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范文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范文

时间:2022-09-15 10:48:50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一、写作缘由

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在,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笔者对此应当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应当承认其地位。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这种认识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这是20多年前的观念,但为不少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故近年来,个人不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最后,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为雷州地方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2009年5月,个人作为省政府参事,曾以《参事建议》形式提交《关于确立和打造“雷州文化”类型与品牌的建议》,获得省有关领导批复和支持。2010年,省委省府颁布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正式使用“雷州文化”概念。这样,雷州文化概念及其应用,纳入政府行为层面,成为雷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一个平台,将发挥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持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配合这一规划纲要,提供对雷州文化的理论解读和文化要素分析,于是才有了现今这部《雷州文化概论》。

二、雷州文化概念和命名

(一)雷州文化概念文化或可以人为载体,称“人化”,也可以地域为载体,称地域文化。前者如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文化;后者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指分布在广府、客家、潮汕地区的文化,故两者不可分割。现今所称这三种文化,实际包括人和地概念在内。雷州文化是指形成、发育于雷州半岛,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半岛地区雷州人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大文化,即广义文化概念,而不仅是狭义的文学艺术文化概念。但雷州文化又不是半岛上各个县市、各个群体所承载文化现象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交融、结合形成的文化有机体或综合体,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概括起来,雷州文化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雷州半岛为文化载体,完全在广东热带范围内(汕头—阳江—高州一线以南,北纬21°20′,热带作物橡胶分布北界)。这是一个很重要地域特征,按此界线,吴川、廉江有一部分在内;况且,文化还有辐射作用,将邻近一些地区纳进自己范围,吴川即属这种情况。文化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不是如行政界线、边防界线、保税界线等截然分明的界线。二是分布区域相连成片。雷州文化产生于雷州半岛,地域上是一个整体,相连成片,并且是连续的,中间并无隔开。这使得雷州文化更具有均质性,与广东其他地域文化有差异,如珠三角、西江、五邑的广府文化就有不少差异。东江客家、梅州客家、粤北客家也各有个性,潮汕与海陆丰也有小异。但雷州内部,因地域为一个整体,文化差异较少。三是有比较一致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离不开历史,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自新石器时代,以鲤鱼墩6000年开始,经历了史前时期、先秦时期(骆越、荆楚文化南下)、秦汉至隋唐俚僚文化的发展,宋元闽人迁来后汉文化渐成主体,明清时期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其后又有战后转型新生时期等。这一过程在半岛各地基本一致,无重大差异,排除了个别县市游离于雷州文化的可能性。四是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这是雷州文化能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关键因素。在雷州半岛热带、海洋环境和独特历史过程背景下形成的雷州文化,具有鲜明的热带性、海洋性、多元性、原生性、刚烈性、平民性、务实性等特质和风格。当然,不是说唯雷州文化如此,其他地域文化没有,但雷州文化在这些方面要比其他文化要凸现得多,这就成了雷州文化个性。五是比较一致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是区域文化一个重要特点,雷州过去经济落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整个半岛差别不大,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要逊一筹,这是当地文化水平的一个标志。以此来比较与潮汕文化的差异,就十分明显。潮州在宋代时读书已成为风气,被称为海滨邹鲁,明清时期潮州教育水平处于广东领先地位。潮汕与雷州的文化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这种差异性成为两地分属两个文化类型的一个根源。六是有一个稳定的文化中心。一种区域文化或文化类型,必须有一个代表其文化特质和风格的中心城市,才能起到文化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就像大气中必须有尘埃作为水汽凝固核心才能生成雨滴一样。这个文化中心,因时代而异,雷州城是传统文化中心,湛江是近现代文化中心。这是雷州文化中心的“双城记”,就像潮州是传统潮汕文化中心,而汕头就是近现代潮汕文化中心一样,也是“双城记”。以上这些,包含在雷州文化概念之内,它们并不是机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而成。所以,雷州文化概念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有多种根据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广东其他地域文化亦如此。

(二)雷州文化命名基于文化是历史投影,是时间积淀,故区域文化多以历史地名来命名。如广府文化中的“广府”是唐代“广州都督府”简称,岭南文化也因唐代有“岭南道”一级政区而得名。故雷州半岛文化,也应以其代表性历史地名命名,它就是唐宋雷州,元代雷州路,或明清“雷州府”,雷州都是专名,半岛地域文化称为“雷州文化”,实至名归。但对雷州文化命名,至少还有几种不同意见:一是“雷文化”。因雷州多雷衍生出神人陈文玉,雷歌、雷剧、雷州换鼓、游神之风俗活动,故有人以“雷文化”为本地文化命名。实际上,雷文化只是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以一个文化元素覆盖或代替整个雷州文化,有以偏概全之虞。二是“雷阳文化”。“雷阳”作为雷州代称,始于宋代,见秦观等人著作中,但未用于政区,后因有“雷阳书院”而被广泛使用,并被视同于指雷州半岛范围,称“雷阳文化”亦算切近,但因不是政区名称,文化中心雷城与雷阳不存在对应关系,故不及“雷州文化”好。三是“湛江文化”。湛江前身为原吴川县南三岛隋置椹川县,1899年为法国租借,称广州湾,1945年收回,始称湛江市。至今史不及百年,历史短浅。新中国成立后设湛江专(地)区,一度包括阳江、茂名及广西钦廉地区,现在则包括雷州半岛,与雷州文化范围相当。但文化区多以历史地名命名,湛江历史厚度不足,故不宜为雷州半岛文化命名。四是“雷州市文化”。雷州市前身为海康县,近年才升格为县级市,称今名,但其范围仍袭海康县,难以覆盖整个半岛,称“雷州市文化”只能指本市版图,而不是历史上雷州府;若自称“雷州市文化”,又不能代表其他县市,不及现称雷州文化。实际上,现用雷州文化也是以海康县为核心和主要内容,因文化中心雷城即为雷州府治和海康县治。若以“雷州市文化”冠用称当地文化,反容易引起混乱。例如前年出版十三册《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书,即有这种嫌疑。五是“广州湾文化”。广州湾仅为湛江市区旧称,为法租借地,作为中西文化融合板块,或雷州文化一部分当无可置疑,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用来取代雷州文化,则以偏概全,以小替大,逻辑上不通,也违反历史事实,故应为雷州文化一部分使用和研究。近年成立“广州湾研究会”即承担这个任务,且不断推出新成果。有人据此提出建立“广州湾学”也不无道理,就像时下流行,且实际运作中“北京学”、“徽学”、“潮学”、“客家学”、“广府学”、“海南学”等一样。近年红土文化兴起,突出雷州半岛主色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无可厚非,但不宜为雷州文化代称;半岛一些县市为强调自己文化个性,提出徐闻文化、遂溪文化、吴川文化、廉江文化,从突出自己文化个性而言,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一种文化类型,只是雷州文化概念下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独立命名。

三、雷州文化是一种历史存在

雷州文化不是根据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历史传承,是雷州半岛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首先,雷州全境在热带范围内,是广东最完整一块热带地区,其许多文化特质在这个范围内产生,过了这个界线则不是,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由此产生文化热带性,也是其他地区所欠缺的。只有雷州半岛才能提供这样文化土壤。由此框定,在热带条件下形成雷州文化,是原生的、原真的、不可动摇,不可颠覆。只要这个热带范围不改变,雷州文化的热带文化类型,就是永恒的,消灭不了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其次,雷州文化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但一旦定型成熟就难以改变,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唐以前为俚僚文化,宋元大规模闽南人入居,成为当地居民主体,建立雷州文化刍型,经明清进一步发展,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风格,自此雷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出现,传承至今。所以从雷州文化历史演变过程看,它是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结果,不容置疑。再次,雷州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比较,因有其独特文化特质和风格,故能在岭南文化体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可动摇地存在、传承。就广东四大区域文化类型而言,都各有其个性,和而不同、共存共生,故能平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对立和取代。争议最多的是潮汕文化和雷州文化,过去曾被视为一体,但这是认识水平问题,因未发现其差异性大于其共同性所致。但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实在,随着我们对其差异性的深度发掘,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是两种文化类型。雷州与潮汕,仅使用方言和部分风俗有共同性,其他文化特点大相径庭。雷州文化个性鲜明,决定其实际存在的依据是坚实的、合理的。又,雷州民系是雷州文化历史存在一种方式。雷州文化的存在载体,除了地域,还有人群体,即雷州民系或雷州人。历史上雷州人有各种成分,但作为主体俚僚人在唐代基本汉化,宋元时闽南人大批到来,并成为雷州居民主体。明清雷州文化定型成熟,雷州民系也完成自己发育过程,形成雷州民系,即雷州人。雷州民系即为雷州文化载体,也是雷州文化历史存在一种方式。

四、雷州文化精华

雷州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雷州人世代劳动成果。其文化精华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独有的热带农业文化雷州文化热带性是独有的,在今广东境内是唯一的。它产生热带文化产品,独具地理标志,有强大文化优势。如围垦海涂建立东西洋田,修大堤引淡洗碱,熟化为良田,使之成为广东粮仓,为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文化的经典,不亚于珠三角沙田农业。又雷州作为番薯传入我国一个首途之区,创造许多种植经验和品种,声驰岭南上下,为我国粮食生产第二次革命。为适应干热气候,保障农业生产,雷州打井、开运河、修水库等水利工程,很有文化品位。而利用半岛热量资源,种甘蔗、橡胶、胡椒等作物,形成热作、经作文化特色,同样卓有成效和声誉。所以,雷州热作文化是岭南文化一个品牌,其他文化区难以相比。

(二)海洋文化传统著名地理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昭璇说:“岭南亲海,热带民风”。这种亲海,即有物质也有精神文化成分,上述以海为田、与海争地即一种重要表现。另外,海产捕捞、养殖或增殖也是海洋文化一项重要内容。“珠还合浦”传说,半岛盐场、渔港,今日大面积网箱养鱼、虾场等,反映雷州人依赖海洋,仰给于海洋,即“耕海”文化内涵,蜚声岭南上下。雷州海洋商业文化更驰名全国。汉有徐闻、雷州等港口为我国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唐代还有“欲拔贫,诣徐闻”之谚。唐宋雷州窑遍布沿海和通明河两岸,产品畅销海内外,故海上丝路又称陶瓷之路;明清及近代,各地会馆林立于雷城、赤坎、梅菉、徐闻等地,为海洋商业文化兴盛一个表征。清末法国人租借广州湾,虽是帝国主义时代产物,但从中西文化交流而言,广州湾成了西方文化登陆雷州半岛一个根据地,也是一座中西文化合璧城市,对雷州文化不无影响,故现在湛江正打造广州湾风情文化一条街。建国后湛江港崛起,连通五大洲,海港文化称盛一时,标志雷州海洋商业文化达到历史高峰。而在海洋商业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雷州人勇敢、创新的开拓精神,广招天下客商的包容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建立21世纪海上丝路尤有参考、借鉴意义。

(三)清官廉史文化雷州虽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经济落后,民生困苦,但也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造就了雷州文化的务实性、平民性风格。在这样文化氛围中,产生了陈瑸、陈昌齐、陈乔森等清官廉吏,朝野佩服。他们的言行,代表了雷州文化高尚品格。如陈瑸为官清正廉明,忠于职守,为国为民谋福祉;甚至从人性出发私放犯人,在雷州兴水利,办学校,作育人才,有口皆碑。陈昌齐不仅是一位鸿儒硕学,声驰岭表,而且也是一位清官廉吏,以刚直不阿著称,尤痛恨贪污勒索,清贫自守,正气四射,无私无畏,时人折服;陈乔森不厕身官场,愤世抗俗,摈弃利禄,执掌雷阳书院31年,培养人才,处处表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气质,后被誉为“雷阳精神”,实为清官廉吏文化另一种表达形式。清代雷州唯一一位状元吴川林召棠,入仕京师,后任陕西主考,公正选拔人才,为陕人称誉;拒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继送寿银,挂冠回乡执教,培养大批有气节之士,为雷州留下宝贵“状元文化”遗产。晚清外交家和教育家吴川陈兰彬,奉命治黄,救济灾民,甚有见地和成就;后主理直隶积案,不畏权贵,排除阻力,平反大批冤假错案,深得民心;又顺利解决天津教案,为曾国藩高度评价;后驻节海外,大智大勇,解决古巴难侨问题,朝野威服。雷州这些清官廉吏,都以自己言行,在中国廉吏上树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仅是雷州文化之瑰宝和光荣,对当前反腐倡廉也大有借鉴意义。

(四)独特的民间信仰和风俗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历史过程和人口来源,雷州文化中保存不少特有民间信仰和风俗活动,为其他地区欠缺。这些信仰和活动表面上很粗糙,但深藏不少未解之谜,也是雷州文化一个精彩之处。这主要包括雷神和石狗图腾崇拜。雷神崇拜虽非雷州特有,但在雷州半岛地理环境基础上产生的雷神崇拜,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规模大,三是影响深远,四是形成系列,渗透物质、精神各个领域,于今不减,已为地方特色,不只在岭南,即使在全国也难以与雷州相比。这种崇拜实质上反映了人与环境关系,从自然崇拜到人神崇拜,还有雷对原始生命起源、对农作物生长和丰歉所隐喻的道理等。具有相类意义的狗图腾崇拜,既有与雷神崇拜相通的一面,更有其深刻的石狗功能意义,折射了雷州自然环境、初民生存、生活和精神世界等众多方面,至今仍有不少待解之谜。石狗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比海南、北部湾沿岸其他地区都有特色,是北部湾石狗文化圈的核心。它的图腾、雕刻艺术、风俗活动、文艺创作等意义难以罗列,应视为雷州文化一项不可多得瑰宝。

(五)流寓文化雷州历史上被视为蛮荒之地,长期作为流放官员之所,而流放海南官员取道雷州,二者对传播中原文化贡献匪浅。这种有助于边疆开发的流寓文化,是雷州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下十贤祠、贵生书院等文化遗存遗址,以及后人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甚有研究、开发利用价值,特别是它们蕴含人文精神,感人气节,是一种无形、强大精神力量。如宋之寇准、秦观、明汤显祖等,皆为饱学之士,他们在雷州建树累累,为后人仰止。历史上贬谪岭南人物很多,但以雷州、琼州最多。尤其是雷州为交通要道,面积狭小,故贬谪人物集中,为流寓文化地域分布高密度区,影响也强烈。这种历史文化不让于广东其他文化区,如刘禹锡在连州、韩愈在潮州,苏轼在惠州和儋州一样,成为地方文化一个象征和一种集体记忆,反映他们作为一群文化巨人留给雷州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激励当地人追求文化、向往光明前程的社会风尚。

(六)文学艺术风采每种地域文化都有代表性文学艺术,反映每个民系精神风貌,例如广府粤剧、潮汕潮剧、客家汉剧等。雷州文化既为一种文化类型,雷州人作为一个民系,也有其文学艺术作为精神支柱,这包括雷歌、雷剧、雷州诗等。这些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也登大雅之堂,在岭南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为雷州文化赢得很高声誉。

五、雷州文化的发扬光大

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族群)既是一种历史存在,发展至今已成为广东四大区域文化和四大民系之一,并写进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中,这种文化和民系定位已得到社会各界多数人认同。自此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将以崭新姿态和装束,在岭南、在中国文化版图上表现自己威武雄壮角色。

(一)雷州文化传承在这个前提下,在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一种强大软实力语境中,雷州文化必然存在一个继承、弘扬和保护也是发扬光大的问题。依个人管见,雷州文化应继承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例如上述雷州文化精华,就应继承和发扬光大。但也应承认,作为历史产物,雷州文化也不无糟粕,或者至少说是文化劣势。例如在风俗活动中,过多的游神,夹杂一些神秘色彩,容易走向封建迷信;教育水平偏低,地方观念和宗族观念强烈,容易诱发械斗;文化原生性色彩浓厚,固然是一种潜在优势,但若故步自封,停留在原生状态,则不利于文化更新和进步;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雷州文化的平民性和务实性,固可体现文化大众性、普及性和功利性,但若不跟上时代潮流向精英文化发展,则不利于雷州文化水平提高,在区域文化竞争中处于劣势、败北,甚至被抛弃。

(二)雷州文化弘扬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态势,雷州文化应弘扬地方,至少应包括:第一,上述雷州文化之六大精华。第二,雷州生态文化。雷州文化孕育、产生于稳定的生态环境,包括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且不断再生的资源、长期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保障雷州有一个和谐协调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环境关系,是为文化生态。在广东,雷州文化生态向来处于良好状态。只因篇幅所限,本书未深入涉及,但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结合文化形态,是雷州文化一大优势,故省委省府关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中有建立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条文。这显示雷州文化生态也是一种历史传统,对雷州当今和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必须弘扬其优良传统,制止一切有害行为发生,以维护雷州文化生态处于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应为雷州文化今后发展一项重任。第三,爱国主义传统和顽强不屈斗争精神。雷州半岛民风刚烈,在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保护民族利益斗争中,半岛人所表现出的高度爱国主义传统和顽强不屈斗争精神,是雷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例如近世反对法国殖民者租借广州湾扩界斗争,抗战时对日斗争,以及与匪患、虎患的斗争等,这种精神都有充分表现,也是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的文化特质所在。这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历史过程中仍不失其意义。第四,多元、开放、包容精神。临海和紧靠海陆交通线,促使雷州成为内外交通枢纽、不同民族、文化频繁往来通道,形成多元、开放、包容文化风格。在过去,它发挥很大作用。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空间一体化、世界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背景下,弘扬这种精神文化,对吸引外资、人才、技术、资讯都可发挥巨大作用,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振兴和发展。

(三)雷州文化保护雷州文化有不少原生态成分,有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各地都有自己经验,可供借鉴。但对雷州文化,保护意识必须事前建立。这应包括:第一,保护雷州文化两大中心。一为雷城,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护;二为湛江,近现代雷州文化中心。时下正打造广州湾风情文化街,迈开保护第一步。应处理好两个中心关系,使之成为雷州文化“双城记”。第二,保护雷州文化遗存遗址。包括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雷州特有器艺、水利工程遗址(如特侣塘),宗教、民间信仰庙宇、风俗活动、名人故居、流寓人士史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等。第三,重新梳理和确立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法治管理范围。第四,在当今快速发展新城镇背景下,名城、名镇、名村将会受到一定冲击,应将新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护、开发名城、名镇、名村资源,重点修复有关景点(如雷州城墙、遂溪苏二村等),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际上,雷州这些文化资源大有潜力可挖,绝不让于其他文化区。

(四)雷州文化宣传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确定以后,应有一个宣传和应用过程,才能表现其效果。为此,当前宜做好如下一些工作:一是在学术上、理论上力挺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在半岛内外达成共识;从学术走向民间,从官到民,从半岛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海外,首先是华侨、港澳台社会。二是动员、组织研究队伍,深入研究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争取更多成果面世。三是在文化规划、建设中广泛使用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少用其他称谓。四是扩大媒体宣传,推出一批图书、影视、广告等相关成果。

作者:司徒 尚纪 单位: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yjlw/6788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