念提出,还是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对职业和职业化的发展和诠释,职业都被定义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冯骥才所担心的文学翻译被职业化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因为如果循着西方“职业”的本意,理论上讲,翻译文学职业化完全可以“继承百年翻译史的两个优秀的传统:即为了精神的传统与追求经典的传统”。[5]关于翻译职业化的概念,很多学者把它归纳成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6]然而,无论是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还是职业道德,更多是从译者自身的职场素质来定义的,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职业化来讲,管理本身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应把翻译管理纳入翻译职业化的范畴,因为“把管理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是职业化的重要标志”。[7]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的含义要求我们按照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来管理一个企业,对于翻译产业来讲,翻译管理涵盖了译员管理模式、流程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模式、信息化辅助手段管理模式等翻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后迅速地被职业化。

二、文学翻译职业化的演进

(一)文学翻译活动回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从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到中世纪托莱多“翻译院”,[8]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近代翻译史上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各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家及其典籍。中国文学翻译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钱钟书先生曾考证外国文学的译介应从1864年董恂翻译出版朗费罗的短诗《人生颂》开始;有人认为应从1853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翻译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开始之后,[9]林纾、徐志摩、巴金、萧乾、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翻译大家改写了中国文学翻译往日不景气的状况。

(二)文学翻译职业化教育文学翻译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高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这就对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资质、文学修养、艺术感悟、知识面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讲,正规翻译教育是由外语教学发展而来的。翻译可追溯到古罗马共和制时代,翻译一直作为欧洲教育系统中语言教学的一种工具。[10]在维多利亚时代,翻译继续被广泛地应用于在英国私立学校的古典文学教学中,而后应用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以,翻译培训与教育很大程度上从早期大学教育的翻译教学领域发展而来。首先它来自于英国大学里的古典文学系,而后来自现代语言系和英语系。我国满清时期就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京师同文馆。1894年,马建忠提议创办专门培养译书人才的高等学府,是翻译职业培养的最早提议。在欧洲,德国在1930年成立了欧洲第一所翻译学校;瑞士在1941年日内瓦大学的国际译员培训学院就开始系统地讲授笔译和口译;法国1957年成立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等。这些均可视为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机构。顺应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就必须有正规的机构对文学翻译职业化方面的人才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到职业道德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美的译学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在前列,大学里设有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译学专业。[11]英国紧随其后。关于文学翻译教育的职业化,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丽贝卡•帕克指出,除了融入文学翻译教学以外,文学翻译硕士的培养要考虑职业化或专业化的因素,因为翻译产业越来越重视职业化。[12]中国在2007年开始招收翻译学硕士,是继2006年翻译本科后我国译学培养职业化人才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当然,目前还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招收文学翻译专业方面的硕士。

三、文学翻译职业化的困境

(一)译品的质量问题我国文学翻译界的译品质量问题,很多翻译家、评论家都把它归咎于翻译职业化。譬如:出版社一听说哪个国家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会迅速分头找人翻译,其结果会在很短时间内搞出几个中译本,译品质量可想而知。在翻译产业的发展趋于职业化的今天,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翻译质量的保障都离不开包括政府、行业协会、客户和翻译服务商各方的共同努力。[13]

(二)译者经济收益欠佳在我国,文学翻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竟然沦为“零首选”。张烁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37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无一人将文学翻译列为首选职业。在这方面,中外文学翻译遇到的境遇几乎一样。即便如此,欧美的高校在培养专业文学翻译教育方面还是非常注重职业化精神的培养,虽然他们知道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专业。

(三)文学翻译的机制及外部环境我国的文化部门及新闻出版部门对文学翻译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法国政府专门设立一项“奖译金”,每年都要出资请三十几位有成就的外国翻译家到法国住几个月,研讨翻译方面的问题,无疑对翻译质量是一个巨大的提高。[14]文学翻译的管理方面应有科学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译品的质量。除此,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除了提高译品报酬外,要建立评奖机制。

四、文学翻译管理职业化

(一)翻译职业化管理机制翻译职业化的管理除了建立翻译的机制及外部环境外,企业内部的管理运营也至关重要。目前,非文学翻译诸如在法律、合同、金融、环境技术、建筑科技等翻译领域的职业化管理体系已日臻完善。许多翻译公司很好地运用职业管理的机制,在翻译市场上已颇具竞争力。

(二)建立文学翻译的管理机制,使其职业化之路健康发展鉴于文学翻译有别于非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注定其在职业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业余的文学翻译者中间很多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或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还有不少是文学翻译方面的自由职业者。这些看似与文学翻译职业化的要求相去甚远的翻译人才,如果有一个合理的文学翻译管理机制,对于文学翻译走上正确的职业化轨道,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翻译服务商可以设立文学翻译项目部,在确定一个合适的文学翻译项目后,设置文学翻译项目经理岗位,通过职业化的翻译管理,从译员招聘到翻译流程管理,到译品全面质量管理,再到成果的最后交付,严格按照职业化的管理程序去做,最终建立自己的文学翻译品牌。在组建一个文学翻译项目管理团队时,项目经理应注意把内部译员和外部译员、年轻的译员和资深的文学翻译家相搭配,分工协作,包括译文的文风统一,文学翻译编辑等从签约到项目结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项目经理在项目运作之初,应让译员统一译名,共享翻译数据库中的资料;还应该定期召开项目组成员会议,讨论该项目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探讨翻译技巧,翻译经验切磋。对于一些大型文学翻译项目应设立本地化协调员,翻译项目协调员,翻译和本地化的项目经理的职位。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譬如法国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被法国文学界称为不可翻译的“天书”。普鲁斯特的文风,给翻译造成了较大的障碍。[15]但参与翻译全书的有15位译者,其中大都是有经验的名翻译家。今后,像这样大的文学翻译项目如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相信会在文学翻译职业化道路上竖起一座丰碑。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给文学翻译职业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为翻译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捷便的平台。还有,作为电影字幕翻译,目前不少字幕组竞争激烈,这些对文学翻译进入规范的职业化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文学翻译职业化是一个趋势,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虽然这条路蜿蜒曲折,充满了挑战性,但只要从外部环境到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那么文学翻译职业化的进程会越来越顺利,其译品最终会被读者认可和接受。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学翻译职业化必然趋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096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