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的运用(3篇)范文

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的运用(3篇)范文

时间:2022-11-07 05:43:13

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的运用(3篇)

第一篇:企业文化下高职院校学徒制的实施

摘要: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文化快速得到认同,企业新员工技能迅速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可见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样对于高职教育这也是一个新机遇。想要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的体系内得以实施和推行,就必须要对面其发展的再次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解决。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实施

1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本身是一种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模式,在我国这种模式起源于民间传统的传授技艺。这种模式现在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采纳和运用,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教师和师傅的联合培养下,对学生进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2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问题

2.1基础条件

目前,高职院校中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校的实训条件欠缺,难以适应企业用人的标准的问题;对于高职的学生,厌学又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学校里基本上不具有生产能力,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更无从谈起;学校自己组织的技能大赛与企业实际的生产任务差距很大,大多数学生根本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2.2实施运行

高职院校实施运行现代学徒制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没有合作的意愿,一些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由于技术保密等方面原因又不能完成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制;一些高职院校也未能真正的走出去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现代学徒制为前提的深度合作模式,导师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有名而无实。

2.3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不力,是其长远发展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国家以及一些地方政策很少或者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和企业没有优惠政策,也没有政府层面的经费保障。

3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应策略

3.1宏观途径

如何让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排除形式主义,把这种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补双赢,这是规划和实行现代学徒制宏观途径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1.1建立新合作模式,实现五个对接

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制订深度校企合作的规划与实施细则;二是实现学校实训中心与企业生产一线对接,制订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三是学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群对接,制订专业建设的方案与规划;四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对接,制订“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方案;五是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对接,签订师徒制关系协议。

3.1.2建立新结构体系,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与企业生产一线所取得的实际效益的统一;二是在政府政策主导下的学校主办地位与企业合作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三是师徒关系要在指导过程、学习过程的统一。

3.1.3建立新培养模式,实现三个互通

一是学校招生与企业用人互通,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二是上课过程与上岗过程互通,实现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三是毕业与就业达到互通,实现毕业即就业。

3.1.4建立新考评体系,实现三化三考评

要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完整体系,就要逐步形成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考评体系,这个体系要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一是要建立对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即学徒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评;二是建立对学校教师理论指导成绩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考评体系;三是建立企业师傅实践指导成绩和专业理论提高的考评体系。

3.2微观路径

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学生与学徒的两重身份是实施和运行现代学徒制微观路径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给每个学生都配备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师傅,同时全面介入到学生的培养中。

3.2.1试点企业与专业

首先要对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进行合理的选择,之后是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与安排选择有与企业合作意愿的专业。

3.2.2签订协议明确责任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涉及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四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所以需要通过明确的协议来准确的界定这四方的职责。首先学校和企业要在签订现代学徒制的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然后企业要和学生(家长)签订学徒协议。

3.2.3学徒制工作小组试点

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应该在专业的教学委员会的基础上,联系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相应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从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也承担起为每名学生选择师傅的重任。

3.2.4校企共制培养方案

学校和企业一同来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的特色,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由学校的老师、企业的师傅、职业教育的专家共同参与,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

3.2.5优化管理与服务

学生在学徒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全程进行跟踪,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师傅通力配合,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生。

3.2.6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教学

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对学生培养的一个客观保障,需要校企双方来共同制订,不仅是对学校教师要进行考核,对企业的师傅同样也要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针对不对的层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核心,不同形式的课程要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时无论何种课程都应该至少包括自评、学生评、企业评和社会评这几个方面。评价模式要充分展现学生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3.3保障措施

3.3.1政策保障

政府应该根据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所体现的价值,制定出能够激励企业继续投入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深入开展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行校企合作的新方向。

3.3.2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包括对于企业的补助经费、对于企业师傅的指导经费、对于学生实习的补助经费,这些经费需要细致的深化研究来解决来源的问题。

3.3.3师资保障

现代学徒制能够顺利实施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教师是否能够真正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政府要加入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培养现代学徒制骨干教师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田[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41~45.

作者:刘继光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企业文化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在近些年来得到不断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班级是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管理中也践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能够深化校企合作,缩短职业院校的学生转换为企业员工的过渡时间,使学生更好地满足未来企业职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具体的构建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班级管理;企业化;可行性;构建措施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多样化,并且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为了保证培育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岗位要求,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选择。高职院校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推行企业化管理,使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主要指的是将适宜、合理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及企业组织等融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在企业化教育管理模式下,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

1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推行企业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1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为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把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业技能紧密联系,并且以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为重要的教学质量标准。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紧密配合,班级作为职业院校人才教育管理的基层单元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具有加高的可行性,并且校企合作也为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的推行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既能有效地降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本,还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化,从而实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员工之间的无缝衔接。

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具有一致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都是为职业院校教学宗旨相服务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就业,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而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使其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是管理理念的一致性。高职院校践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管理。同时,现代企业也在推行柔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理念。

1.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相融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推行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建设实训基地,异以及顶岗实习等使企业文化慢慢地渗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因此,通过多种校企合作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能不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合作更加的紧密。

2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构建措施

2.1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构建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必须提升班级指导员和专业教师水平,使其更好地了解企业。基于此,班组指导员必须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中,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管理内涵,为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做好准备工作。并且一些辅导员并不是本专业出身,对该专业的就业以及工作环境并没有清晰的认知,通过深入企业可以使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班级企业化管理定好基准。同时,加强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为院校技术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保障。

2.2高职院校企业化管理模式组织机构构建措施

为了践行高职院系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必须先建立班级企业化组织机构。将班级看作一个公司,完全按照企业组织机构建立班级管理层,如,班级辅导员为班级公司的董事长,班长担任班级公司的总经理,班级团支书负责班级公司的政工工作,这就是班级公司的领导机构;其他班委担任班级公司的部门经理,是公司中层管理机构;而班级里的普通同学就是班级公司的员工,是公司基层执行者,具体可见图1。将班级完全按照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明确划分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合理规定每个人的工作范畴,转变学生的身份,使其适应公司管理环境,有效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使其在毕业以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

2.3用企业文化引导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班级管理氛围构建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践行企业化班级管理,需要引入一些适宜的企业文化,如团队协作、合理竞争、诚信等内容到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将企业文化慢慢渗入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在职业大环境下营造企业班级小氛围,实现班级和企业的有机融合,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岗位素养。

2.4以企业规范为蓝本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制度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因此在某些管理内容上可以相互融通,将其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企业规范是企业每一位员工都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因此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必须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并且制度适宜的班级内部管理和奖惩管理制度。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到班级的管理中。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环境,从而能够在未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完美的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其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管理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化管理模式符合职业校园办学宗旨的要求,因此值得探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徐付生.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构建[J].职教通讯,2013(26):70-72.

[2]訾波,徐付生.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初探[J].管理观察,2011(23):144-146.

[3]王成伟.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应用探析[J].职教通讯,2014(2):67-68.

[4]郭莹.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探索[J].企业导报,2016(10):40-41.

[5]尤影.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4,01:69-70.

[6]张婷.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0:176-177.

[7]吴晓亮,梁云云.校企合作背景下中高职对接组建“高职班”办学模式研究———以海南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252-253.

作者:周艳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摘要:

在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十分重要,这对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都具有积极意义。可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开展第二课堂和内外交流等途径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课程文化建设中去。

关键词:

高职;课程文化;企业文化;互动;融合

0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缺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正在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的重担。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跳槽现象较为频繁;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招过来的学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很难融入到企业中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对他们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不熟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度?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和合作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并融合在课程文化中,共同搭建融合企业文化的课程文化,为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个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快速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员工在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要求,并最终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之中,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1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的意义

1.1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原有以知识系统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交流互动,最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此,不少学校采用了诸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法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而在这些方法中,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高职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1.2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要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少同学还是服从或调剂过来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并伴有失落、自卑的心理问题。但同时高职学生作为年轻人,思想活跃,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使其能够直接接触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体会到企业中员工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认识到掌握一技之长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作用,从而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1.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加之在高考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从而造成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遇事易冲动,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后,由于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加之对所工作的企业不熟悉,尤其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企业严格的管理不是很适应,因此很长时间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以至于最后被企业所淘汰或是自己选择跳槽。如果能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和企业前就能非常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优质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更快的企业创造价值。

1.4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现在许多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不少高职学生来到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将自己融入到企业中来,出现许多学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互动和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高职课程文化在吸纳和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也起到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在吸纳了课程文化中的精髓后,可以不断拓宽企业文化的蕴涵,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成果,提升企业的精神文化水平。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不仅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持,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2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的构建方法

2.1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的整体系统。课程文化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即课程的设置及开发要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零距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零距离;学生的能量培养要与职业岗位零距离。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对岗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邀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组成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组成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和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文化的共同开发,并按照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具体来说,课程文化主要体现为“六个”转变:一是将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服务转变为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二是将学生适应课程转变为课程要适应学生职业需求;三是就学生由同质化发展转变为差异化发展;四是将课程教育由学科体系教育转变为能力和过程教育;五是将课程教育由理论教育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育;六是将课程由单向性的教育转变为多向性的共同发展教育。

2.2开展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文化中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专业课程教学为核心的第一课堂,而往往忽视以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第二课堂。因此,学校应在保证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具体做法如下:①将原先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并将企业文化引入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特质的了解,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②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业,为减少学生创业失败的机率,学校可以开展建立模拟创业等创业平台,在“仿真”的微型职业实体中磨练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校企文化融通提供互动平台。

2.3采用“外引内送”的方式促进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课程文化这一教学改革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请进来,走出去”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请进来”就是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在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兼职教师通过教学,对学校教育将产生一定的了解,加之对企业工作十分熟悉,因此在参与制定课程文化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走出去”就是企业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下厂锻炼的机会,来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深入工作岗位的第一线,熟悉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当教师再返回学校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将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1]彭才根,钱刚,徐芬.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构策略和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56-58.

[2]蔡丁,邹立君.产学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文化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2):91-92.

[3]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3):13-15.

[4]任一波,陈凤.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思考和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80-82.

作者:周天沛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的运用(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qiyewenhualunwen/6994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