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3篇)范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1-17 11:05:27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3篇)

第一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

文章通过对网络文化状况的了解,分析了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网络文化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从构建专门的视频课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线上线下多方面结合、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于网络文化的应用已经渗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文化,如何分辨网络文化的优劣程度,如何通过使用网络文化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实现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利用网络文化,将以往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详细地讲述了课本内容,还让学生记忆犹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即时通讯设备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知识传播,师生可以在通讯工具上进行互动,明确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给学生提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信息,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二)网络文化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即时、交互等优点,通过利用网络文化将课堂教育转变为网络教育,打破了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的时间、地点限制,学生进入网络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时间限制而不能与授课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网络文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下,教师能通过即时通讯设备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表现纳入到思想政治考核当中,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

(四)网络文化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优势,它使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信息的者,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共享的方式传播信息。这样不但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

第一,对网络文化甄别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信息进入网络环境,需要筛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第二,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质疑。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势必会引起质疑:既然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中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会使学生不在意课堂学习,而转向网络学习,增加了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第三,线上与线下教育相脱节。由于网络上并没有做到全部实名认证,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一些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即便没做到,也不会被发现,从而出现“网络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的情况[1]。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专门的视频课程

高校管理者通过调查,选择学生喜欢的网络,从而建立专门的视频课程,利用即时通讯设备进行传播,建立交流群,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更新学校的论坛,上传学习资料,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准确把握海量信息中的所需信息,提高辨别良莠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时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通过网络信息不断提高自己,从而促进其发展[2]。所以,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需要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媒介素养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三)线上线下多方面结合

网络文化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线上、线下的结合,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例如,将课堂成果及时呈现到互联网上,不但要利用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手段,又要注重教育中的个体发展,从而满足现代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需求。

(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所以,我们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变灌输为引导,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之中,从而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总之,新时代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志芬.“交互性”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应用[DB/OL].(2013-01-31)[2013-06-25].

[2]王健荣.新媒体艺术与教学纵横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114-116.

作者:潘洪涛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应用,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面对网络的时间相对比较多,也很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现如今网络文化已经和其他文化一样,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预示着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的弄潮儿,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很大程度上都和社会主义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以及消极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因素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平等正义的政治价值观。大学生对当前所处社会所有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持有的看法、所处的立场,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组成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关系着国家能否持久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大学生平等正义的政治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政治价值观,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通过网络文化,大学生可以扩大自己政治价值观的覆盖面,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下,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受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平等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接触的大多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中,思想渐渐被禁锢起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不是由自己的本意来控制,但是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学习和接触以往很难有机会认识到的各种问题,在参与时政热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逐渐被积极的态度所带动,以此培养起自己正义平等的政治观,不再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对国家政治问题漠不关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众所周知,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网络文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个人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表现在:第一,很多大学生都会在网络中探讨有关国家政治方面的问题,虽然网络中每个人都是虚拟的身份,探讨问题时不会透露自己的姓名,但是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缺失,就没有办法与其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也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健康传播发展,与此同时,那些只考虑自己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集体利益的说法与做法,都会让处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受到他人的鄙视与厌恶,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第二,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在很多言论和新闻面前,大学生刷新了自己以往的道德观,不再片面看待问题,而学会了反省和道德认知,面对现在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道德沦丧行为,大学生在网络中展开讨论的同时,也学到很多以往并不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应该怎样维护道德权益,国家发展需要怎样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1]。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交往价值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单一地维持在面对面以及电话书信等方式,人们开始学习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当今社会的大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上通过QQ、微博、论坛等多样的网络形式来进行学习以及生活,可以说网络文化的存在提供给了大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在这样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模式[2]。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需要来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当中,在发表自己言论的同时,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无疑丰富了大学生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话题逐渐增多,在对时事热点进行探讨的时候各抒己见,来探索很多各个领域的问题,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文化的追求,又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谓一举两得。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来寻找自己喜欢的话题,找到符合自己个人兴趣最终的归宿,比如加入到与自己兴趣有关的QQ群中,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上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心得,通过网络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并因此学会创新发展,对社会来说,当今社会正需要这样创新型的发展人才。

(四)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务实的择业选择观。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一大主要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因为大学生对自己和当今社会的认识不足,择业观不正确,而网络文化的产生对大学生择业选择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大学生择业选择发生了改变,更加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变得灵活多样起来,通过网络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很容易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也了解到很多类似于网店销售员或网站美工等新兴的职业,这让大学生在择业选择时,可以有更多的考虑,不再局限于专业对口或者很多要求硬件信息的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变得明朗起来,不再有逃避和害怕的心理。而对于应聘方面,现在很多家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网站可以投递简历与填写个人信息,通过在网络上的筛选,大学生能够轻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进行咨询与简历的投递。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让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希望投机取巧来进行偷懒,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学习中,也逐渐培养起自己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观念,明白了自己的择业就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一次选择,更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一)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进行干扰。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在受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困惑,这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化会让大学生主流的政治观念受到动摇。大学生年纪尚小,所处的阶段也是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接触网络文化之后,会很容易被网络中那些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诸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所影响,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受到的社会主义教育,在正确的原则面前产生犹豫,对于我国社会政治制度也持有不同的立场,于是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失去自己原本应该有的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也会因此而丧失自己的理想信念[3]。这种向往西方政治制度而怀疑社会主义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不难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辱骂国家和政府,发表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大学生失去应有的政治责任感,更会让国家的政治权威受到威胁,所以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进行干扰。

(二)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产生毒害。网络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富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与此同时也会让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影响,这样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否则必定会造成大学生道德品质缺失的现象[4]。很多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会因为很多原因比如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或者浏览黄色暴力等网站,而造成精神不振和成绩大幅度下降等现象,更有甚者会产生精神分裂这样的心理问题。而且因为长时间面对网络,大学生不选择多多进行社交活动,会产生孤独和焦虑的心理,于是他们选择只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藏匿,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变得孤僻、冷漠,又因为网络文化里有太多虚假的信息,所以在接触网络文化过久之后,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这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多疑和恐惧的心理,这些现象都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人格障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网络文化中虚假信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开始学会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骗取他人钱物等,这样的种种行为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对大学生交往价值观进行摧残。众所周知,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之处,和谐的网络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大学生的交往价值观进行摧残。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接触网络,而大学生对身边现实的信任度却因此降低了,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在现实里与人的交流变少,而且面对网络中的人与现实当中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难免造成了心理的落差,所以很多大学生宁愿选择沉迷虚拟的网络社会而逃离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网络上虚假的信息特别多,这也让很多大学生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多疑的心理,不信任身边的人,也降低了自己人际交往的信任度,这样的心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甚者,因为长期沉迷网络,患上了网络综合征,相比于其他人,这样的大学生更加敏感,面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会选择心平气和的交谈,所采取的手段极其暴力。

(四)对大学生物质追求产生诱导。很多网站都在利用网络文化为产品做广告,其中不乏很多价格高,实际用处却很小的产品,而大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很少,看到网络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往往眼花缭乱,购买产品时看的不是实用度,而是虚假的外表,以至于买到的很多东西都不尽人意,这样的盲目消费正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还有很多大学生会滋生攀比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认识有限,所以很多的消费品牌都是在网络文化中了解,在了解之后,便希望得到,以此来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网络文化带来的消费欲望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让大学生感觉到失落,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想要做的不是依靠自身能力去购买可以负担的商品,而是怨天尤人感叹命运的不公。相比于以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家人的影响,每个人的消费观念相差不多,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通过网络文化形成的,在攀比效仿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便会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李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分析[J].攀登,2009,4

[4]张红霞,江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9

作者:冯琳琳 陆通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存本质的影响

摘要:

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网络物理介质构成虚拟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和快捷性等技术性方面的特点作用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使网络文化凸显较其他文化样式截然不同的群体极化特质、后喻文化特质、人际补偿特质、超容集成特质、交互开放特质和存在虚拟等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深层特质。这些特质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文章着重分析网络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生存本质的深层特质。

关键词:

网络文化;深层特质

当前,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而产生发展的所有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合体,是人们以网络为载体形成的活动方式,并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特别是对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超脱一般工具的性质,而完全植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思想行为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本质力量。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网络物理介质构成虚拟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和快捷性等技术性方面的特点,作用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使网络文化凸显较其他文化样式截然不同的群体极化特质、后喻文化特质、人际补偿特质、超容集成特质、交互开放特质和存在虚拟等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深层特质。这些特质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一、以“强调倾向性认识”为中心的“群体极化特质”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它是指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凯斯•桑斯坦对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界定则更偏向于对群体成员的关注。他认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47。这种现象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更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网络文化与其他文化样式相比最凸显不同的就是它是一种以人类多群体化发生交互行为为特征的结构样态。在网络境遇中,存在各种文化群落,虽然参与对象、表达方式、对话内容和语境有所差异,但都是以人类集体聚合的方式存在和发声的。这种集体的聚合既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也有利于激发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使网络文化呈现出集群性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使得网络和现实生活相比,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具有易变性和可塑性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对大学生个体行为影响的放大,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能量的聚合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等特点决定网络文化“群体极化”现象尤为突出,其突出表现为某种倾向性认识得到加强。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明确表明自身对各种社会现象存在的态度、观念以及情感,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和开放性特点又使得这种态度和观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并通过各种交互活动使大学生原有的某种倾向性认识得到逐步强化,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因而产生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正如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探讨网络对个人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时提出,“共同经验,特别是由媒体所塑造的沟通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黏性”,信息随时获取同时带来“量身定制”而造成信息窄化,其结果就是社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和影响[1]5。他还指出,在经过讨论后,温和的女性主义者会变成强烈的女性主义者;在经过讨论后,法国公民会更质疑美国这个国家机器经济援助的意图……[1]47这种社会黏性就是指由于“群体极化”效应而引起的社会集团具有共同认识所形成的聚合力量。因而,“群体极化”这种效应使得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成为一把“双刃剑”,当群体的意见即团体认同趋于客观正确,大学生就将获得有益的正确的影响;反之,当群体的思想谬误存在偏差,势必造成大学生观念的偏差和情绪的极端反映。这种效应的益处在于,可以让一些被忽视、被抑制、被淡化的问题和观点被重新加以强化、认识和确定,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内容。同时也为国家与大众的沟通交流搭建新的实践平台和崭新途径,促进社会的平等与开放程度,为社会思潮的整合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它也有极为不利的一面,就是在于通过观念认同和说服机制,使大学生这一类群体成员的观点向预见的结果靠拢,朝着群体成员所期待的方向移动。但是如果群体被少数偏激主义和极端分子主导,那么这个群体成员的观点就将趋于极端和偏激。

二、以“文化反哺”为表征的“后喻文化特质”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2]。这种理论成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我们分析各种文化传承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后喻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也被称为“青年文化”,是一种和前喻文化、并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在前喻文化以及所有含有前喻特征的文化中,具有世代性和巨大的稳定性,它具有很强的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认感,拒绝变化,缺乏自我意识,缺乏质疑精神。后喻文化强调自认感和连续性的改变,超越代代相传的超时间和永恒的自认,强调变革的可能性。在后喻文化中,长辈们由于自身的限制不如晚辈更能较快地适应时代的变化,长辈们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使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为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予以超越和反叛提供可能。按照米德的文化传承模式理论分析,网络文化就是典型的后喻文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技术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时展的剧变激发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大学生以其观念的超前性、直觉的独特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迅速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包括对信息的占有、对新技术的应用、对流行文化和元素的吸纳等方面都体现出比前辈更多的优势以及话语权和权威性,体现出“文化反哺”现象。如费孝通所言“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但是今天却不再如此”,“牛顿花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律,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3]。而这种“反哺”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既包括以网络为载体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体现在网络文化视域下观点理念和思想态度的转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变革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出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即后喻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赋予大学生以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为他们提供更多实现自身意志、自我价值阐发的可能,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生存参与的自由权、价值认同的自主权、信息选择的决定权、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强化其选择力和创造性。

三、以“平衡思想”为核心的“人际补偿特质”

在现实中,当各种因素对人们心理系统的干扰和影响远远超出自身心理系统的承受能力,使得心理系统不能恢复或者很难恢复,就需要人们做出有利于心理系统恢复的活动,在补偿性文化活动和领域中释放身心、自我调整、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网络文化就是这样一种补偿性文化,充分体现人际补偿性的特征。与现实世界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更富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人们可以作为自由主体进行自主的参与、交流和选择,超越阶级且无差异化。正如1996年约翰•巴罗在《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声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4]对大学生而言,这种平等性也是他们个性得以张扬和情感加以流露的首要前提。此外,与传统的文化形态相比,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网络空间充分体现虚拟性的特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体都能以虚拟的或匿名角色,甚至是多重身份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网络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异、等级关系的自由平台和开放性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各种监督、监管机制相对弱化和松散,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精神桎梏和心灵禁忌,可以卸下心理防御去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这样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可以抛开现实中的种种束缚,可以尽情地宣泄情感、发泄怨气、抒发感慨、释放激情;可以毫不避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主张和利益诉求;可以和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相互交流、沟通,获得尊重、理解和认同,可以充分感受在现实生活难以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网络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人际交往的补偿性征,使得大学生将网络视为一个情趣、兴趣和情感相互交融的世界,使他们可以真正完成人的生存价值和本体诉求的感性回归,成为与他们心理互补和互嵌的补偿性因素,契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是也正因如此,网络也容易使他们形成网络依赖,沉浸在对虚拟世界理想生存的体验中,造成对现实生活的乏味无趣,甚至理想的丧失,在现实中不自觉地自我放逐。

四、以“众声喧哗”为语境的“超容集成特质”

网络文化的超容集成特征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层次文化形态。这种超容集成特征主要体现为网络信息数量的庞大性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快速膨胀和无限丰富的时代,而网络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破碎化语境的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颠覆人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者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使网络文化的发展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性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互联网诞生的几十年间,信息传播的总量已经超过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之前传播的所有信息的总和。网络文化的超容集成特征还体现为网络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网络上各种层次形态的文化并存,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和界定文化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这些文化都会以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在网络上呈现,这些文化从品位和层次角度区分不论是大众文化、高雅文化,抑或通俗文化甚至低俗文化都会通过网络媒介得以传播,文化空间由于网络出现得到空前的释放和拓展。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可谓包罗万象、良莠不一,充分体现出一种超容集成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网络大大超越其他文化样式,形成传递更为便捷、内容更为丰富、影响方式更为立体生动的优势,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这种超容集成特征的形成源于甄别标准的差异、价值目标的不同以及利益的驱动等,使得网络文化既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容,也存在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多元的异质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思想意识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的大学生感到困惑茫然,为他们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价值理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易使大学生个体道德观念发生嬗变,甚至产生精神危机,信仰坍塌,乃至背离道德。

五、以“共享再生”为表现形式的“交互开放特质”

网络发展到当代,已经远远超出工具性技术的意义,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自组织、自协调、去中心、流动而开放”的社会生态系统,网络创造全新、异质的生存方式,网络世界没有疆界,没有羁绊,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体现的高度自由、开放、灵活和平等的信息交流方式形成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这种开放性特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能够迅速在受众中传播,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是,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做出回应,进行信息反馈或实施相应的行为,这种双向沟通的交互性特征使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网络文化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文化形态都望尘莫及的,它使人们超越地域聚集群体观念,而更加注重新型虚拟文化。这种交互开放特质为大学生摆脱现实束缚、思想观念解放提供物理介质和精神空间,不仅有利于作为网络文化受众的大学生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激发潜能,使文化内容的多元、文化样式的丰富、文化传播和表达手段的先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还赋予网络文化自身以巨大的推动作用,朝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无限可能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85.

[4]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3.

作者:王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lwhlw/70170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