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2-04-08 11:28:40

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摘要: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愈加受到重视、两微一端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日趋发展、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不断涌现、涉及的文化内容亦显生动多元。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在制度支持、内容创新、传播效果方面遭遇瓶颈。因此,高校需要及时明确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从机构机制、阵地平台、队伍能力、内容产品等方面着手,探究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两微一端”

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3]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43-44.

[4]张琪.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3-56

作者:周伊晨 单位:浙江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fzlw/6907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