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藏族生态文化思考范文

藏族生态文化思考范文

时间:2022-12-03 03:35:39

藏族生态文化思考

2015年伊始,对云南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做出了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要指示.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11部门日前《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被列为首批部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之一.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了“治藏方略”.指出,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与西藏同处青藏高原,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指出,不断提升发展观念,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特殊自然条件和群众风俗习惯,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更好[1].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工作,更好地进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进一步确保云南藏区生态环境良好,就有必要以“治藏方略”为基础,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

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做出了阐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上述这些正确的战略部署、决策与方案,是开展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研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界分别从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的不同学科视角开始了针对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研究,在研究理论、方式和重点上有着各自的偏重:生态人类学针对生态文化的内涵结构,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侧重生态文化的传统知识.在社会科学界,生态人类学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代人类认知自然、适应和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典型的文化生态体系[2].在自然科学界,民族生态学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革新和实践,这些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可分为以下5类:(1)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2)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3)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4)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惯法;(5)传统地理标志产品[3].因此,生态文明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背景.在藏区、特别是云南藏区,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建设及其实践,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目前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局限于单一学科范畴内的观点和视角,缺乏跨学科的对话和研究.当前相关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大多以藏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为主,而缺乏生态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参与.第二,云南藏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相关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传统技术和知识构成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核心,但是这些传统知识还没有被系统整理和研究.第三,云南藏区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海拔差异巨大,形成了当地立体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不同海拔和生态系统区域生活和居住的藏族所产生的生态文化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目前还没有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专门研究.第四,云南藏区与其他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山水相连,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文化关系,影响了云南藏族的生态文化,使得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其他藏区所不具备的,需要深入发掘和研究.第五,云南藏区可持续发展与藏族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对策和政策咨询研究,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不仅需要理论研究,而且也应该在当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得到具体实践、发挥实际作用.由于生态文化的跨学科属性,需要在未来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和对话、跨学科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通过对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云南藏区的实际调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结合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和藏学,提出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理论并对其展开研究.

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理论构建

2.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概念由于在自然区域上属于喜马拉雅山系东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形成了高山峡谷的地貌,因此云南藏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山脚到山地植被类型依次为干旱或半干旱河谷稀树灌草丛,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湿性与寒性针叶林,高寒灌木丛与草甸,高山流石滩及冰缘植被.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迪庆大迪庆地质构造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形态以山地、古高原面和岭峰为主,境内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梅里雪山、云岭雪山山脉和中甸雪山山脉,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形成了境内“三山挟两江”的特殊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形成了迪庆立体的海拔气候,州内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6740m,最低海拔为维西县碧玉河入澜沧江口处的1486m,全州平均海拔3380m,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河谷地区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4].复杂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环境,使得云南藏区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仍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迪庆从南到北仅占1.7个纬度,却几乎包含了相当于北亚热带地区到北半球极地70个纬度的水平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境内高等植物达五千余种,其中种子植物四千六百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4种,药用植物867种.目前所知的现有哺乳动物9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8种、鸟类170种、鱼类75种,属于部级重点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动物的有5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3.2%,占云南省部级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5.7%[5].由于云南藏区复杂的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当地藏民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藏族生态文化.

具体而言,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民族在长期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对生态系统认识与理解的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资源治理与利用的传统知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既包括当地藏族对生态系统的观念与信仰,也包括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知识与技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体现在当地藏族的宗教崇拜、文学艺术、制度法律、行为物质等诸多领域.由于云南藏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当地藏民族的生活与生计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当地藏民族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具体分为传统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方式、传统文化和地方标志产品等五个大类.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族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互动的产物.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藏民族观察到了这些影响并且产生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观念和信仰;其次,当地藏民族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利用和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相关的传统知识、科学技术和制度规范.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一.

2.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构成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2.2.1思想意识层面长期以来,云南藏区藏民族在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有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体现在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指导着当地藏民族处理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方式.

2.2.2行为方式层面生态系统影响着当地藏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模式,但藏民族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生态系统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对于局部生态环境,人类形成和掌握了治理、改善和利用生态环境的知识与技术.

2.2.3制度层面当地藏民族在利用和治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习俗、规范、约定和法律.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

2.2.4物质层面当地藏民族在利用、治理和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过程中,通过思想意识的指导、行为的实施与制度的规范,建设了相关的物质成果,发展了产业,并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文化遗产.

2.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特点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自然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信仰性与制度性、民族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点.

2.3.1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藏民族的共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不同地区的藏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都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的象征,并被赋予了类似的文化涵义,例如神山信仰.同时,复杂的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当地藏民族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观察、认知、理解以及赋予的意义与其他地区的藏族相比是不同的,利用与治理的方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又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特性.

2.3.2自然性与社会性不同的生态环境是产生不同生态文化的客观基础,不同的社会会孕育出有着各自特征的生态文化.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关于自然性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性的当地藏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化,它与传统社会科学定义的纯粹人文文化不同,而是一种与认识生态系统、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同时具有自然性与文化性.

2.3.3理论性与实践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不仅是一套供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理论体系,更是当地藏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协调与生态系统关系、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方法.因此,研究者在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进行理论构建的同时,还要深入田野农村,采取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方法,协助当地藏民族共同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实践.

2.3.4信仰性与制度性以“神山信仰”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信仰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客观上成为了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与习惯法.在历史上云南藏区的神山及其周围的环境一般没有被人为破坏,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一些神山还成为今天部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生态环境信仰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与习惯法使得神山、神湖、神林等区域实际上成了动植物的一个避难地,保存物种资源的一个“基因库”.

2.3.5民族性与多元性云南藏区民族众多且相互交融,各个民族之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离不开的局面.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由于所处具体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文化,但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借鉴,在很多生态环境信仰、自然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又有相似性.上述现象使得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既有民族性又具备着多元性.

2.3.6统一性与多样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民族共同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统一性.但是,由于云南藏区立体的海拔环境、多样气候天津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当地藏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在高海拔生活的藏族牧民形成了基于高山牧场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在中海拔生活的藏族村民形成了基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在低海拔生活的藏族村民则形成了基于河流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综上所述,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制度与物质四个层面的理论结构,同时具有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信仰性与制度性、民族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未来可以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界定为一个统一而又多元的范畴,使其能够规范化地发展.

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领域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领域包括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传统生计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性别、传统藏医药、民族生态法制、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其他民族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八个方面.

3.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很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而当地的传统生态文化,却可以发挥重要和显著的作用,可以与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有益的互补.

3.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生计方式传统生计方式紧密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危机严重影响着传统的生计方式,对当地人生存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理解和运用生态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危机和挑战,实现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云南藏区的半农半牧生计方式与当地立体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同时也是对不同海拔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适应和治理,产生了牧草、牲畜、农作物、牧场和土地利用的农业与畜牧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主要构成.当前,半农半牧生计方式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带来的严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到当地藏民族的生计资源,加重了生产生活的成本.在这一背景下,急需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生计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以降低传统生计的风险和脆弱性.

3.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实施,云南藏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就云南藏区的实际情况而言,旅游业和矿业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当前也在迅速地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神山圣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大众旅游和神山的矿业开发等等,有些甚至由生态环境问题激化为社会矛盾.因此,在旅游业、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文化,并基于生态文化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这将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3.4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社会性别藏族女性无论在传统生计、自然资源利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藏族女性有着区别于男性的、丰富而独特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她们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形成的重要贡献者.当前,在生计和自然资源治理女性化的趋势下,要有效地进行传统生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3.5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藏医药云南藏区传统藏医药对植物、动物、水、土壤矿物等药材资源的采集、使用和制作,是建立在当地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上,形成了传统藏医药的生态文化.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乡土草医药在当地藏族农村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草医药缺乏像传统藏医药那样复杂的理论体系,但其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更为直接,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更为丰富和实用.未来,要促进包括乡土草医药在内的云南传统藏医药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开展相关生态文化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3.6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民族生态法制云南藏区民族生态的政策和法规就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云南藏区民族生态政策和法规是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基于云南藏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在当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是对未来制定民族生态法律的有益探索.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未来云南藏区民族生态法制的重要基础,是这一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生态法制得到健康发展的保障.云南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相关民族生态政策的制定,将为云南藏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7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宗教信仰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受到当地宗教信仰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宗教观以及当地的神山圣地信仰崇拜,都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云南藏区的藏族也信仰着天主教,而即使藏传佛教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流派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化也具备了多样性,这也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4讨论

在“治藏方略”中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有以下重大的意义:首先,由于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基于当地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基础,因此结合生态文化的“治藏方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更容易被当地人所认可的.其次,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实践确保了“治藏方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使得这一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和方略在云南藏区接了地气,使得当地藏民族参与到了方略的实施过程中,从而更加行之有效.第三,“治藏方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减少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云南藏区实现这一目的发挥作用.云南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将为“治藏方略”在云南藏区的有效实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尹仑 郑燕燕 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人民出版社

被举报文档标题:藏族生态文化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hfzlw/6831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