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3篇范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3篇范文

时间:2022-02-12 05:56:35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3篇

(一)

一、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过程,并不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相加,而要分清主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走出去。高职院校必须敞开校园文化建设的大门,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与企业员工共同劳动,增强“双师”素质和教学技能。教育教学部门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编制教学规划时应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其中。走出去的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努力学习企业制度,全程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请进来。高职院校要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家到校方举办高水平讲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企业化培训,传播、实践企业文化,“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邀请优秀企业员工深入学校实验实训室,提高学生在岗实践操作能力,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传经送宝,激励学弟学妹确立目标、积极进取,引导学弟学妹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在深入,社会在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正日益提高。因而,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新问题、适应新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专业素养、心理健康、劳动纪律和法制教育,精心培养出适应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下的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挫折承受能力。

二、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前提下,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过程还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以保证对接融合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物质文化上,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一般都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通过设立高职学生专项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这部分学生往往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优良职业素质,将来便是企业的宝贵人才。企业还具有生产设备上的优势,能为高职院校提供仿真环境下的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及时提供人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彰显职业性、区域性、服务性特色。其二,在精神文化上,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家、优秀企业员工应邀或主动到高职院校通过参与管理、担任兼职教师、开办各类讲座等形式,为高职院校带来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从而丰富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与“职”的双重属性中取得平衡发展。其三,在制度文化上,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未来就业中绝大多数要步入企业,必须严格遵照企业的组织、运营、管理规定。因此,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要适当渗透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以缩短高职毕业生的企业适应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体现“高”的特点,更应体现“职”的特色、彰显企业文化色彩。校园环境布置注重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要主动融入行业因素、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尽量给学生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校可在适当位置张贴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宣传栏展示成功校友的创业事迹,在教室悬挂企业家经典言论的条幅,在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布置业内优秀人物图片;挑选不同场所精心设计板块新颖、内涵丰富、别具风格、适时更新的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名人名言,及时市场信息、就业动态,弘扬校企文化精神,让学生耳濡目染、深受鼓舞;可以合作企业、行业或业内知名人士、杰出企业家、成名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实训室、广场、绿化带、教学设备、楼、路、桥、牌等;学生的校服、学校的学报、校报、教材、校园网、宣传片、稿纸、信封、校车等都应充分吸收校企文化元素;校内花草树木可种成校训、校徽、企业标识等文字或图案,还可在校园景点中雕刻象征学校精神、企业精神的图腾。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合作企业联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遵循“仿真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和通用性原则”,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平台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场所,融教室、实验、实习、考工、生产、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最大限度满足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共建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仿真”职业环境,而且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四、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分别表现为校园精神和企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精神是企业文化精神的前奏,企业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延伸”。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和市场为其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在继承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彰显办学特色、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的同时,更应积极融入爱岗敬业、诚信为本、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创新有为、质量至上等企业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人文情怀,努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业水平。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办学宗旨和目标,加大对学生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

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走向深入并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必须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努力创建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共建、共享制度体系: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相关方协同办学,多方共建、人才共育、价值共守、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模式和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团队建设机制,提高各级干部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公平合理、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市场调研,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参考、以学校自我调整”为格局的动态专业调整模式,密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重点推出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加大实用型、特色型、个性化教材的编写力度,充分吸收企业元素,实现教材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力避毫无个性的趋同化现象,使“产学研”一体化名实相符;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及其监控系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科学规划人生蓝图,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也应借鉴吸收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内容。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新生军训熏染出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时间观念、优良作风、服从和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正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务实肯干、勤于钻研、敏于思考的实践精神;通过参与市级、省级、部级各类大赛,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比学赶帮的进取精神,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促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接受企业对员工近乎苛刻的要求,领悟“管理就是效益”的企业文化内涵,养成严谨务实的做事风格。比如,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发型、服饰等要求可与企业管理规定接轨。在实习实训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规定佩戴工卡、统一着装、服从管理、注重细节,为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六、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亟待提高。因此,学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或专业讲座、交流座谈会、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职教论坛、辩论会、招聘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和企业形神兼具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通过主动参与,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特质的了解,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校企合作,办好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电脑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电子设计、职业规划等职业竞技大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精心组织庆典日、节假日活动,把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表彰大会、军政训练、签字仪式等活动打造成经典文化品牌,将企业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其中,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开设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选修课,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党团组织、爱心团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传授专业技能、进行文明创建宣传、传播科普知识、提供法律援助、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模拟公司、模拟超市、模拟银行、模拟企业等实用型社团,在“仿真”的微型职业实体中磨练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网络传媒作用,优化校园网布局,严格网络管理,提高网络资源质量,为校企文化融通提供互动平台。

七、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

人才培养方案关乎着人才质量,关乎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考虑专业技能的因素,更应将企业文化的渗透纳入其中,这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十分有效的路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框架下编写的教材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使企业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引导,深度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健全课程质量评价监控体系,适时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就业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见习、顶岗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教学内容应紧贴职业需求,强化针对性,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教学环境应与企业环境有机相融,注重仿真训练、现场教学,努力做到校企合作紧随市场需要、实践教学注重培养技能、实习实训效仿企业化管理、班级建制参照企业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以社会调查和市场信息预测为基础,应充分吸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带头人和企业家的指导性建议,做好课程开发,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组织教学,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优质智力资源。

作者:罗先奎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思路与策略

1.1在意识上灌输企业文化,培育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应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育企业文化观念,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心理距离。主要应培育以下观念:

(1)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使其员工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而且在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等。同时,培养每个员工的责任意识。

(2)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标一致、技能互补和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是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员工所具有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还应多引入企业的团队观念教育,通过教学和考核等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

(3)创新不但使企业经营活动得以发展,而且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不断创新会使企业更加具有活力。为适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我国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况且,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也是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4)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理念,故企业文化十分重视诚信意识。对公民来说,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诚实守信应成为大学生的自律准则。但是,目前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逃学费、不还贷款和虚假包装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

(5)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需要竞争意识,要勇于并善于竞争,并通过竞争赢取优势。因此,企业必须强化竞争意识,树立竞争观念,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最缺乏的观念就是竞争观念。因此,学校强化学生的竞争观念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在理念上促进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定位于校企文化的溶合。要实现融合校园文化就要认同企业文化,此乃文化建设的前提,也是发挥企业文化育人功能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既要接纳企业文化,同时,还应该主动深刻地认识企业文化,为校企文化认同奠定理性的认识基础。

1.3在制度上保障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渗透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必须有制度做保证。首先,要制定文化渗透的长期和近期规划,长期规划为目标和远景、近期规划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其次,建立并完善校企文化渗透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活动做到有章可循;再次,文化建设还要设立基本标准,同时赋予学校各团队及集体相应的弹性空间,使文化建设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最后,建立校企文化渗透的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和监督作用并存的局面。在制度上保障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既提高了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又提高了其渗透的效率。

1.4在行动上“三方联动”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要使高职院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打造创新性校园文化,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要自觉主动与高校合作,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及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更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携手发展实现共赢。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创造中国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1.5在机理上促进校企文化动态融合

校企文化的融合主要从两个层面加以阐述。从精神层面上来说,需要创新校园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引领并启迪社会文化;从物质层面上说,需要满足学校的育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要达到校企文化的动态融合,校企双方应该合作办学,形成以精神理念融合为重心,制度模式融合为手段,就业发展协同为支点,物质绩效保障为保障的融合层次。校企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实现其深度融合、常态运行、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笔者注意到校企文化的融合是长期的动态深入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发展趋势应该为对接一渗透一融人一创新一再对接的过程,任何浅尝辄止或一劳永逸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1.6在物质文化上突显职业色彩与职场氛围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强烈的职业色彩与职场氛围。高职院校应努力把教育教学环境设计为现场模式,建立集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的职业特色的“演练场”,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学校应悬挂行业和企业先进模范人物的塑像;教室张贴工作流程图或行业、企业知名人物画像;校园橱窗可展出行业与典型企业发展规划、知名校友和行业类报纸、信息或以校企合作企业或杰出校友名称来命名楼宇、教室、道路、实训基地等。

1.7在精神文化上彰显企业精神

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办学。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既要积极弘扬行业精神,也要注意与企业和行业的衔接渠道畅通无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等精神层面文化建设与行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行业精神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行业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学生毕业后从一名学生到合格的企业人的顺利转换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说,校园文化的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为校园文化精神的延伸。

二、研究结论

本研究梳理了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思路与策略,即: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灌输企业文化意识,使学生具有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在理念上促进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制度上保障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在行动层面上落实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对接;明确规划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向策略,主动选择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策略,动态深入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机理策略,节点对接、分层塑造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策略。物质文化是构建特色“校企共生态”校园文化的切入点;精神文化是构建特色“校企共生态”校园文化的着力点。

作者:王艳萍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适用的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项目的课程模式也必然会成为首选。因此,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在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中,始终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调整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企业的专家、学者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二)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校企双方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高职院校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根本目的,企业则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也是如此,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方,而企业是人才的需方,供需双方是可以互利合作的。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惠互利的结合点。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派遣师生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技能水平。企业则可通过优先选聘学校优秀毕业生,使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用于企业培训,委托高职院校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等。要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营造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氛围,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

(三)培育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

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是指在专业建设中要贯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价值理念,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来展开,并由此形成一种职业本位理念的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必须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专业,以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并实施教学,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引入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教学过程要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技能。要实现“双证书”制教学,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企业仿真的实训基地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养成,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坚持用能力本位的企业文化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学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程度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应由学校老师、学生和企业员工来共同经营,让校园文化贴近企业文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实操能力,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的外显特色。

(五)培养“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对接。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担任学校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要建立在校教师下企业制度,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和实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展社会调研、科技服务等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

二、总结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才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在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机制、专业文化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作者:李东志单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qiyewenhualunwen/6384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