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轨迹范文

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轨迹范文

时间:2022-06-22 04:17:00

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轨迹

[提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日趋突出,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的优秀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型企业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企业文化

一、关于“生态文明”、“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

所谓生态文明,是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获利于自然的同时,还要返利于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是人类在不断科技创新与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经济活动中处处充盈着文化气息,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着其经济价值观,有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当今企业立足社会、加强管理、开拓市场、谋求发展的自我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的儒家哲学为核心,兼以老庄的道家和汉代传入的佛家,儒释道三家三足鼎立,共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除此以外,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兵家的军事理论、法家的唯物主义、名家的诡辩逻辑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至今仍熠熠闪光,给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思想文化发展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

二、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型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严重。大量河流与湖泊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治能力,酸雨面积越来愈大,工业废弃物年超千吨,无害处理不达标;第二,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森林与草场生态功能退化,河流资源开发过度,物种大量流失,生态调节严重失衡;第三,雾霾肆虐。全国大范围空气污染,尤其京津冀最为严重,河北更是首当其冲。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现代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这种矛盾既制约着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所以,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我党在全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宏观指向标,并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所以,培养企业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优秀企业文化,就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型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态度等的综合反映,而所有这些都是和民族传统观念息息相关的。所以,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土壤。优秀企业文化必须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吸收与发扬国学精粹与先人智慧,让先哲的睿智与深邃指导我们的人生,在继承的同时,又根据时代要求加以科学的创新与改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让我们的企业文化既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先进特点,大大提升中国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一)树立企业“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核心就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友爱与尊重。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思想核心是“兼爱”,更是提出了“视人若己”的道德准则。作为企业经营者或生产者,如果能够做到将心比心,把自己和别人换位思考,时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会有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更不会用苏丹红、孔雀绿等有毒违禁物品来坑害群众了。儒家还讲究仁民爱物。人与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人与物之间也要相亲相爱。这种把仁爱普照世间万物的思想就是博爱。《礼记》中多次写到,砍伐或田猎行为一定要遵循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古代先哲们与大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待万物的态度与方式。培养企业的生态道德意识,就是对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使之符合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并且让这种生态道德意识在员工心里生根长大,逐渐升格为一种固有的观念与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生态意识,树立员工生态文明理念,是培养企业“仁民爱物”生态道德观的第一步。在企业中要不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生态忧患意识,改变单纯追逐经济利益、无节制向自然索取的固有陈腐观念,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放在思想首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建设企业生态道德观的必经之路。

(二)树立企业“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生态导向观。《中庸》认为,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做人只有遵循天道,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够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至善至美,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导向观。《论语•学而》中孔子要求人们勤俭节约,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则要求对自然资源不能肆意开发,只有合理利用,方能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性,最终达到百姓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荀子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荀子天论》说人不可以任凭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大自然,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能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荀子•富国》强调“善治”,告诉人们要把科技创新知识运用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中来,方能达到食物充足,生活和谐。《荀子•王制》提出“以时禁发”的主张,要求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人员来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树立企业的生态导向观,在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来源,那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初始阶段是“有为而妄为”,把获得经济利益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甚至是唯一目的,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冲破道德底线恶意竞争。这种妄为,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导,最终形成现今的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不平衡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阶段的管理者认识到妄为的危害,体会到肆意发展的严重后果,凭借政策、制度、智慧改变管理模式,向着科学的管理更进一步;第三个阶段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才能,是难以做到的。汉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税赋、鼓励农作、提倡勤俭、减免刑罚,最终使汉朝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和乐富足。成为了道家“无为而无所不为”管理理论的运用典范。道家的生态导向思想非常明确,老庄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现今的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生态文明理论是相一致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汲取并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精华养分,目标正确,把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导向”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中国的企业向着更科学的方向迈进,加强企业的生命力与世界竞争力。

(三)树立企业“德主刑辅”、“刑无等级”的生态责任观。孔子继承西周“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要求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兴起于春秋战国,应用于秦国及后世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典型表现。商鞅认为“刑无等级”。荀子要求设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吸取与现代法治有关的思想,建立相应的企业政策与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水平,树立企业的“生态责任”观念,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1973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数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颁布了多个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因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环境污染事故仍旧时有发生。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来讲,企业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利用网络、报纸、黑板报等传播媒体,向职工宣传环保科学与法律知识,充分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性,增强生态忧患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职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树立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新观念;第二,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但国民环保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参与到环保建设与监督活动中来,环境治理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唤醒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企业新风尚,对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内部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明确职工参与环保工作的具体方式,比如召开论证会、听证会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扩大群众参与范围与力度,实现企业环境的自主管理。

(四)树立企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生态科学观。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现代的科学工作者是很好的训诫。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被很多后代的大家所赞扬和效仿。墨家更是开创了中国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新纪元,其代表作《墨子》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在数学、力学、光学、科技创造等多方面都有发现、发明与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科学精神的著作。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里,也蕴含着遵循自然,科技创新,追求真理的辩证探求精神。对于现代中国企业来说,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科学精神遗产,建设适合现代中国企业发展的“生态科学”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从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迈进,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促进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变废为宝,既完成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第三,提高企业职工的生活品味,追求精神文明,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现今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是衡量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新标杆。

主要参考文献:

[1]凌莉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孟培.生态导向型创新研究[D].中共湖南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杜明娥.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J].社会科学辑刊,2010.

[4]华世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制精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赵俊卿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轨迹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qiyewenhualunwen/6954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