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美民俗文化比较与分析范文

中美民俗文化比较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2-09-18 04:56:27

中美民俗文化比较与分析

摘要:引发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主要的引发因素之一。本文借助发生在中国人与来华美国人之间的一些典型误解案例,对中美交际礼仪习俗、餐桌礼仪习俗及恋爱婚姻习俗进行比较,这不仅可以提供一条合适的路径去考察中美民俗文化差异,也可以为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误解;中美民俗文化;比较;分析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所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1]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中,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因此,如果不深入了解和认识对方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势必就会透过各自的民俗文化去相互审视,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交际中引发误解、偏见甚至产生冲突等不妥行为。在中美交际的过程中,因两国民俗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不胜枚举,广为人知的便是一些让美国人困惑不解的中国交际礼仪习俗,如,熟人见面时常问的“你吃了吗?”或“你去哪儿?”。对中国人而言,这类问题的真正意思主要是在向对方问好,对对方吃没吃饭或要去哪里并不关注,但对不了解这类习俗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常常会让他们如实地进行回答,又或者,误解中国人是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诸如此类的跨文化交际误解,不仅为考察中美民俗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也为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误解简述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误解有着不同理解,以至于跨文化交际误解研究文献中仍存在着术语多样、概念混乱的现象。在界定跨文化交际误解之前,我们对相关术语及概念作了考察,从而对跨文化交际误解作了如下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误解是指非本族语者和本族语者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彼此对话语本意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本族语者说话的意思是A,但非本族语者把其理解为B;又或者,非本族语者说话的意思是X,而本族语者将其理解为Y。[2]Dascal(1985)在《误解的相关性》中曾经提及:“误解有可能在含义的任何一个层面出现,分析误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误解出现在哪个层面。”[3]某种意义上说,Dascal一针见血点出了误解分析的首要任务,即明确误解的形成原因。事实上,大凡关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经典研究都不可能绕过此问题,只不过学者们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往往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比如,Günthner(1993)立足于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差异,对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问题进行了分析。[4]又如,R.Scollon&S.W.Scollon(2001)从跨话语系统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中大多数交际误解并不是发音偏误或语法糟糕造成的,而在于中西话语模式的差异。[5]虽然引发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不可否认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主要的引发因素之一。下面通过发生在中国人与来华美国人之间的一些典型误解案例,比较中美交际礼仪习俗、餐桌习俗及婚庆习俗所存在的差异。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中美民俗文化比较与分析

从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尽管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由两国民俗文化差异所引发的跨文化交际误解,但极具典型意义的民俗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国不同的交际礼仪习俗、餐桌礼仪习俗和恋爱婚姻习俗上。

(一)中美交际礼仪习俗差异

对很多美国人(特别是刚来中国的美国人)而言,中国交际礼仪习俗所承载和传递的隐含意义,常常是促使他们形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的重要原因。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1一位来华美国留学生(A)向她的汉语教师(C)提到刚来中国时,发生在她和房东之间的一件事情:[1]A:我-①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有一个我住的地方,我-我住在一个地方,是非常便宜,一个月400-400块钱,那个地方我要-没有自己的厕所,是很久(旧)-很老的一个,很老的房子,跟很多中国人一起住,可能有20个,要跟20个中国人分享厕所,你知道吗?那-那个地方,要自己洗衣服,然后,有一个阿姨,那个地方的房东,我每天-每天回来,每天要做事情,她每次都会问我,我在干嘛?“嘿,在上厕所,在洗衣服”,呃,我每次都觉得很奇怪,她为什么要问我,我是不是在上厕所?我是不是在洗衣服?我-我明明在洗衣服,是我在上厕所,但是你为什么要问我?我-我感觉她一直在看我在干什么?我-我觉得很不自由,很不舒服。[2]C:<笑>但是,她只是想表现一种关心。[3]A:对,她-她想说她很友好,喔,就是“你好”,意思说,她看到我说“你好”,可我觉得她在spyonme,我很不舒服,为什么那个阿姨,她一直-一直是在看我:“Youaregoingtothebathroom?”对,Yes,我在goingtothebathroom。在这段交谈中,美国留学生向她的汉语教师讲述了刚来中国租房时,对房东交际言语行为的误解。很明显,房东提及言语环境中的某一个物质成分(衣服或厕所)是为了引入一个谈话的话题,以便自己能向这位留学生打招呼或表达问候。这位房东的言语行为可以毫无困难地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中国人见面时的寒暄往往都与要去什么地方、正在或要去做什么事情等有关。但对于初来中国,对中国交际礼仪习俗不甚了解的留学生而言,房东的这些问候(在上厕所吗?在洗衣服啊?)无疑都会让她觉得是一种明知故问的打探,从而引发她对房东的误解,甚至是不愉快及不满。事实上,除了日常见面时的寒暄语外,还有很多中国交际礼仪中的表达方式,诸如去别人家做客时的“打搅您了”、请人吃饭时的“没什么好吃的,让您见笑了”或“想吃什么就随便点,不要客气”、送客人时的“慢慢走”、提问时的“不好意思”、关心时的“小心点”或“你干什么呢”等,都是让美国人感到困惑的地方,甚至时常会被误解成一种虚伪、无聊、好笑或荒谬的社会交际现象。从字面上看,这类表达中都没有什么难懂的词语,但对于美国人而言,却未必能够揣摩出它们真正的含义。究其原因,就在于中美两国在交际礼仪习俗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人的日常交际礼仪中,大部分最重要的信息都暗示于事物场景之中,或者存在于说话人所传递的隐含意义之中,而这与美国人在交际礼仪中倾向于明晰、准确的交流方式相距甚远。

(二)中美餐桌礼仪习俗差异

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以后,一提到中国的餐桌礼仪习俗,就会提到吃饭买单这件事情。事实上,就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中美两国人民在吃饭买单问题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下面这一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之处:例2一位来华五年的美国留学生(A),在《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向主持人(C1-2)谈及“喜欢中国的餐饮文化”:[1]A:我最喜欢中国喝酒吃饭的文化,比如说,火锅,四五个人可以一起吃饭,可能聊天两三个小时,然后一个人会付钱,我觉得这个跟美国不一样。如果我的好朋友在美国付钱,我觉得他是神经病,有什么原因付我的钱,但是在中国,我习惯了。[2]C1:好多老外到中国来,说到中国的文化,都会说到吃饭、买单这件事,你刚才说,你要是在美国,咱俩一块儿吃了饭,有人帮你把单买了,他是神经病,我很好奇,在美国大概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就是美国人会替别人把钱付了?[3]A:可能是生日,呃,除了生日之外,没有。[4]C1:只有生日?[5]A:哦,约女人,约女人,男人会付。[6]C2:女人,就是约女人,嘿,你现在已经比较适应了,在这边,朋友请客,朋友买单,对不对?[7]A:对,有时候,我-我请客,我-我买单。[8]C2:你也会买单?<很惊奇的表情>[9]A:当然,我就像鸡蛋,外面是白色,里面是黄色,我接受你们的文化。[10]C1:哦,好,他也习惯这样了!那你以后回到美国去,你选择买单,你的美国朋友会不会觉得你有神经病。[11]C2:对,会怎么办?[12]A:已经觉得我有神经病。[13]C1:哈哈,已经觉得你有了,哈哈。<笑>在这段对话中,美国留学生提到中国人吃饭买单的习惯,如果是在美国,会被他误认为是“神经病”的做法,而他的这种观点也让两位中国主持人误认为美国人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不会存在替别人付钱的情况(见[2]、[8])。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眼中,中国人请客买单的习俗,除了像这样被误认为是“神经病”的做法外,也常常被误解为是不礼貌、轻视对方或不顾及对方面子的社交行为。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例3一位来华留学两年的美国女孩(A),告诉她的汉语教师(C),她在中国交了一位男朋友,每当这位男朋友和她吃饭、购物时,总是抢先去付钱。她认为,男朋友的这种做法是一种“重男轻女”的现象,让她感到很不舒服:[1]A:现在如果我想买东西,我不跟他提,我自己去买,然后,如果他发现,他会很生气,他如果现在我不-不想请我朋友去吃饭,我知道他会,哦,我要付钱了<笑>,我不是请我朋友吃饭,因为我想让你付钱,我自己,我-我不愿意他付钱,但是,他一直,对,这个是一个方面,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如果我,我-我喜欢自由,我觉得如果他一直都在付钱给我,这个我-我会生气。[2]C:你觉得。[3]A:他不会明白这个,美国人会明白,中国人真好(的)他不明白。<笑>[4]C:比如说,如果你在美国的时候,你和好朋友出去以后,你们俩要吃东西,那?[5]A:AA制,AA制。[6]C:一直吗?[7]A:一直,一直AA制。[8]C:一般都这样,你们都会觉得好吗?[9]A:如果是男女朋友,也是,因为女生会说,哦,我也-我也请,我也,你觉得我没有权利?<用很尖的声音说>[10]C:这样[11]A:对[12]C:那男生会不会觉得不太好意思。[13]A:没有,因为那个观念有改变。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美国留学生的男朋友总是抢着饭后付钱的事情,不仅让她很生气(见[1]),也让她觉得她没有受到尊重(见[9])。但事实上,她男朋友的这种做法对很多中国女性而言,并不是如她所说的“这是一个不好的地方”,相反却代表了一种非常好的交往现象,因为这表明了男方很重视女方,才可能这样去做。应该说,中美两国人在餐桌礼仪习俗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仅吃饭买单问题上,中国人通常有“我请客,我买单”或者大家抢着买单的习俗,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之间,特别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惯于示好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之间则普遍存在着吃饭买单“AA”制的习俗,因此,如果双方对彼此的习俗不了解,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上述这样的误解。

(三)中美恋爱婚姻习俗差异

在中美交际中涉及恋爱婚姻话题的跨文化交际误解,可以反映出两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不同恋爱习俗、婚姻民俗。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4汉语教师(C)在上课时讲到了父母干涉高中生谈恋爱的课文,一位来华美国留学生(A)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课间休息时就和她聊了起来:[1]A:在中国,老师和父母不让高中生谈恋爱,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很不好。[2]C:没有不让他们谈恋爱,是担心他们因为谈恋爱影响学习,父母一般会对孩子说,最好别谈恋爱。[3]A:我在中国的高中看到老师跟学生说:“不许谈恋爱”。[4]C:哦,是高三的学生吧?他们要参加高考,学习压力比较大。[5]A:你知道,在美国,小孩子从十几岁就开始谈恋爱,课间的时候,他们在kiss,老师看见了,也会和他们打招呼就过去了。[6]C:那他们的父母呢?[7]A:父母也不管啊,他们都觉得一个人要谈很多次恋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在这个例子中,美国留学生误认为中国的老师和父母不让学生谈恋爱,这是不对的、不好的(见[1])。按照她的说法,美国孩子很早就开始谈恋爱,老师和父母都不会去干涉,这是因为一个人要谈多次恋爱才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结婚对象(见[5]和[7])。而在中国,像她所讲的这些恋爱行为,尤其是“课间的时候,他们在kiss,老师看见了,也会和他们打招呼就过去了”(见[5]),势必会饱受许多中国老师和家长的炮轰,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高中生谈恋爱会影响学习。因此,当汉语老师听到她说老师不管的时候,认为父母也应该会有所反对。可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的父母和老师一样,也无意反对这样的做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婚俗的例子:例5对外汉语课堂上,汉语教师(C)播放了一段中国人结婚的婚宴视频,一位美国留学生(A)对此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A:老师,我也参加过那样的婚礼。[2]C:喔,是吗?[3]A:是我一个中国朋友的婚礼。[4]C:看到那样的结婚现场<指录像中新人的婚宴现场>,感觉很热闹吧?[5]A:呃,很吵,时间也很长,他们很有钱吗?[6]C:不一定,因为婚礼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管家里面是否很有钱,很多人都会把婚礼办得很隆重,隆重,明白这个词吗?就像刚才你在录像中看到的那样。[7]A:那是在表演。在这段对话中,中国老师和美国留学生分别表达了对中国婚礼的不同感受:前者认为中国婚礼热闹、隆重,而后者则认为中国婚礼很吵、持续时间长、需要花很多钱,且是一种表演。他们的这些不同感受除了表明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婚礼有着不同的文化释义外,同时,也说明中美婚姻民俗差异可以引发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产生。这段对话选自一段课堂录音的前半段,在后半段中,美国留学生向中国老师介绍了美国人的一些婚礼民俗,主要体现在美国人的婚礼经济实惠、不拘泥于形式、不摆阔气。在他看来,他的中国朋友并不富有,但却办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婚礼,这不可避免地让他误认为中国人的婚礼是一场给宾客看的表演。而事实上,正如他的汉语教师所言,“婚礼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管家里面是否很有钱,很多人都会把婚礼办得很隆重。”

三、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可以反映出两国人民在交际礼仪习俗、餐桌礼仪习俗和恋爱婚姻习俗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交际的一方只是基于本国的民俗文化背景来观察对方的民俗文化,这样的观察方式难免以偏概全,因而,对对方民俗文化的看法也并不全面和公正,甚至可以说,还带有一定的偏见性,比如,中国人请客买单的习俗被美国人误认为是“神经病”的做法,中国人大操大办婚礼的习俗被美国人误认为是一种表演等。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不能总是用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准则、交际规范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言行,否则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出现,并且,这类跨文化交际误解一旦形成,往往很难纠正或消除,因为它们是文化所特有的。它们不像由语音或语法错误所引发的跨文化交际误解,本族语者很多时候能通过语言知识和语境推测出非本族语者的意思,因此,一般不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它们的出现,即使像前面例子中所涉及的不少美国人,虽然对汉语有了相当好的驾驭能力,但如果对中国的民俗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那仍然也不能避免它们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让交际变得漫无边际、损害交际者面子、导致愤怒情绪出现、产生不信任感等。从此意义上讲,从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差异去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形成因素,无疑会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研究与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16.

[2]刘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概念解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8):112-117.

[5]罗纳德•思考伦,苏珊•王•思考伦.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

作者:夏江义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美民俗文化比较与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bjlw/70710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