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声乐艺术传播场所的转变范文

声乐艺术传播场所的转变范文

时间:2022-06-25 08:28:42

声乐艺术传播场所的转变

酒神祭祀直接影响了古希腊声乐艺术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场地和观赏方式。酒神庆典活动通常是在能容纳数万观众的、依山建筑的圆形剧场中举行。圆形剧场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声乐演出场所的最主要特点。圆形结构是由祭祀酒神的场地及其功能演变而来,人们祭祀酒神时,环立在它的神坛周围,观看故事表演和歌队演出,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圆形。剧场一般都是露天的,包括三个部分:乐池(或主厅、舞池)、景屋以及观众席。乐池往往位于建筑的中央,通常也作为舞台,是一个周长为150米的圆形区域。乐池是演员表演和歌队吟唱的地方,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乐池中央往往有个祭坛。在雅典,这座祭坛通常是为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建造。演出完全依靠自然的阳光,因为建筑完全对称,音响效果也很好,为了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和演出效果,台阶垂直而上,间隔有序地镶嵌着一些铜制的空坛子,坛口朝向表演区,对声音起着很好的共鸣作用,即使是最后一排观众,也能听得很清楚。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剧场遗址,都能体现出上述特点,如公元前350年建造的最和谐、最美丽的“埃匹多拉斯剧场”和位于雅典卫城山脚下的、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狄俄尼索斯剧场”等均是体现这些特点的的剧场杰作。伴随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欧洲迎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精神统治了社会的一切领域;基督教体现出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和素质,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社会习俗、科学技术、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曾受到基督教全方位的熏陶和影响。音乐也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和再生。早期的基督教音乐,就是以合唱为代表的声乐。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传播主要是在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教堂中进行的。教堂,作为体现基督精神力量的空间载体,凸显着宗教的空间感召力,由于宽阔空旷的天井空间产生的回声为此时的音乐形式提供了契合的滋生土壤。当深沉低廻的圣咏响彻在教堂上空时,置身其中恍若游走在天国与人间的梦幻般的意境,这种感觉从冥冥亘古而来,以追求神性通达为最高境界。

中世纪的教堂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早期出现的“罗马式教堂”,其外形酷似封建领主的城堡,坚固、厚重、牢不可破的形象标志着教会的神圣与权威,与“罗马式教堂”相适应的音乐形式是无和声、无伴奏的齐唱,而通过回声产生的和声感,其淳朴清丽的宗教情怀与罗马式教堂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这音乐曾那么深刻的打动了教皇奥古斯丁,并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道:“听了你的圣堂中一片和平温厚的歌咏声,使我涔涔泪下。这种音韵透进我的耳根,真理便随之滋润我的心田,”罗马式教堂音乐的最高成就是“格利高里圣咏”,“格利高里圣咏”是一种吟诵式的颂歌,音调简朴优美,节奏自由,用拉丁文歌词演唱,至今仍通行于世界各地天主教会的弥撒仪式中。二是12世纪中叶后,欧洲出现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传承了罗马式建筑风格,圆顶、拱券,硬朗的厚墙、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更不断创造出丰富的建筑语言:交叉尖拱、飞券、骨架券、拉丁十字型平面、垂直线条,拱顶越建越高——教堂内部空间变得高峻起来,为以声乐为核心的基督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为适应“哥特式教堂”而产生的音乐形式,当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为杰出代表。该乐派的著名音乐家莱昂宁为教会年历规定的宗教节日写的整套两声部仪式音乐,曾风靡一时,成为该乐派最重要的作品,在作品中,莱昂宁交替使用三种织体风格用以突出乐曲内部段落之间的对比,提高了仪式圣咏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与基督教音乐并行发展的中世纪声乐艺术,以“世俗歌曲”最为突出,该体裁兴起于11世纪末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逐步完善,歌唱形式逐渐冲出教堂的羁绊,进入城镇、集市和乡村。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出现了吟唱世俗歌曲和民间歌谣的“游吟诗人”,这是一个以职业歌手兼乐手为主的阶层,采用巡回流动演出的方式,传唱世俗歌曲。至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法国的勃艮第;从英伦大陆到北欧的尼德兰,经历了长达两三百年的渐进过程,欧洲声乐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走上了创作专业化、演唱技巧化、组织多元化的立体发展之路。中世纪后期代表声乐艺术高峰的,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形式的出现,又使声乐艺术的传播场所发生了质的变化,“歌剧院”应运而生。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发展,到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艺术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被巴洛克时期继承下来,巴洛克时代最伟大、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歌剧的相对完善。歌剧兴起于意大利,从最初的佩里的名作,1597年上演的歌剧《达芙尼》走出佛罗伦萨小沙龙的客厅,到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建造了能容纳5000名观众的歌剧院,再到17世纪上半叶,歌剧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以商业发达闻名于世的威尼斯时,歌剧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637年,威尼斯建成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歌剧院,叫作“圣卡西亚诺”歌剧院,该剧院用与商业制度相适应的民主化形式,全面向公众开放,从而结束了歌剧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的时代,大大推动了歌剧的发展。在之后的三年里,又建成了三个大型公共剧院,最多的时候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小城市,竟然同时拥有八座剧院,成为所有爱好者的“共同体”,收入低廉的一般市民均可以免票入场。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了歌剧的精神内涵和表演形式。威尼斯的经济繁荣和市民对欣赏歌剧的普遍热情,使得歌剧院的发展建设也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舞台的灯光布景,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当时的舞台美术的优秀成果一直影响到19世纪。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心移至那不勒斯,各种歌剧体裁相继出现,从而影响了意大利和许多外国歌剧活动中心,并且各地歌剧院的设计建造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与“歌剧”密不可分的歌剧院。该剧院建于1778年,带有上下共四层的单独包厢,曾经首演过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和威尔第等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的作品。斯卡拉歌剧院最具创造性的特点是木板底下的凹形乐池,这一设计成为整个剧院超级音响效果的荣耀保证。1650年前歌剧传入法国,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蒙纳》于1671年在“皇家音乐学院”(即现在的“巴黎歌剧院”)揭幕式上首演。法国是芭蕾舞的故乡,秉承法国人对芭蕾舞的天性和热爱,法国歌剧的演出场所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芭蕾表演经常出现在歌剧的进行中,所以最著名的“巴黎歌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豪华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建筑结构也十分复杂,是展示法国大歌剧风格最重要的舞台。这种风格在路易-菲利普时期就成为时尚:以历史事件的演变为基础,大人物的出场,豪华的服饰,极其真实的布景和变化莫测的舞台装置是这种风格的显著特征。随着歌剧形式在欧洲的普及发展,不同风格样式的歌剧院建筑的不断出现,在德国还出现了专为一个音乐家的作品建立的歌剧院,这就是“拜洛伊特瓦格纳节日剧院”。瓦格纳的歌剧大都取材于传说和神话故事,往往需要宏大的舞台场面、宏大的演员阵容,和大规模的乐队编制,这对于演出场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为传统的歌剧院显然难以提供这样广阔的空间。另外观众席与舞台距离很近,很难造成瓦格纳歌剧所要求的虚幻、缥缈的神仙世界。“拜洛伊特瓦格纳节日剧院”建成于1871—1876年,内部结构十分独特,音响效果极好。舞台宽度为33米,乐池也深,使整个管弦乐队从观众的视线中消失了,瓦格纳把它称为“神秘的深谷”,因为它成功的分割开了“现实”与“理想”。“拜洛伊特瓦格纳节日剧院”结构上的上述特点,使瓦格纳歌剧的演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歌剧院形式为声乐艺术的传播和观众的专心欣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由永久性的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它的基本要素就是表演处与观看处,即舞台与观众席。镜框式舞台结构便于观众集中精神观看和欣赏演员的歌唱和演出;表演区域有专门分工,乐队伴奏在乐池里,宽大的舞台面积可布置极其逼真的布景;灯光装置可模拟和再现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黑夜白昼;完全符合现代科技水平的音响设计,使对声乐艺术的欣赏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成为声乐艺术传播最为理想的场所。(本文作者:田宏玲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声乐艺术传播场所的转变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