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俄文化融汇现象的文化传播范文

中俄文化融汇现象的文化传播范文

时间:2022-09-15 03:40:48

中俄文化融汇现象的文化传播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其中包括了语言、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俄罗斯文化向东北地区的传播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从中俄两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浅析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一、大国沙文主义的扩张与中国近代封建王朝没落这一历史因素是中俄文化融汇的基础途径

俄罗斯历来都有大国沙文主义的强权政治传统,不仅对内打压各非俄罗斯民族的其他民族,而且用侵略的手段对外扩张其疆域领土。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扩张诉求伴随着中国近代封建王朝的没落,必然见之于俄罗斯对其远东地区领土扩张的现实。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文化融汇成为必然。从16世纪后期俄罗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开始,沙俄通过武力手段逐渐吞并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为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奠定了地缘基础;17世纪沙皇俄国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频频进犯以及随后中俄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以派遣专业人才和通商互惠为媒介的文化扩张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自此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正式拉开序幕。19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使中俄边界局势一度紧张,暂时中断了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入。

直至19世纪90年代,大批俄罗斯移民涌入中国东北。1896年,俄国获得了“借地修路”的特权,也就是在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境内建造直达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铁路。俄罗斯筑路人员进入中国东北,并以哈尔滨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展开施工。在中东铁路建设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人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不乏中东铁路建设管理局的成员、受过高等教育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艺术家、科研人员,还有传教士等神职人员。1922年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已达15.5万人,同年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俄侨已超过20万人。[1]同时,一些汉族移民也越过边界,进入俄罗斯境内。据统计,1900年海参崴旅俄华侨的人数已达到36700人。[2]在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口流动过程中,俄罗斯侨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的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的文化气息注入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生活中,这一过程大大地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融合。

二、近代俄罗斯政治形势变化与中俄地缘优势这一政治因素是中俄文化融汇的核心途径

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了俄罗斯大批的知识分子向外流亡,流亡者中不乏贵族、官绅、资本家和神职人员。由于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加之当时这一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东北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俄罗斯流亡者的首选避风港,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由于这些流亡者大多为知识分子,因此,即便是流亡生涯也未能阻止他们不断向外传播俄罗斯文化的步伐:俄罗斯人在中东铁路沿线创办了报刊,仅1901年至1917年间就已经创办了71种刊物。十月革命后大批俄罗斯人定居中东铁路沿线,红党与白党对中东沿线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代表都从各自利益出发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刊物,此间有30余种刊物相继问世,20世纪20年代便成为了旅华俄国人办刊热情最为高涨的年代。此外,1923年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以研究中国满洲(东北)为主旨搜集、收藏文献资料并编辑、出版,经它所收藏的许多资料、档案目前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生活发展进程的珍贵文化遗产。

俄国人还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开办了大量的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吸收俄国子弟,也接收中国学童入学。显然,这对该地区的早期教育及俄罗斯文化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中俄两国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更迭起伏,使大量俄罗斯侨民涌入到中国东北地区,才有了该地区的中俄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与融汇。通过俄罗斯侨民,东北地区的居民更加了解了欧洲人的生活、工作和教育方式,间接地加深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融。此外,俄罗斯侨民们在东北地区无论是组织文学团体,收集珍贵史料,还是创办教育机构,都在客观上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开发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三、殖民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经济因素是中俄文化融汇的主要途径

为了政治上在华攫取更大的利益,俄罗斯人利用建造中东铁路的特权,在铁路沿线建立了许多城镇,其中,最具特色的城市当属享有“东方莫斯科”美称的哈尔滨。如今一座座带有俄式浮雕装饰的穹顶式建筑林立在哈尔滨主要街道上,俄罗斯工艺品店也随处可见,在这里中俄文化的美妙结合时时散发着特有的韵味。除此之外,牡丹江、满洲里、绥芬河等许多东北城市也在建造中东铁路的背景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俄罗斯人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其中包括木材加工厂,东北地区最大的采矿场——扎赉诺尔煤矿,铸铁厂和发电厂等;还开设了不少轻工业工厂,如酿酒厂、面粉厂、卷烟厂等。比较著名的俄罗斯企业当属专门从事销售自西伯利亚地区和莫斯科等地运来的俄罗斯商品的“秋林”公司,它相继在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等城市开设了分店。此外,俄罗斯人在自己开设的学校中,除了向中国学生介绍欧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俄罗斯语言、习俗、饮食等文化内容。从此,这些内容开始逐渐地融入到东北人民的语言与生活中,直至今日仍被广为流传。东北用语,如:“喂得罗”(ведро,一种上粗下细的水桶),“布拉吉”(платье,连衣裙),“列巴”(хлеб,大面包),苏伯汤(суп,汤)等。东北人的着装,如东北男人的呢子大衣、毛皮帽子,女士的大披肩等。另外,俄罗斯红肠也早已成为了东北居民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可见,在殖民利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因素驱动下,俄罗斯人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基本具备了近代工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人涉足了东北地区的建筑、经济、饮食、教育等各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地区的建筑艺术、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饮食文化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地刺激了中俄文化的进一步融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俄作为地理上的邻居,在文化融汇中必然具备天然的优势。近代,俄罗斯在领土扩张过程中从客观上造成的中俄两国文化融汇的影响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所产生的影响都要巨大。不论是消极的强权欺凌弱势的扩张,还是积极的平等互惠的交流,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俄文化的交流。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融汇过程对了解当今中国文化中的俄罗斯元素,掌握邻国间文化渗透的途径,加强本国文化的传播力度以及增进中俄间的各项合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几个世纪过去了,经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俄罗斯文化已经渗入到中国东北文化的血液中。这种独具亚欧特色的俄罗斯文化与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东北文化的结合体,必将伴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加深,得以更为广泛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顾佳琪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俄文化融汇现象的文化传播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