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范文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范文

时间:2022-03-30 05:19:37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

摘要:

我国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美好画面。当今,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吸引世界的关注,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典籍;典籍翻译

历史上,尽管我国历经多次民族的融合与变迁,但我国始终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在世人眼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互融合影响。因而,中华民族文化在包含汉民族文化的同时,自然也包含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社会特征,更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质。但是由于语言以及文字等原因的限制,少数民族文化很难被外界发掘。因此,那些承载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民族典籍便成为起到传播作用的关键媒介。近年来,伴随着深化改革的脚步加快,出于“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整体设计,[1]我们需要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必须通过重新的包装设计以更好的姿态面向世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十分必要且紧迫。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之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更是明确地指向促进民族繁荣,社会和谐。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是利于国计民生的正确之举,是可以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有力之策,也是全面推进我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科教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吸引力的显著增强,党和政府也愈加注意到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事业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问题已经出现端倪。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出现失衡。伴随市场力量的介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出现了庸俗化、变异化等倾向。对于一些缺乏传承媒介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也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嫁接的风险。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近年来,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蚀,发展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成为唤醒民族自信的关键之举。当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存有不少偏见,另一方面又因为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渴望了解更多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我国文化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相较于其他的文化传播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更加适用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传承与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也愈来愈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

二、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之价值

典籍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典籍之所以能被称为典籍就在于典籍经世不灭又饱含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2]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作为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对少数民族历史上文化成果的一个记录,但是却在其中蕴藏着少数民族先民关于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在对民族典籍的定义上,通常将用独有的民族文字撰写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书籍文献定义为狭义上的民族典籍,而将所有用民族文字记载的书籍以及铭文、古代汉文中关于少数民族的文献记载与当前各民族通过口头传承的文化资料一并定义为广义上的民族文化典籍。世界上的民族典籍之间均有共同的特性。它们古老但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变得奇幻瑰丽。神话、预言、歌谣、谚语都是它们传承的内容。可以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就必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通常在民族典籍的记载中,我们找不到固定的研究方向。在这些民族典籍中,古老的先民记述的都是他们对于自然社会的原始理解,这其中既包含了宗教、民俗、历史,也包含了伦理、民族、社会等等相关认知。也正是因为民族典籍在文化表现中所具备的高度复杂性才使得其本身具备了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在我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以及《玛纳斯》正是这样极具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它们所集中表现出的艺术成就以及文化价值堪比世界级的史诗,如《荷马史诗》等,但它们又不同于主流文化对世界的认知,在漫长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这一类极具特色的民族典籍不仅增加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为我们打造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增添了力量。因此,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中,如何做到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保持民族本色,又能让世界为之倾倒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思考的。[3]

三、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发展之要素

1.民族典籍翻译发展之契机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意识薄弱,我国的对外文化发展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相对于其他文化输出大国如美国、日本等,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式。为此,国家自2005年起,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口号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文化中国”的概念在党和政府的强势推动下正逐渐成形。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处于前所未有的利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既面临被强势的西方文化侵蚀的危险,也具备反文化侵蚀的优势。[4]只要能够合理地利用好全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相互开放的契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就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被全人类所利用吸收。要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典籍不仅仅是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文化遗产,更是属于世界的重要遗产。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我国的文化事业,这同样也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2.民族典籍翻译成功之策略

如果站在语言学的角度去看,典籍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的语言材料,从中可以体会到深深地爱国情怀,可以看到寓情于景的表现技巧,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它不仅向我们揭示了诗教传统,也富含了表现人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至今,民族典籍翻译过程经历另外两个阶段,即语内翻译阶段和语际翻译,翻译民族典籍就是用现代外语去表述古代汉语,让现在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学。第一个阶段——语内翻译,指的就是将古时候的文章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完整保留文章的原意,这个阶段是在中国文化体系内进行的。而第二个阶段——语际翻译,就是将汉语准确地翻译成现代外语,这就是不同国土之间的语言转化。翻译必须要体现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特点,不能因为目的语言的文化去改变原文的真实意思,所以,对翻译来说,保留差异性即为翻译的伦理。为了更好地进行民族典籍翻译,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应该努力合作。民族典籍翻译首先必须是用今天的现代语言准确理解古代语言,然后才是将汉语翻译成外国语言,这个过程往往联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众多方面,翻译之人无法对每一个方面都精通,所以,多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增进翻译的准确性,减少翻译的错误。另一方面,进行民族典籍的翻译,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翻译之人需要同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以及目的语言的文化。因此,不同国家的译者进行合作,不仅可以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可以更加有效地融入目的语文化,使得外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当然,在跨国合作中,中国译者必须保证翻译的准确和通顺,外国译者再进行修改使得语言更加优美精炼。[5]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每个国家的语言对于该国家的人们来说,都是用来交流的最佳语言,如果要用英语来表现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那么就需要融合汉语的特点,比如汉语的表现手法和成语。民族典籍翻译应该同时做到补缺和异化。补缺,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用源语言文化去补充目的语文化缺乏的东西,这也是翻译目标之一。翻译只有对目的语文化进行了补充,表现了目的语国家没有的东西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这样的翻译作品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才体现了翻译的价值。当今,不同国家语言诸多方面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和历史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和语义两方面。由于很难找到一样的语言符号,译者很难准确表现源语言文化。归化法翻译只可以表现一部分的原文信息,损失了很多的交流信息。译者不仅需要帮助目的语读者明白源语语言符号的意思,还必须表现出源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过去不同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不会通过贬低其他国家的文化来寻求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6]现在,人们更加愿意去发现他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去体会和理解他国文化带来的收获与震撼。实现民族典籍翻译效果的进一步优化需补缺和异化。众所周知,在将民族典籍进行翻译时,由于英语中缺少汉语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即使英语包含了千万词汇,也无法准确完整地翻译汉语典籍。如果一味保持原来的样子,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了。英语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中很多的语句都没有对应表达,也就谈不上英语是不是“正宗”了。[7]只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语言特色,才是真正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翻译。因此,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我们要以历史为基础,利用一些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中国英语,以此来扩充汉语。发展中国英语对于民族典籍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13.

[2]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4):164.

[3]黄中习.外语学者与典籍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髙教版),2008,(4):195.

[4]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

[5]卢萍.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与推广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2012,(13):78.

[6]张弘.文化交流与翻译策略[C].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40.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35.

作者:虞跃 李清源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mzwhlw/6898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