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渔业文化发展分析范文

渔业文化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2-04-08 11:35:04

渔业文化发展分析

摘要:

本文以澳门的渔业发展史为对象,结合澳门特有的社会文化、经济形势及政治状况,来探讨其兴盛及衰落的内因及外因。当今的澳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其实早在赌权开放之前,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澳门的支柱产业,而澳门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渔业的发展也曾兴盛一时。但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渔业”在澳门逐渐成为了一个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名词。

关键词:

澳门经济;渔业;第一产业;多元文化

澳门的产业结构自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地改变:葡萄牙人到来之前,澳门原本是一个小渔港,渔业生产在当时澳门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16世纪中期,葡萄牙统治澳门之后,作为海洋贸易的中转站,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转口贸易成为了澳门的经济命脉。而从19世纪起,香港逐步取代澳门,成为中华地区对外贸易的南大门,因此澳门转而发展传统手工业。20世纪60年代,澳葡政府宣布合法化,自此,旅游业成为澳门一枝独大的经济产业。虽然从葡萄牙统治时期开始,渔业已经不再是澳门赖以生存的唯一产业,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此外,澳门的渔业与中国传统的妈祖文化密切相关,早期渔民的生活又折射了澳门的社会发展状况,所以无论是从经济、政治、社会还是文化的视角来看,澳门的渔业发展史都备受学界关注。

1早期澳门渔业论述

人们的一般观点认为,澳门的历史是从1553年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开始算起得,但实际上澳门的渔业史要远早于这个时期。澳门古称“濠江”或“濠镜澳”,其中的“濠”字其实是由其同音字“蚝”演变而来。澳门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南侧,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渔港,秋季是生蚝的主要收获季节,直至今日,生蚝都还是澳门人喜爱的海鲜之一。除了生蚝之外,澳门海域也可捕捞到马友鱼、鳘鱼、大澳鱼及其他虾蟹鱼贝类海鲜。葡萄牙人在1553年以晾晒衣物货物为名登陆澳门并逐步取得了澳门的统治权,虽然此后越来越多的葡萄牙人选择在澳门定居,但是从事渔业工作的主力军依然是华人,但并不能说葡萄牙人的到来对澳门的渔业发展完全没有贡献,葡萄牙之所以在当时可以建立庞大的海洋帝国,依靠的也是其良好的地理位置:葡萄牙地处欧洲西南端,濒临大西洋,所以葡萄牙的渔业在欧洲一直也是处于领先水平。所以当他们统治澳门时,也把一些欧洲先进的捕鱼技术传授给了澳门渔民,这也是澳门的渔业领先于周边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澳门渔民捕鱼不止是为了自给自足,同时也向中国内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但当时由于技术落后,生鲜很难保存,所以渔民通常将海鲜加工成不易变质的干货后再进行出口,如咸鱼、干贝、瑶柱、虾酱等都是华南沿海居民所喜爱的食物,因此,渔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原始制造加工业的发展。其中风靡澳门大街小巷的“马介休”便是一种从葡萄牙传过来的食物,由葡萄牙语“Bacalhau”的音译而来,即鳕鱼,并通常指代腌制过后晒干的咸鳕鱼。葡萄牙占领澳门的主要目的:一是传教,二是贸易,而这两点都影响了澳门渔业的发展。当时澳门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天主教传教士及教徒,最初的传教理念是让华人教徒们接受一切西方民俗文化,一切衣食住行均按照葡萄牙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而葡萄牙人的食物本身就是以海鲜为主,尤其对于天主教徒而言,马介休通常是平安夜斋戒的必备传统食物,所以这个因素也使澳葡政府对于渔业加以重视。在葡萄牙人没有来到澳门之前,欧洲人对远东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都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了解的,而来自中国、日本等地的商品也都是通过陆路辗转来到欧洲,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高。所以当葡萄牙人到达澳门后,把这里建成了一个转口贸易港口,加速了东西方的经贸往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商品通过澳门运往东南亚、欧洲及美洲等地,相应地,来自海外的商品也通过澳门运送至中国内地乃至日韩。久而久之,澳门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许多产自澳门的海产品也被远销海外。

2澳门渔业与民俗文化

在澳门,渔业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值得人们思考。据说当葡萄牙人的船队驶入澳门时,看到当地的渔民正在妈阁庙(又称妈祖阁或妈祖庙)附近捕鱼,于是就询问这些渔民这是什么地方,由于语言障碍,渔民误认为他们在问岸边的妈阁庙的名称,于是就告知他们这个地方叫做“MaKok”(妈阁的粤语发音),从此葡萄牙人便以“Macau”来作为澳门的葡文名称。虽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知悉澳门著名景点之一的妈阁庙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1488年,意即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妈阁庙便已存在。每当提到妈祖文化时,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这是中国台湾及福建海洋文化的象征,但事实上,早年在广东沿海一带也有很多民众信奉妈祖,因为他们大多都从事渔业等在海上作业的工作,而妈祖又被华人视为海神,所以纷纷在港口附近建立妈祖庙,渔民们每当出海前都会到妈阁庙拜祭一番,以祈祷风调雨顺、保佑平安出海并钵满而归。在澳门,除了渔民外,也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信奉妈祖文化,直至今日,妈祖阁每日都会迎来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的宾客。但无论如何,他们对妈祖文化的信仰终不及渔民那般深入灵魂的虔诚,尤其在当时,大多渔民都属于疍家,与生活在陆地上的居民在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上差异颇大,他们除了出海捕鱼外,也把家安置在船艇之上,可以说他们所有的一切都与大海相关,因此妈祖文化对他们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宗教信仰一直都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很多无神论者或异教徒都认为宗教缺乏应有的科学性。虽不能说妈祖信仰是封建迷信,但仅仅依靠拜祭妈祖来祈祷风和日丽确实缺少了一些科学性。尤其葡萄牙人在统治澳门期间,大力推广天主教及西方科技文化,对于妈祖等中华传统文化,澳葡政府虽不打压,但始终持有保留态度。19世纪正处澳门渔业高速发展时期,但澳门由于地理因素,春夏两季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秋冬两季也是经常狂风暴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渔民的海上作业。除了拜祭妈祖外,渔民也会通过一些中国传统的天文知识以及自身的出海经验来判断天气状况,但以这些方式预测天气还是不够精确,因此从1861年起,澳葡政府命令驻澳葡萄牙海军通过西方天文学的知识来预测天气,此后,渔民能够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可以避开台风等恶劣天气,因时制宜进行海上作业,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以及降低了风险。为了更好的监测天气,澳门气象台于1880年奠基,并于1904年落成,这也是目前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前身。此外,为了更好的指引渔船及商船的航行,在1864年澳葡总督阿穆恩下令在东望洋山顶上建立一座欧式灯塔,并于次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灯塔,通常被称为东望洋灯塔或松山灯塔。灯塔的落成也进一步促进了澳门渔业的发展,渔民哪怕在有雾的天气出海也不用再担心迷失航线,灯塔所照射出的光芒足以帮助渔民归航。1874年灯塔曾因台风破坏而停止使用,直至1910年修复并转为电气化运作,灯塔不仅为澳门服务,更是当时船只驶入珠江口的一座地标。时至今日,已改为现代照明系统运作的灯塔依然为船只提供讯号,并且和妈阁庙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3澳门渔业的兴旺与衰败

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澳葡政府的支持,澳门的渔业发展一直都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领先水平。尤其是从19世纪中期起,香港逐步取代了澳门在转口贸易上的地位,于是澳门转而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澳门陆地面积狭小,而且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并不适合发展农牧业。虽然英法德等国在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陆续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此时葡萄牙本国的工业尚处起步阶段,更无能力在澳门大力发展重工业,只能发展爆竹、火柴、神香制造等轻工业,而且土地有限,也无法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因此大力发展渔业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20世纪初至中叶,是澳门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澳门20%~30%的人口都从事渔业或与其相关的产业,是澳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此时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及军阀割据,全国大部分地区陷入内战阶段,幸运的是,澳门并没有卷入到这些战争中,因此政府和人民都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其次,许多来自广东、福建甚至其他省份的难民为了躲避战争纷纷前往澳门定居,这也为澳门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大部分也依然从事渔业工作,此举进一步加速了澳门渔业的发展。30年代末期开始,抗日战争爆发,甚至香港都没幸免于难,中国澳门算是当时大中华地区唯一一片避免了战争侵扰的净土,尽管如此,由于周边局势的动荡还是影响了澳门整体的经济发展,但渔业发展也依然强于周边地区。尤其在香港沦陷后,澳门的食物供给都陷入困境,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渔业的发展,因为民众只能以自给自足的海产品作为主要食物。另外,由于日用百货同样陷入短缺状况,民众甚至用鱼油来点灯。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经济才逐步恢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给予澳门渔民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无限制的通行于大陆及澳门之间,并且在两地都可以合法捕鱼及贩售。然而好景不长,1961年澳葡政府宣布澳门成为“恒久性的区”,自此、、赛马、赛狗等各式各样的性质的娱乐设施涌入到澳门大街小巷,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业城市,民众也纷纷加入到与旅游相关各项产业中来,从而导致了从事渔业、手工业的人数开始减少。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爆发的能源危机对于澳门的渔业更是雪上加霜,此时的渔船早已采用汽油作为燃料,然而由于燃油成本上升,致使捕鱼成本加大、获利空间愈来愈小,此因令更多的渔民放弃了海上作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另外,环境污染问题也导致澳门海域的鱼类品种愈发稀少,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加剧了澳门渔业的竞争。综上所述,澳门渔业的衰败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改变的结果。今时今日,渔业在澳门也并未完全消失,依然能够在街上见到专门卖海鲜的店铺,澳门人称之为“鱼栏”,以卖生鲜为主,大多是本地渔民出海打捞来的,也会有少部分从邻近地区进口的海鲜,当然也有咸鱼、瑶柱一类的干货贩售。澳门华人居民以粤菜为主,食材讲究新鲜,所以鱼栏每日也都会迎来许多讲究饮食品质的顾客光顾。据最新的统计,澳门渔民捕获的海鲜64%在中国内地出售,27%在澳门出售,其余在香港出售或出口至其他国家。鱼栏虽已不像渔业鼎盛时期那般林立街头,但保留下来的这些可谓是澳门渔业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4澳门渔民群体分层状况及特点

如上文所述,在20世纪初期,澳门渔民的数量一度接近当地总人口的1/3,因此澳门渔民也成为当地主要群体之一,他们的工作、生活、文化,甚至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澳门社会的发展。最初,渔民除了在船上居住成为所谓的“疍家”外,也有部分人选择在海边搭建木屋居住,但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多渔民都开始迁往陆上居住,主要原因有:第一,渔业不景气,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转行,所以将渔船卖掉,在陆地上买房或租房居住。第二,澳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居民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即使继续从事渔业的民众也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从而选择在陆上置业。第三,政府大力拓展填海造陆的工程,土地面积较以前相比有着显著的增长,这也为渔民选择陆上居住提供了条件。此后,疍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目前澳门的渔民与从事其他行业的居民生活方式在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现今也只有极个别的老一辈渔民仍然习惯居住于船艇内,绝大部分渔民都选择了陆居生活。20世纪上半叶,澳门的经济福利都远不及现在,并没有义务教育的法例条款,大多数渔民家庭经济并不宽松,比之供子女读书,他们更希望让子女早日继承家业,赚钱养家,许多渔家子女甚至从小就随父母出海打鱼,所以将近4/5的渔民都没有受过教育。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澳门渔民福利会(澳门渔民互助会的前身)牵头在1956年建立了适应渔民家庭生活作息的渔民子弟夜校,因为渔民大多在白天携带子女一同出海捕鱼,所以在晚间开课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到1989年,由澳葡政府与澳门渔民互助会出资共建,将夜校升格为渔民子弟学校,招生对象依然以渔民子弟为主。但是随着渔业的衰落,渔民家庭大幅减少,仅靠渔民子弟的生源已难以支撑学院正常运作,因此该校在2001年更名为海晖学校,面向全澳所有适龄学童招生,由此也映射出了澳门渔业江河日下的境况。在澳门鱼栏林立的时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澳门鱼行醉龙节”最为引人注目,初七傍晚时,所有的渔业从业者一同席地而坐,共进晚餐并配有佳酿,每当兴致盎然时便会挥动手中的木龙助兴。初八一早,渔业从业者们便会聚集在澳门三街会馆,并由道士为木龙诵经并开光点睛,之后由舞龙者开始舞龙,其身着印有“醉龙”二字的白衬衫,头缠红色丝带并手持木龙。在庆典的高潮时,舞龙者便会大口饮酒并喷向空中,并摆出似醉非醉的舞姿。当庆典结束时,主办者会向参与活动者、渔业同僚及现场观众派发龙船头饭,预示着健康长寿、人丁兴旺及财源广进。此活动也被收录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随着渔业的衰落,醉龙节已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但是一年一度的醉龙节依然会吸引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居民或游客的驻足。根据2013年澳门海事及水务局的统计,澳门渔船户数为128艘/户,远少于1988年的341艘,并持续呈现下滑的趋势,鱼栏的数量也屈指可数。截至2015年9月,澳门特区人口大约有643100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澳门从事渔业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1%,尤其是随着教育质量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渔业工作,澳门渔业的衰落也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的结果。无论如何,曾经辉煌一时的渔业始终在澳门历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渔业的兴衰不仅对澳门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澳门的社会、文化及教育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陈静雯,陈建新.2010.从芬兰经济转型看澳门未来跨境经济合作发展[J].一国两制研究(4).

陈衍德.1997.澳门的渔业经济与妈祖信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曹改平.2011.福建移民与澳门早期开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4).

丁留宝.2012.渔业史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5).

邓开颂.1999.澳门历史(1840-1949)[M].珠海:珠海出版社.

何智新.2013.澳门渔行历史细说[J].文化杂志(88).

何永康.2011.澳门六七十年代印象[M],三联书店.

黎东敏.2011.醉龙游镜海翩跹五百年[N].澳门杂志(5).

李建萍.2015.澳门渔业信仰与神像雕刻业的兴衰[J].古今农业(3).

李金平,杨廷宝,梁之华,等.1999.澳门鱼类[M].海事博物馆

.孟庆顺.1999.试析20世纪渔业兴衰的原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阮玉笑.2014.渔家心声———澳门渔民访谈[M].澳门:澳门理工学院.

芮丽平.1999.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J].党史研究与教学(6).

沈敏.2013.澳门内港的都市化进场[J],艺术科技(6).

吴绍宏.2014.澳门渔业发展调查2013[R].澳门海事及水务局.

新,孟庆顺,周运源.2002.二十世纪澳门渔民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作者:宋灏岩 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渔业文化发展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fzlw/6907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