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立春》中的声乐艺术赏析范文

《立春》中的声乐艺术赏析范文

时间:2022-12-14 11:40:30

《立春》中的声乐艺术赏析

一、《立春》及其声乐艺术

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孔雀》让顾长卫声名大噪,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赞赏和肯定,《立春》是他执导的第二部长片,作为《孔雀》的姊妹篇,延续了《孔雀》的艺术风格。《立春》是以小县城的音乐教师王彩玲的故事为主线的,相貌平平的她有天生一副好嗓子,对歌剧的着迷使她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她的梦想一次次地被现实冰冷地打击着。在遥远的北京,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有多么遥不可及。正在她试图放弃歌唱的愿望时,高贝贝出现了。高贝贝找到了王彩玲,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且获奖。善良的王彩玲放弃了自己追求梦想的机会,把钱用来给高贝贝打通关系,以实现她的“遗愿”,但最后发现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新年,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声和漫天的雪花中,王彩玲似乎看到了冬天的尽头,在立春的那天,她领养了女孩儿小凡为自己的养女,在和小凡的朝夕相处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开始了她人生的春天。

《立春》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电影音乐:一种是窦鹏为电影创作的原创音乐;另一种是引用的欧洲的歌剧和歌曲。这些电影配乐,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也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音乐和电影内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在整体上赋予影片浓厚的艺术气息,提高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电影的主人公是位平凡的音乐教师,但她的艺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在追梦的路上,她受挫的情绪以及对未来和梦想的失望与绝望都在声乐的烘托中更加真实可感,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通过西洋歌剧和原创音乐的配合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既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又渲染了主人公在追梦路上的悲剧遭遇。电影中原创音乐和西洋歌剧的结合而形成的反差,就如同王彩玲的外貌和她的才华之间的反差。从外貌来看,平凡的王彩玲似乎与歌剧和艺术毫无瓜葛,但她的天赋却是令人惊叹的,尽管如此,她还是在追梦途中屡屡受挫。这种强烈的反差和碰撞也是与电影的配乐相呼应的,导演意在让观众在这一反差和碰撞中感受到王彩玲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立春》中的声乐艺术是精致细腻的,窦鹏的编曲和西洋歌剧都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和艺术美感,大大提高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二、声乐艺术在《立春》中的运用

(一)在电影情节发展中的运用《立春》这部电影开始于王彩玲的歌声中,随着旋律画面转换到了王彩玲教学生唱歌的课堂。光线柔和明亮的教室里,王彩玲头戴黄色的纱巾,满怀热情地教学生演唱这首轻快愉悦的《暮春》,展现了王彩玲内心的满怀希望和美好。这首歌曲交代了王彩玲的身份,推动着剧情的开展,也从侧面暗示了影片的主题,也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春天、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电影开头时的歌声与这里的《暮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也对电影的悲剧色彩进行了稀释和缓解。在影片的开头,从喇叭中传出《暮春》,清澈的女高音回荡在街道的上空,从音乐中我们似乎可以听见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但在这充满希望的歌声中,这座小城是灰暗萧索的,人们目光呆滞、毫无朝气地穿梭在街道中,骑着自行车前进在上班的途中。声乐和画面内容之间强烈的反差也暗示着王彩玲和这个小县城以及县城中的人之间的截然不同。小县城的人是安于现状的、麻木的,而王彩玲却有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坚持。在这样强烈的反差中,故事徐徐展开,我们似乎可以预见王彩玲的悲剧命运。

(二)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中的运用电影中,王彩玲毛遂自荐时演唱了一段《为艺术,为爱情》,这首歌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女孩儿,这首歌也唱出了她的心声。歌里的长音就像王彩玲内心深处的呐喊,她的不满、委屈、失望和痛苦都汇聚在她的歌声里,她内心的各种情绪在这首歌里融合杂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王彩玲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她在北京的坎坷经历、追求梦想的艰难,也听得到这个柔弱单纯的小镇姑娘独自在北京生存的困境。也正是因为这些艰难,才造就了她内心的强大和坚忍。追梦之路纵然艰难坎坷,但王彩玲从未有丝毫怀疑,也未曾想过放弃,后来她报考了中央歌剧院,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她勇敢地踏上了为艺术而献身的道路。这时的音乐似乎是对她心情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这样的歌声在空中飘荡,诉说着她对音乐始终如一的热爱和顽强的信念,歌曲中苍凉的旋律把她的凄凉和无力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在展现角色人物冲突中的运用《立春》中的王彩玲是一个有理想、有自我追求的人。即使她的相貌普通,但她清楚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虽然在追梦途中屡屡受挫,但她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也许她是固执的,也许她这样为了梦想一味地付出并不值得,但她自己了解,只有追寻梦想才能使自己快乐。终于,她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去北京进修的机会,这次经历让单纯的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她希望自己能摆脱那个小县城。然而在北京,残酷的现实让她在为梦想而奋斗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残忍的欺骗把她的真诚和善良击垮、击碎。《立春》中,县城里的文艺演出中,小城里的人们最喜爱的是通俗的秧歌,芭蕾舞蹈的艺术气息却感染不了观众。观众慢慢散去,王彩玲在空旷的舞台上孤独地演唱着《乘着歌声的翅膀》,雪花悠悠飘落,与悠扬的歌声完美地结合,诉说着王彩玲内心的孤独和悲哀。残酷的现实和王彩玲深情的演唱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王彩玲和这个小县城之间似乎出现了一条难以弥补的裂缝。王彩玲所追求的高雅讽刺着小镇人民的庸俗,二者之间的反差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和情感出口。

三、《立春》中声乐艺术的作用

(一)对电影叙事的推动在《立春》中,声乐艺术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电影叙事中,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不仅在渲染和烘托气氛上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一方面是渲染和烘托气氛。在影片中,音乐和画面常常同步进行,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在风格情感上往往是一致的,丰富了电影的语言,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渲染和烘托着电影的气氛。《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学校琴房里,王彩玲深情地为周瑜演唱了这首歌曲。王彩玲在这首曲子中忘我、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把自己的种种倾诉融入自己歌声里,这首咏叹调在这一刻表达着她对命运的质问,自然地把电影悲壮的情绪和主题烘托出来,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第二次是在王彩玲报考中央歌剧院被拒绝之后,她在无助和失落中演唱了这首曲子,唱出了自己的绝望和脆弱。歌声在这里也成为她内心的独白,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第三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结尾,王彩玲身着礼服,站在她梦寐以求的礼堂里放声高歌,恍如梦中,这一刻的华丽与追梦途中的挫折和艰难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了电影的悲剧感,但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成功地塑造了王彩玲平凡却有远大梦想的人物形象。在她的人生中,音乐是她命运的表达和呐喊,电影中的音乐使她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影片中声乐的恰当运用也十分贴切地演绎了她对命运的不满和绝望。如影片开头运用的《暮春》,在王彩玲的一段凄凉而安静的独白之后,明亮的女高音孤单地飘荡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小县城中,歌声中的美感和凄冷的县城之景相互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王彩玲和小镇的格格不入。

(二)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一方面,电影中的声乐艺术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前文提到,在文艺演出中,王彩玲孤独地演唱着《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里的音乐就成了她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她对自己内心凄凉情感的宣泄。这里的声画结合,展现了优美的歌声和寂寥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王彩玲代表的阳春白雪和小镇居民代表的下里巴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电影的声乐艺术烘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为艺术,为爱情》这首曲子总是出现在最绝望的时候,它推动着影片的叙事,也表现着王彩玲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在被中央歌剧院拒绝之后,她演唱了这首曲子,唱出了自己的绝望和不得不妥协的无奈,是对她悲剧命运的暗示和烘托。同时,在电影的结尾,导演让王彩玲在华丽的舞台上圆梦,点明了电影的主题“立春”,冬天总会结束,春天将要到来,而春天的美,是需要你带着希望去寻找的。《立春》的成功和电影中运用的声乐艺术息息相关。电影中的主人公从满怀憧憬地追寻梦想到屡屡受挫,在她的生命中,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正是声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才呈现出了这种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悲剧色彩,而电影本身关于音乐的主题也得到完美展现。正是声乐艺术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电影叙事和电影气氛的一一刻画,才使观众真正融入电影,融入王彩玲的生命,融入了这种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中。《立春》中的声乐艺术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李磊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立春》中的声乐艺术赏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