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范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14 09:18:2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出现在以冷峻风格著称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令人耳目一新,也给农村建设提出了鼓舞人心的方向。农村是中国的根,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和生态文明的希望。农村还有着没有被钢筋水泥全覆盖的生态系统,有着没有被完全泯灭的农村文化,还有值得留恋的乡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型城镇化需要系统全面协调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要把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融入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1农业、农村生态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审视

农业在整个社会其他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为紧密,影响也最为广泛。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1提供食物的经济功能农业为社会提供粮食及农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食物的基本需要,这是农业的一个基本功能。为了增加粮食的总产量,很多的工业用品作为增产剂被用于农业生产。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量,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隐患,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受到化学物品的污染,化学剂也改变着农田质量,不断加快土地板结化,农田自化系统遭到破坏,将对农业生态和人们的健康形成深远影响。因此从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的角度而言,农业的提供粮食和农产品的这一功能应当重新审视。

1.2平衡环境的生态功能当今农村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多重危机的严重挑战。农业生态稳定性下降,生物物种减少,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大量使用化肥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等现象日益普遍,农村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各要素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要成分,农业的功能可直接表现为平衡环境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具有积极的、重大的正效用。农村是与自然最接近的地方,因此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应当重新审视。

1.3社会文化功能农村是农民生活、休养的场所,农业意味着自然,意味着平凡,也意味着一种简单,在繁杂的城市,压力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身心疲惫后,偶尔回到农村,总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疗养,让内心多一点平和,少一点浮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能体现在农村。农村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在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态基础条件更好,地域更宽阔,调整的空间更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大约半数,能在农村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完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在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发挥好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多彩的乡土民俗和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等待开发,维护和传承好这些生态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与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着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取得真正效果,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和本质性的突破。

2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我国已经进入了由城镇化引领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严重影响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的聚集不可避免的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十多年来,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虚高,在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秩序失控,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1]。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同时,急剧推进的城镇化给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金、政策等社会资源日益匮乏,导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日益严峻的困境。

2.1城镇化导致农村社会整体性弱化

在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下,农村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空心化问题上。农村空心化不是单纯的指农村居住空间的空心化,也不仅仅指农村人口外出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整体性衰落与凋敝的总体态势和基本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特征:

2.1.1外出务工导致人口空心化显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导致村内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村庄社会结构呈现出低龄化、老龄化、弱势化、贫困化趋势。河北省农村的普通居民住宅里通常大部分时间内仅仅居住着三两位老人和儿童,而且耕地的使用也日益呈现出单一化,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偏少。

2.1.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空心化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与完善的投入机制以及设施维护资金,公共卫生与人居环境改造等公共事业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大部分村庄不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目前的形势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加快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加强道路、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性,不断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

2.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2.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力量严重下降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现出数量减少、素质普遍降低以及结构性失衡三大特征。农村人口流出的主体往往是这部分青壮年,有一定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河北的大部分农村,农村的景象凋蔽。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存致使务农经济收入比较收益较低,比较收益低下促使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进一步流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严重下降。

2.2.2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的缺失问题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的现实基层情况是,越来越少的农村精英留在村内。一是服务组织断层。现有的村民小组这一级名存实亡,村民小组长无人愿当,许多村落没人问事管事,大姓压小姓。二是服务功能断档。现有的比较稳固的县乡村组织,工作手段、工作作风行政化,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基点,服务功能弱。在农村治理方面,农村干部也感觉乏力,培养后备干部、发展党员都面临一个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的问题。因此谁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问题。

2.2.3农村格局改变,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由于缺少整体性的规划,村庄的整体面貌基本没有改观。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和问题依然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污染严重。农户的生活被逐渐“现代化”,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洗衣粉、洗洁精等产品,也大量使用塑料袋、玻璃瓶、塑料瓶、纸箱、纸巾,由此产生大量难以分解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大量的垃圾长年累月地分散丢弃在河边、路边、屋后。农村的垃圾问题充分反映出农村生活环境亟待弥补和改善。

2.2.4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农村社会生态不和谐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外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认同感下降,由于市场的原则以及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迫切追求,人们之间的互助关系逐渐被金钱关系所替代。农民的谋生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村庄的社会边界更加开放,家户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理性化。传统的内生权威主导的基层秩序不再,村庄由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过渡。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民的行为更“理性化”了,农民都在忙着挣钱,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农民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农民不再村庄的进行关注,农村社会失序。

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农村生态呈现整体衰退的情形,农村社会功能整体性退化,农村凋蔽情形严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陷入困境。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要提升过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分析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经验,把以生态农业、能源的循环利用等为目标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是一种可行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这一模式适用于当前农村社会资源日益流失的形势,能够集中资源,规模化地进行生态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把农村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美丽乡村。

3.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种可行性模式—山东省青岛即墨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区:该示范区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和产业模式为支撑,是半径15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约7个乡镇的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区。该示范区是以生态工程(中恒能项目)为核心,将周边7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社区生活、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能源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产生沼气、沼渣、沼液等新能源。在项目周边5公里范围内,铺设燃气管道,为乡镇住户、新农村社区、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等各类用户提供沼气。在5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建设远距离分布式供能系统,采用沼气长途输送技术为客户供气。为解决居民的冬季取暖问题,示范区引入秸秆、煤、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天然气等作为补充手段,满足居民冬季取暖需求。这样就形成沼气为主,多能互补的新型农村社区能源供应新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得到青岛市发改委、青岛市财政、国家发改委、亚洲银行的认可。将打造成中国新农村生态文明的第一示范区。该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区的模式在农村区域内对有机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并有效解决农业的面源污染。所依托的核心技术突出的优势就是对各类秸秆、畜禽粪便、屠宰污水、病死畜禽尸体、餐厨垃圾、生活污泥、有机废水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大规模,连续式处理,以生态的模式,净化周边环境。生产出来的沼气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清洁能源;沼渣、沼液可为示范区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涵养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使用这些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总之该生态示范区模式在减少周边环境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能量的有效循环利用,最终形成区域的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的农村发展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打造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样板。

3.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三方面内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整合农村社会资源,逐步加大公共物品的供给,借鉴即墨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区成功的建设经验,依托生态技术和工程,进行区域性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该建设模式逐步形成社会整体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

3.2.1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做好生态农业建设,其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才会有物质保障,要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型。一方面,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该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需要和农民的现实需要来分析,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连片耕地是第一要务。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土地的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做好生态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促进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当前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贫乏与农业科技技能低下。生态农业建到目前还没有实现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农民的生态农业培训机制。因此通过对农民进行生态化培训,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沼渣、沼液作为示范区提供的优质有机肥,提高农产品的有机质含量,同时使用这些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对广大的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充分调动并发挥农业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进程。

3.2.2生态村庄建设在生态村庄建设方面要全面落实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各项政策,走规模化的能源开发道路。改进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模式,要进一步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依托生态技术,开展农村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村庄的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上述经验,依托沼气工程,深化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垃圾固废统一收集,畜禽粪便污染污染明显下降,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使农村环境面貌有根本性的变化。一要结合村庄布局调整特别是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二要在组织体系上,建立环保、农业、城建、水利、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村为责任主体的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责任体系和推进机制。协调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的氛围。围绕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与景观面貌,把科学规划作为基础,以增加绿量为着重点,建设有特色、效果好的新村庄。提升村庄质量,从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采取措施,通过财政投入,转移支付等方式为农村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服务的公给水平,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农民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直接体现。依托生态工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加强管网、水利、交通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这是提升村庄质量的核心。

3.2.3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重构农村公共生活,使国家正式制度与民间规范产生合力,实现农村的文明祥和并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我们必须重建农民生活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使农民从传统的依赖转型为现代社会网络的依赖,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意义,从而使那些在外流动将来还要回到村庄的人愿意也能够回到家乡生活,使乡村社会能够不因一代代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而出现失序与断裂的局面。2006年贺雪峰就提出一个关于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方案,其核心就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建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文化感受力,让农民可以分享到现代化的好处,从而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他主张重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望温饱有余的农民可以继续享受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可以继续享受家庭和睦和邻里有爱。另外在建设农村生态文化方面,应继续不断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转变农民“资源无限、环境免费”的落后思想,营造“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生态风气。其一是把改善农村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其二是把奖励环保生活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如鼓励居民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其三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不当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及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导农民主动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环保意识。我国农村不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农村环境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只有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才能建设好农村生态文明。

总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通过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依托一定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形成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

作者:樊雅丽 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mlw/67879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