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及变迁范文

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及变迁范文

时间:2022-08-07 02:07:16

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及变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许多农业科研成果最初并不为农民所接受。面对这种尴尬,各抗日根据地如何应对?有哪些成绩?对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影响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很少论及,更无专题研究。本文尝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以求教于方家。

一、农业科研的成绩与尴尬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例如在晋察冀边区,早在1938年1月,边区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农业生产,除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以外,还必须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要“设立农业技术改良机关,协助农民建立合作社大量制造农具,指导农民育种、播种、施肥、土壤等各种技术之改良”。(1)1940年4月1日,边区政府在《晋察冀边委会号召各县普遍设立小农场》的指示中强调:“提高农业生产在边区经济建设上有着首要的意义,而改进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2)同年8月13日公布的《中共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中规定“发展农业,改良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优待科学家及专门学者”。1941年3月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农事实验场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提高农业生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扩大耕地面积,如开荒、修滩、改良盐碱地等;另一方面是提高农业技术,如改良与交换种子、改进栽培方法、改造农具、兴办水利、增加肥料等。在边区过去四年来的农业生产,是把中心放在扩大耕地面积上的。……今后提高农业技术就成为发展边区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3)在其他抗日根据地,农业科学技术也同样受到重视。例如在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对晋冀鲁豫边区日前建设的主张》和边区临时参议会郑重通过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的两个文件中,都写着“发展农业生产、扩大耕地面积、发展水利,改良种子、肥料、农具,开办农业试验场,提高生产技术,……”(4)1941年6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论经济与技术工作》等重要社论。社论指出:“在边区的经济建设上,技术科学,尤其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不论是改良农牧,造林,修水利,开矿,……都必须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必须受科学的指导。”(5)在1942年的《关于发展农业》一文中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的第七项政策就是提高农业技术。这里所说的提高技术,是说从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生产知识出发,依可能办到的事项从事研究,以便帮助农民对于棉粮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有所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6)在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办法或条例,给予农业技术人才特别的优待和照顾。1941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规定:“对于农业、造林、牧畜及农村副业等技术干部或技术员每月发给15-50元不等的津贴费,并提供必需之图书仪器及工具等一些物质精神上的优待与帮助。”(7)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于1942年3月颁布《优待生产技术人员暂行办法》,把边区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技术人员按照其学历、技术水平和对边区经济建设的贡献等分为技正、技士、技佐、技术员四级。每月发给他们另用费分别为30元、20元、15元、10元。(8)对有特殊贡献或特殊困难者另外再给予奖励和补助。1943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了《1943年度技术干部优待办法》,把农林牧等技术人员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发给津贴3斗至3升小米价,还可以享受其他优厚的物质待遇。(9)由于重视农业科学技术,优待农业科技人员,各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科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在陕甘宁边区光华农场,试验成功了的狼尾谷,产量高,不怕虫蚀、鸟啄,随地可种,其的洋芋产量也普通为高。在晋察冀边区,培育的良种有燕京811号、15号、边区1号谷种;白马牙、黄牙齿、大金黄玉蜀黍;燕京72号、1817号及曲阳2号小麦;蔬菜中茄子与番茄杂交第一代。(10)除培育良种外,各抗日根据地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晋察冀边区,在农作物栽培方式上,提出了择地种植、轮流种植及移植等方法。在制造肥料上,研究出绿肥种植、改良农家肥等方法。在改良土壤方面,研究出客土法、深耕法、冬耕、休耕、酸性土壤改良以及引水入滩等办法。在农具改进方面,制造出新式“五一”水车、滑轮犁、三角耙等。(11)然而,丰硕的农业科研成果,最初并不被农民群众所接受。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农业部门引进的优质品种来亨鸡并不受欢迎,因为群众不相信,“这种洁白的鸡真的在一年里,除了极短一段时间外,每天都会下一只相当大的蛋。”(12)在晋冀鲁豫边区,营养丰富、产量很高的西红柿也遭到冷遇。“八路军没有到达本边区之前,太行区的农民是没有见过西红柿的。一二九师生产部派人到太谷铭贤中学购买金皇后时,顺便购买了一些西红柿种子。由于广大农村祖祖代代以南瓜、豆角、萝卜、土豆、菠菜为家常菜,对西红柿不感兴趣。有的农民试种了几畦,收获下来,觉得有怪味,不愿吃。甚至说西红柿秧蔓也“难闻”,有的还说吃了会‘拉肚’(泻肚)。”(13)

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历程

为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尽快为农民所接受和掌握,各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做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具体而言,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机构。为了做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健全了相关机构。例如在晋察冀边区,1940年12月成立农林牧殖局(简称农林局),分设农艺、畜牧、水利等专业小组,负责指导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又如在晋冀鲁豫边区,1942年7月成立农林局、增设农业指导所。农林局负责本区农林畜牧之调查研究试验推广等事项;有关水利之指导推广及经营事项。农业指导所负责农业技术的指导、推广事项,优良品种的推广、繁殖事项;苗圃之经营指导事项。除建立健全相关的政府机构外,各抗日根据地还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会,进行农业科研与技术普及。例如在晋冀鲁豫边区,仅黎城、潞城、平顺、武乡、邢台等8个县,“就有研究会600多个。参加研究会的会员,有些县达到一千几百人。……这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14)第二,党政军机关团体示范。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为农民所接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团体首先试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例如在晋冀鲁豫边区,为使农民接受西红柿这个新蔬菜品种,从1941年开始到1943年秋,住在清漳河边的单位,如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以及这些单位的下属机构,都按农林局的技术要求,见缝插针,在河边、沟沿、荒滩,大种西红柿。西红柿很容易栽培,产量比其他蔬菜高,结果的时间很长,各机关种植的西红柿在集中收获季节都吃不完,请群众帮助吃。起初老农不吃,青农吃,后来连农家老汉老太婆也觉得“越吃越好吃”,因此改变了主意,改变了习惯。在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西红柿也成了“高科技”产品,不推而广,村村户户都学会种西红柿。自此,西红柿和金皇后一样,一炮打响,西红柿在边区扎根。(15)第三,举办农业展览会。举办农业展览会是面向根据地广大农民宣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陕甘宁边区主要举办了1939年1月的第一届农业展览会、1940年的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和1941年9月的光华农场产品展览会;晋绥边区举办了1943年度生产展览会;晋察冀边区于1945年1月举办了边区首届生产展览会等等。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农业展览会有六个展室,陈列的展品有2,000多种,差不多包括了边区全部的农产品。第一天观众在8,000人以上,以后平均每天5,000人左右(16)。1940年的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展品7,000余件,而农业类展品是其中最丰富的部分,分为谷物、棉花、蔬菜果品、林业、狩猎、畜牧和药材。各展览室内不但陈列了优等产品,而且还陈列劣等及病态之农产品,悬挂各种科学的画图,如栽培法、接木法、植物病态等图表,加上技术人员的讲解,使群众获得了许多农作知识、植物病态及治疗法、蔬菜栽培法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第四,建立示范农户、特约农田或特约农家。为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许多示范农户、特约农田和特约农家。这种方式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果又很好。示范农户要按照农场的指导,种植已试验成功的新品种,采用先进的精耕细作方法,同时宣传推动其他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方法;特约农田就是用农民田地的一部分,举行农艺上的实验,种子由农场(特约机关)供给,肥料、牲畜、劳力仍由农民自备,但种植方法受特约机关(即农场)之指导,如果因为实验生产上受了损失,农场给予相当的补偿;特约农家则是指对改良农业技术有兴趣,愿意接受技术指导,有农业生产经验,能在生产活动中团结群众,并愿意帮助群众改良生产技术,有适当的土地、劳力、肥料等耕作条件的农家。(17)第五,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各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都开办过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农林训练班,以培养技术干部,输送推广人才。例如在陕甘宁边区,“1939年,在延安建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科学院分设大学、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三个学部。大学部设有农艺、森林、畜牧等科,中学部也设有农、林、牧三科,大学、中学的学制均为两年半。该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有生物实验室及教学农场,供农、林、牧各科的师生进行教学实习。这所学院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一批农业专门人才,为当时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建国后的农业建设输送了农业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18)再如在晋冀鲁豫边区的涉县,1942年10月,“该县一、二、四、五等区生产委员会60多人也集中受训一个月,学会数种农业技术”。(19)大量农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第六,利用报刊等媒体,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为了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报刊上开辟专栏或增设副刊,介绍农业科学知识。例如在陕甘宁边区,“1943年《解放日报》连载光华农场撰写的《种菜法》一文,详细介绍了延安地区蔬菜栽培技术,对推广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促进边区蔬菜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再如在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很注意宣传农业技术。经常提醒:提高农业生产,光靠热情和苦干是不够的。必须提高农业技术,才能使土地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多打粮食。”(21)又如在晋冀鲁豫边区,“在金皇后和西红柿的推广过程中,太行《新华日报》出版了《农事半月》副刊,系统地普及种植金皇后、西红柿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并借机传授一般农作物的选种、浸种、施肥、治虫以及果树栽植、嫁接,养蜂、养蚕等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选登老农种庄稼的诀窍。”(22)除在报刊上开辟专栏或增设副刊介绍农业科学知识外,各抗日根据地还专门创办了不少指导生产的报纸刊物。例如:《生产快报》、《防旱备荒》、《生产报》、《生产与民兵》、《生产教育》、《生产消息》、《生产战斗》等。有的抗日根据地还印发了多种宣传普及性小册子,向人们介绍农业栽培技术,推广优良作物品种。

三、农业科学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第一,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各种农作物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在陕甘宁边区,由于改进耕作技术,“每垧地平均多收粮食5升左右”(23),“绥德劳动英雄刘培尚的耕作法与一般耕作法的比较,每垧谷子收获量为3石:8斗,草为800斤:300斤”(24)。在良种改良方面,“从山东引进的金皇后玉米,收获量超过黄玉米将近1倍;红皮花生比大花生多收20%以上;选出的美国黄金烟及古巴的雪茄烟,产量比本地烟高,品质也比本地烟好;老黑豆较链架黑豆多收近9.1%。(”25)其他抗日根据地虽处于频繁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仍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在晋冀鲁豫边区,在良种推广方面,“仅推广金皇后玉米一项,即为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增产粮食25-30%”(26);在病虫害防治方面,“(1941年)涉县四区春耕指导组到各村进行种子交流消毒的实际表演,指导农民防止粟、玉蜀黍、小麦、高粱等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消毒过的种子,播种后增加产量的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三。”(27)再如山东抗日根据地,采用良种“一般可以增产一成到一成半”(28);由于改进耕作技术,胶东区文登县望海隋家村“1945年与1943年前相比,苞米增产了70%,小麦增产了33%,豆子增产了68.7%,地瓜增产1倍。”“产量在1943年每亩平均181斤,1945年则提高到245斤,增加35%。”(29)由于农作物产量得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陕甘宁边区,农民交足公粮后,家家有余粮,做到了“耕三余一”,生活也有了改善。延安县群众演出的秧歌剧中有这么几句歌词:“九月九,家家有,黄米面馍馍炸油糕,吃呀吃得好,哎嘿哟,吃呀吃得好,咱们的光沿过好了;九月九,家家有,大囤儿满来小囤儿流,吃呀吃不了,嗳嘿哟,咱们的边区真正好!”(30)第二,丰富了农民生活。随着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各抗日根据地都出现了一些从前没有的新作物品种。在陕甘宁边区,“原来边区种植的作物种类很少,农业科技人员经过试种引种,推广了一些当地没有种过的新品种,如棉花、西红柿、苦瓜、丝瓜、甘露西瓜、缩面南瓜、草莓和葡萄等。”(31)在晋察冀边区,“在从来不产花椒的易县培育成功了花椒树苗,在从来不长胡桃的阜平县九区培育成功了胡桃树。”(32)新品种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农民饮食结构,对农民身体的健康起了一定作用。第三,培育了农民的科学精神。随着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地农民学到了一些科学种地知识,看出科学种地就是好。例如在晋冀鲁豫边区黎城县南委泉村,“农民范孟喜,积极试种洋玉米,按照技术要求,精心作务,每亩实产695斤,增产99.4%。他的弟弟土地质量、施肥数量不比他少,只因怕冒险不种洋玉米,而种植土玉米每亩实产仅220.9斤,比他的哥哥每亩少收474.1斤。秋收后,范孟喜兴高采烈,他的弟弟后悔莫及。这一典型事例的对比,曾在太行山上广为流传。”(33)农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眼见只要按科学的方法作一两项改革,就能使粮食大幅度增长,因此,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大信服了科技的能量,从而培育了科学精神。第四,使中共获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随着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切身感到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的生活富裕问题出谋划策,既解决救国公粮,又解决“救民私粮”。农民群众把这些事实和抗战前比较,和国民党统治区相对比,充分感受到生活在根据地的幸福,因而自觉地拥护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各项工作都较前好做。“曾经是较难做的扩军和征粮,此时已经变得轻而易举。扩军时,一周即可超额集齐;征粮时,三、五天即可超额入库。这些政治上的收获,是难以按经济数量计算的。”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在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科研,优待农业技术人员,从而使农业科研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进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物质生活,培育了农民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农民的精神境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根据地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被举报文档标题:抗日根据地农业科研及变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yjlw/60793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