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闽台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闽台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5 12:08:38

闽台文化创意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福建沿海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其余漳州、龙岩、武夷山等地则着眼于发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老区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若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和产业基地。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福建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规模不大、辐射面和影响力有限的阶段,且产业所涵盖的行业、部门各地认知不一,专门的数据统计资料也较为欠缺。总体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缺失文化保护意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核心,文化和礼俗传承能够在保护属地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保护意识欠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礼俗文化或承载,却日趋减少或业已消失、被破坏。如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福建闽侯江氏古民居(永奋永襄厝),曾是江氏家族书院。宅院木雕艺术精妙,不饰彩绘,插屏、椽头、门窗、格扇、斗拱、梁枋等通过线刻、影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体现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堪称“古代木雕刻艺术馆”,1992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但笔者现场调查发现(2013.12),江氏古民居的开放不仅没有保护好美轮美奂的雕饰,更有部分精美雕饰已经丢失或损毁;同时由于修缮缺乏保护意识,如村民直接以水泥等涂抹墙面古纹饰,造成了古民居的破坏。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福建各地纷纷出台推进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有关制度,但现有的相关政策分散而繁琐,缺乏系统的开发体系和扶持措施,特别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没有成熟的政策支持,特别不利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补贴多用于对已经有成果的开展奖励,但对研发阶段补贴不足,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创新团队的支持,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建设。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未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创意产业的各子行业分属广电总局、文化部、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推动。从创意、制作到发行、销售成体系的产业辅导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3.人才资源匮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形态,改变了传统产业以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一种以文化、技术、创意为支撑的智慧产业,人才因素被摆到了首位,强调人才的智慧力、创造力和创新力。由于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极高,优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呈现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等现象,产业内加工类人员较多,创意、策划、营销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具有一定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了解技术并能够看准产业发展方向,懂得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调查表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68%以上从相近行业转型,远高于其他行业26.4%的平均水平。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及启示

(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借鉴日本造村运动,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这一活动以民间为主导,通过人文重建,打造基于乡土的创意理念,特色鲜明。其中,特别关键的是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进行区分,体现了创意文化的独创性、地方性及差异性。到了2002年,“行政院”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针对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产学合作、租税减免等提出整合机制,配合地方政府、专业人士、民间和企业协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⑥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网站及相关研究报告整理发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见图1):众所周知,台湾拥有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紧扣这一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文化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成功推广出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一方面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却又交错出现了原住民、日本、荷兰、西班牙等地文化剪影,使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奇迹般地呈现出迷人的多元文化交融模式。其划分出的“创意生活产业”形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独有的类别———“以创意整合生活产业之核心知识,提供具有深度体验及高质美感之产业”,集中在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其分布与地域、城乡的差别即所在地文化、自然生态体验密切相关,不仅纵向延伸,而且产业间横向整合、跨界经营、多元发展。

(二)启示1.极强的文化保护意识,重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整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众对文化保护的重视,其最大优势在于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创造力源源不绝,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同时结合现代美学打造出精致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意支持。2.完善的政策规划和设计,佐以法律法规保护产业的发展。台湾“政府”通过部门间联动,从不同角度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融合了人才培养、科研、产学合作、租税减免、融资集资等诸多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鼓励专业人士和民间机构协同合作,佐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设计

理论上,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产业布局存在空间引导型联动模式、产业转移型联动模式、产业链聚集型联动模式和总部经济型动模式等四种模式。⑦对于新兴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而言,空间引导型产业联动模式比较合适,体现为闽台同一文化体的资源整合和高度聚集,形成相互协作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打造整体竞争优势。在政策设计上,体现为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环境,深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吸引力。闽台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中原移民入闽,以闽南方言和部分客家方言为背景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使闽台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融合区,表现在草根性、边缘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相融合。⑧进一步而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坚韧的传承性、非强制的规范性、盲目的非理性、原始的广泛性、现实中的功利性、交往中的人情性、强烈的反差性、多源的兼容性、广阔的辐射性。⑨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上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推动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基本形成。对于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而言,联动机制的设计关键首先在于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切忌盲目抄袭,重复建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首先应该从两岸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出发,妥善规划,谋求差异化关联定位,关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借助两岸同源同根文化底蕴,设计有关联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源于上古祭祀的中华传统节日,虽经岁月变迁,却仍保留着祭神、礼佛、祭祀祖先等基本内容。闽台岁时节庆习俗如出一辙,日期一致,仪式也大致相同。闽台共同习俗通过宗教祭祀、喜庆表演等节庆文化充分呈现,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背景,福建与台湾形成了同一民俗文化区,构成形式、内容相近相似的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传承性、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强烈的感染力、强大的群体汇聚性、厚重的文化性等特征。⑩台湾乡间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戏剧种类均自于福建闽南地区,同时台湾海峡沿岸乡里诸多地名相同,如两岸均有东石、马祖等。其他民俗习惯,诸如服饰、饮食等也都与福建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正如林国平所说的:“闽台民间信俗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历史的产物,虽然没有雅文化的精致,大传统的高深,但其内核则体现了雅文化的精神,反映大传统的气质”。瑏瑡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对岁时节庆元素运用得极为成功: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按照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等五缘关系,分为“远古家园”、“血脉相亲”、“法缘相随”、“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等七大部分。茶,亦为闽台民众休闲的主要内容之一。已有上千年之久的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白茶等品种纷呈,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台湾的茶产业,则源自两百年前的福建,文山包种、东方美人、冻顶乌龙等茶类亦各有特色。两岸茶产业延伸而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结合不同时令茶类品种和特色,融以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茶乡礼俗,通过不同的创意联想,必能产生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效益。由此,在两岸创意业者的互动上,需要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结合当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转移特点,深入研究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着重布局区域急需的、产业关联度高、知识密集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才能有效运用台湾创意企业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

(二)深入发掘闽台民间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宗法制度“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继世传统”,反映着宗族和宗法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闽台素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和台中市林氏大宗祠最为有名。陈姓源于大陆,皆属中原陈姓后裔。中原陈姓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不断徙居他乡,其中大部聚居于闽,后经闽迁至台湾。在闽台农村,几乎村村可见宗祠,宗族制度的遗存,对闽台族亲产生重大影响———宗族通过修谱、标榜郡望、堂号,修建祠堂、宗庙、会馆,举行祭祀、合食会食、迎神赛会等活动体现了宗族的亲和力。与宗族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不可小觑,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也得到传承,除少数由中原传入的天地、关帝崇拜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岸民间信仰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瑏瑢———起源于五代宋初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女神,作为海上保护神,在台湾的宫庙多达上千座,信众多达上千万。其他如闽南保生大帝、闽西客家定光佛等,也随着移民入台而得到供奉。祖籍福州下渡的“临水夫人”陈靖姑,佑妇幼济良民,深受百姓爱戴,古田大桥临水宫为纪念和供奉陈靖姑而建,为东南亚、台港澳等地130多座临水宫的祖殿,每年都有台胞组团千余人前来进香朝拜。瑏瑣宗祠和信仰文化实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可进一步挖掘的亮点,然而,对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使得这个领域成为盲区,前文所提及江氏古民居,在修护的过程造成毁损;部分传统礼俗仪式也因为现代文化的侵吞影响而逐渐湮灭,不复存在。台湾对原住民文化的保护模式或值得借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台湾学者和政府官员开始关注台湾原住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布农族(Bunun)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人口约4万,主要居住在中央山脉,由于封闭的居住环境,至今仍沿袭游耕农作方式,礼俗文化口耳相传,保存完整。布农族牧师白光胜通过建立“布农部落”,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原住民文化保护传承和现代生存方式探索提供经验和借鉴。瑏瑤由此,闽台两地在创意产品设计上,应特别关注居民、开发商或管理者造成的资源被破坏和消亡现象,尽量避免文化的庸俗化;同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制定相应保护措施,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聚焦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现代社会,尽量减少传统文化的变异,确保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核心文化价值的留存。

(三)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扶持政策随着2009年首个两岸联合培养人才实验区在福建的设立,莘莘学子陆续赴台学习,持续开展已经五年的闽台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经开始有毕业生,具备两岸学习背景的学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形成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独一无二的人才优势。由此,首先建议福建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立足本省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战略高度,科学分析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进行福建省创意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资源整合,注重创新、创意能力的培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打造适合产业需求的行业环境,切实提升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品质。其次,由于台湾的动漫、工业设计、家居设计、广告、时尚设计等产业具有一定的成熟基础和竞争优势,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制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时,建议专门设计对台文化创意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通过政策设计和行业协会牵头,推动福建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脱颖而出,而台湾相关厂商与福建各地具有优势的外贸制造业结合,也可助力台湾厂商拓展大陆市场,同时提升福建省制造业附加值和品牌形象。

(四)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台湾有近500万客属同胞,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7%。客家是汉民族中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流离不定的辗转迁徙,使得客家先民时时、处处扮演着外来住家的角色,故被称为“客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南方各土著文化色彩的新文化形态———客家文化。台湾苗栗为客家大县,60%以上人口是客家人,大部分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广东、福建一带移民台湾。每年4-5月桐花盛开季节,当地政府以“花现山城美乐地”为主题策划的“苗栗客家桐花祭”,结合苗栗桐花盛开、翩然飘落之“四月雪”美景,由协会、社团、基金会等民间艺术机构举办配套活动,同时在流行青春剧中刻意安排“桐花祭”植入,使得“桐花祭”成为一个结合赏花、歌舞表演、木雕展览、绘画写生、制作彩陶、集体婚礼等活动嘉年华,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展示了客家文化与内涵。政府的角色定位为政策制定,但并不参与市场运作,政策需要市场内各方来具体执行,社团、协会等民间机构就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民间机构的参与不可或缺,作为“客家人的中转站”、“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永定“土楼文化节”等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的台湾客属。但由于现有活动均存在内容相对较为单一的现象,举办活动时虽有较大的影响,但后续发展尚需发力。由此,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团、协会等民间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加强两岸民间社团和机构的互访,设计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发挥福建作为台湾大部分人祖籍地的文化联想。如在福建客家属地,可融合永定土楼建筑群,以及连城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芷溪“花灯”等节庆习俗,整合“闽西八大干”、“九门头”、客家擂茶等饮食文化,提升两岸文化的互动性,同时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在原有祭祖等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台湾经验,设计精致的艺术品创作、创意设计竞赛、文化展演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客家文化品牌内涵得到提升和整合,不仅能够吸引台湾客属,对大陆游客而言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两岸文化融合、传承与弘扬由此绵延不绝。

四、结语

民族的强大,源于文化的兴盛,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无论地域与情感,均不可分割。科学开发和利用在地文化资源,是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沉淀历史记忆才能保护文化的原始符号形态。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设计可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寻找属地特有的文化特征符号,差异化定位,打造精美的创意全产业链。其中蕴含的独特闽台文化元素,不仅吸引着素未谋面的境外旅客,对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人、客家人,乃至其他籍贯的游客,更如同“熟悉的陌生人”一般,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认同感。籍于此,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日趋成熟,探讨基于保护性开发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设计尤为重要,由此而引发的动力,不仅是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推手,更是推动两岸文化融合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

作者:林中燕郑大川黄蕾单位:闽江学院管理学系教授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讲师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讲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闽台文化创意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