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对策范文

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对策范文

时间:2022-06-20 08:58:30

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对策

专业对口度是指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工作与所学专业越对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就业竞争力越强。舞台表演类专业特别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相当精力练就的。比如,一些器乐、戏曲专业需要从小开始培养,舞蹈、杂技更是需要“童子功”。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的“独门绝技”,在就业时岗位竞争的优势明显,容易做到“门当户对”。笔者曾对浙江省2010~2012届舞台表演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面向浙江省内四所高校舞台表演类专业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645份,有效问卷495份,专业涉及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艺术、戏曲表演等。调查显示,目前舞台表演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78.79%,高于浙江省本专科专业平均对口度(2012年浙江省高职高专、本科毕业生专业平均对口度分别为62%、71%),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文化类产业和教育类产业。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毕业生不再把眼光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认为只要专业对口、岗位适合个人发展,均愿意去就业。调查显示,浙江省2011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中有近40%选择在民营企业发展,并且愿意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文化演出市场日益繁荣,演艺行业的经济效益较好,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逐年提升,因此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的起薪水平相对较高。据对浙江省近三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的毕业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2.51%,5000元以上的比例达16%,此数据远高于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待遇。由于较高的薪酬和满意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较满意。在受访的毕业生中表示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的比例高达82.97%,其中16.74%的毕业生表示很满意。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2011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也表明,2011届高职高专舞台表演类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达到2908元,就业满意度得分63,全省排名第一。

毕业生灵活就业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的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收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灵活就业的性质做出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该报告进而明确,所谓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舞台表演类学生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在毕业后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时,也不愿意跨行业就业,除了少数“漂”着外,更多选择当“艺术个体户”,创办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培训学校和小型文化企业,这些企业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近几年,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逐年提升,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浙江省2010~2012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分别为9.36%、11.09%和14.69%,而对应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灵活就业率分别为2.69%、2.95%和3.05%,可见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远高于当地其它专业类别毕业生的水平。同时,据对浙江省近三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所有调查对象都有过离职经历,其中主动离职所占比例高达86.29%,有44.07%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有27.24%的毕业生持续时间在一至两年,数据显示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跳槽频繁。

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岗位专业性太强,职业选择面相对较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专业的需要及学校专业老师的影响,舞台表演类学生十分看重自己的艺术特性和专业技能,几乎把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方面。因此,他们的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知识欠缺。在对一些高校艺术类师生调查时发现,有48%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没有专业课重要,有75%的学生在专业老师临时调整的上课时间与正常公共基础课发生冲突的时候,会选择上专业课,有25%学生甚至认为所谓的综合素养提升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对人文类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极其忽视,影响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这种客观现象的存在,使舞台表演类学生在求职时的职业选择面上显得相对较窄。即使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有心去尝试跨专业就业时,也往往会因为他们综合素养不够、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足,而缺乏有力的竞争力。

(二)就业期望值太高,就业稳定性变差

相比较其他艺术类学生,舞台表演类学生培养周期较长,平时请家教、购买乐器、参加各类培训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进入大学后的学费和就学消费通常也远高于其他专业。家长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培养孩子,除了孩子自身的天赋、兴趣以外,也看中了艺术领域特别是演出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那些演艺明星的光环和高收入。这种高投入让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对于今后工作薪酬回报产生了比较高的期待和渴望。客观地说,太高的薪酬期望值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为今后的择业设置了障碍。为了能选择到高报酬的单位和岗位,有些毕业生出现了“等”、“靠”和“有业不就”的情况。有些毕业生可能迫于偿还就学期间的经济投入而极不情愿地选择不太满意的岗位就业,这种就业的勉强性也为他们以后的失业埋下了种子。薪酬的高期望也会使有些已经就业待遇不错的毕业生产生了“这山还望那山高”的念头,经常跳槽。在对浙江省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调查中发现,86.29%主动离职的毕业生中,有52%的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因薪酬原因离职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频繁地跳槽不利于个人职业上的自我累积、提升与发展,对用人单位缺乏诚信与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前途。

(三)就业区域过于集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较少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差距,而艺术往往与经济发展挂钩,这就促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发达地区。舞台表演类大学生与其他艺术类毕业生一样,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都市工作。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家境大都较好,在大中城市生活经济压力不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孩提选择这类专业时就怀揣着“明星梦”,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的空间,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据统计显示,浙江省2012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56%以上,到县区、乡镇就业的比例只有12%。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大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业,不但加剧了就业竞争,而且还会造成表演艺术资源的浪费。

(四)舞台实践经验不足,岗位适应能力不够

舞台表演类专业的艺术价值最终是要体现在舞台上,舞台实践既是技艺提高的过程又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有没有这个经历对于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而言是有天壤之别的。与舞台表演类专业相对应的用人单位主要是文艺表演团体,如歌舞团、戏曲剧团、话剧团、杂技团等。这些表演团体与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同,他们在招聘演员时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这些演员上岗后就能在一个剧目中胜任一个角色,而这些角色是马上要面对观众的,也就是说毕业生们上岗后就没有舞台技能方面的实习机会了,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毕业生的舞台实践经历。当前,随着“艺考热”的升温,有些不具备开设条件的高校也纷纷开始招收舞台表演类专业学生,有些艺术院校也对这些表演专业盲目扩招,以至于专业课都采用大班化教学,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从来没有上舞台的机会,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舞台实践的打造和磨练。这些学生毕业后往往是上不了台、开不了口,缺乏岗位适应能力。

改进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根据上述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势必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自身舞台实践技能和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校团合作,积极探索以“订单式”舞台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双方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国内一些职业类院校较早开展了“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解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以前舞台表演类专业人才以订单式来培养的相对较少。目前,舞台表演类学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和集中,主要面向专业艺术团体就业。而舞台表演类从业人员的舞台生涯周期短,专业剧团演员的更新换代相对频繁,剧团也为缺少新生代演员而犯愁。因此,校团联合以“订单式”培养模式打造优秀专业演员的时机已经成熟。舞台表演类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与一般职业院校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一个剧团由承担不同角色或者行当的演员组成,因此一个订单班里的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且学生总量不多。所以舞台表演类专业的订单班仍然要求采用“高师资、小班化”的培养模式,剧团要从招生开始,介入到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安排、教学方案实施、舞台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共同量身打造舞台表演类专业人才。由于用人单位的提前介入,使学生与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走出去就能马上适应剧团里的工作和生活,在学生、学校、专业剧团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促进了舞台表演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如近期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招的“中国儿艺班”,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央芭蕾舞团联合推出的“芭蕾舞表演人才实验班”,上海戏剧学院受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委托举办的“木偶班”等等,就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同时,舞台表演类中的一些传统戏曲专业,有的已列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免学费的方式定向培养传统艺术传承人。如近几年浙江省高校分别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院、浙江昆剧团联合举办了“小百花越剧班”、“浙越男演员班”、“浙昆传承班”,集中培养了一批优秀戏曲表演人才,也为戏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通道。

(二)构建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以“三式”锻造学生就业能力

舞台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舞台表演专业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锻造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舞台表演类大学生普遍存在舞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学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接受锻炼,不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要通过“三式”构建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学习表演的过程始终能与舞台接轨,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谓“三式”即介入式、项目式和竞赛式。介入式是指在专业教学中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互相介入。首先是资深演艺从业人员、专家和学者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到学校的专业教学中来,将课堂当做舞台,使学生在“学中演”;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演艺市场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使学生在“演中学”。如浙江省一些高校的舞台表演类学生广泛参与到全省“钱江浪花”大篷车艺术团、“文化走亲”、“种文化”等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项目式是指学校整合音乐、舞蹈、戏曲、表演艺术等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对外服务平台,遵照市场规律,以项目制的方式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综合舞台表演类各专业,在学生毕业前夕集中打造一场场精彩综艺大戏,既可以满足各地基层社区、乡镇、企业以及学校、部队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很好地展示学生三至五年所学的专业技能,吸引用人单位通过流光溢彩的舞台寻找自己“意中人”。竞赛式是指学校既可承办校内外的艺术类比赛,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专业赛事,以竞赛促进教学。利用参加赛事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是舞台表演类专业的一大特色,许多优秀学生在重大艺术赛事中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舞台表演类大学生通过这样的舞台实践锻炼,拓宽了毕业生综合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进而促进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紧贴市场搭建全真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类大学生选择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之路。但是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创业往往存在着创业教育不足及创业平台落后等问题。目前在艺术类院校中特别是舞台表演类专业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创业教育还属于“正规教育”外的“业余教育”,甚至还处于“缺席”状态。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要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创新案例分析讲座,培养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舞台表演类大学生有着年轻的血液和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具备了创业的良好自身条件,但他们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因此学校要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舞台表演类学生主要在文化产业类行业创业,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艺术培训、社会演出服务以及文艺演出的衍生品服务,如开办艺术工作室、艺术培训机构、艺术团以及演出经纪、演出服装公司等。这些都是实体企业,需要有经营场地、消费群体以及商业氛围等。所以,舞台表演类创业训练必须具有“全真”式实战平台。学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根据舞台表演类专业特点,开辟比较稳定的创业基地,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运行体制,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要求入驻到创业基地的学生企业,经营项目必须与所学专业贴近,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如学校可为学生创业企业有条件地提供排练厅、琴房等培训场,将一些演出服装定制、演出策划、会务等业务尽可能交给创业企业来完成,既可以节省资金,又锻炼了学生创业能力。通过这种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平台的锻炼,毕业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理念和创业能力,为走上社会实现成功创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加强教学改革和就业教育,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单位去就业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高地,艺术类高校要切实有效地加快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艺术类院校要根据舞台表演类学生普遍“重专业、轻文化”的特点,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在保证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设置,尽量多安排人文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基础课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涵育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等实际问题,大力开展就业意识指导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是要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我们是精英”的思想,从“只要学艺术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体面并且高收入工作”的错误认识里面解脱出来,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二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勇气,既不能有攀比心理、投机心理,也不能有依赖心理和自卑消极心理,要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寻找岗位,要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有发展空间的岗位”就是最好的岗位。三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要将就业区域都选择在大城市,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才能创作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乡镇城市化的推进,在全国各县区、乡镇为舞台表演类大学毕业生催生了很多就业岗位,为其展示才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空间,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就业必将大有作为。(本文作者:夏开堂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tyswxlw/6210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