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范文

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2-03-26 05:26:24

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

举列论证,民族文化的振兴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图书馆更要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实现图书馆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化、开放型的转变。

关键词:

民族文化;图书馆事业;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图书馆事业面临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创新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是摆在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民族文化的开放与保守,影响中国图书事业的兴衰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文化的品格、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力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而图书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积淀的有形载体,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走进图书馆,就拉近了我们同历史的距离。翻开发黄的纸页,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璀璨的古代文明,仿佛又听到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领略贞观之治的盛世雄风,目睹近代中国气势恢弘而又悲壮的百年坎坷。要理解民族文化与图书馆的密切关系,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的内涵,它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精神文化。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文化的概念一直与图书、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图书能使人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文化、接受文化,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而文化的开放与保守又直接影响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衰败。考古研究表明,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代,王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可以称作是图书馆的萌芽时期。《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表明我国在周朝已经有专门负责保管文献的机构和官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治,残酷地实行“焚书坑儒”,大批文人被屠戮,大量典籍被焚毁,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文化浩劫,致使私人藏书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秦又十分重视官方藏书的管理,在都城咸阳的阿房宫设立专门的藏书机构,并设有“柱下史”负责管理。汉朝是民族文化开放交流的开拓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汉成帝时,命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藏于“天禄阁”,又命刘向等整理藏书,编成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七略》,收录了从上古到汉代的藏书,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收集整理图书,到汉代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形成了自汉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高度发达,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鼎盛时期的唐帝国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盛世外交的新局面。在这种宏观条件下,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吸收各种异域文明的雅量,出现了玄奘、义净、杜环、苏来曼这样的大旅行家,而《大唐西域记》则是世界历史上声誉很高的游记之一。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兴盛。唐代统治阶级更加重视收集、整理图书工作,藏书机构进一步完善,当时著名的藏书馆有弘文馆、崇文馆等。

从宋代到清代,随着雕版印刷的盛行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播,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到清乾隆时已达到古代图书馆的鼎盛时期。宋代书院藏书兴起,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和“嵩山书院”。明成祖时,由解缙负责编纂的《永乐大典》辑录各类古籍七八千种。清乾隆时,广泛收集图书编制而成《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图书最大规模的一次汇总。随着国家对官方藏书的重视,私人藏书继而也发展起来,并与科举制度相联系,构成了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明清两代,浙江、江苏两省就产生了105位状元,而这两省有名的藏书家共有2029家,占全国藏书家总数的43.6%。但是这些私人藏书家大都有中国封建文人清高的雅癖,其藏书仅供文人雅士玩味欣赏,处于极端封闭的状态,与近代图书馆的功能相差甚远。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世风日下,而统治者依然陶醉在天朝大国中孤芳自赏,并且愚顽地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距离。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中国古老帝国的大门。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1902年,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1904年该藏书楼将所藏7万余册图书全部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正式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在湖南诞生。至1912年相继创建的省级图书馆有12所,京师图书馆也于1909年对外开放。“五四”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192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30年中,图书馆在各省市纷纷建立,图书馆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20世纪上半世纪众多文人学者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族振兴竞相奔走,谱写了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激越篇章。建国后,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1944年到1956年12年间,各类图书馆发展迅速。1965年公共图书馆为573所,高等学校图书馆为434所,工会图书馆为4356所,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图书馆体系已基本形成。1966年开始,“十年浩劫”图书馆是重灾区,破四旧,使图书馆事业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最大的破坏。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传承,避免文化发展的断层。改革开放后,经济虽然有了发展,但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前几年,各级领导在政绩因素的驱使下,忽视了文化建设,忽视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而导致了全民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最终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民营企业家昙花一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2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开放与吸纳,决定了图书馆事业必须向现代化过渡。历史进入21世纪,多种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在世界范围内激荡,社会变革、文化传承和民族振兴等各种力量撞击汇合在一起,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人们呼唤民族精神的振奋、期待民族素质的提高、渴望民族文化的创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就是靠文化的传承与维系。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既有一些消极因素,更有积极的精神内核;既有几分包袱,更是一种财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立足先进文化的需求,重铸民族精神的脊梁,要求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去审视、去取舍。图书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气息,是一个城市气质的标识,缺少图书馆的城市,总会显得身体单薄,底蕴不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和信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图书馆事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也是要求人们加强终身学习的时代。把图书馆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资源开发出来,为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提供深层次服务,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这是新世纪图书馆事业肩负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图书馆必须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开放型、数字化、现代化迈进,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图书馆的开放性

图书馆的开放首先要有开放的建筑和开放的环境,很多图书馆建筑都是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非常有特色,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一般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外观。还有的图书馆拆除了围墙,以小广场的形式取代原来的围墙,尽可能地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布局的开放,以方便读者为原则,避免把图书馆学中的分类法生搬硬套到图书的排架组织中,图书的摆放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览习惯,同时要提供友好的检索界面。图书馆的开放还包括服务的开放,对读者疑问的准确解答,对新书的及时推荐,对热销图书的全面介绍,对馆藏布局的详尽说明等等,这些细微的服务往往更能体现一个图书馆开放的形象。

(2)图书馆的公共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图书馆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图书馆的大门向所有社会成员敞开,人们享有平等使用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的权利,图书馆也不把任何社会成员拒之门外。社会成员使用它的同时,不会影响其他社会个体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这种特性在数字化馆藏和网络条件下会更加突出。同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图书馆具有某种非竞争性,即增加对图书馆的使用不会增加图书馆的经营成本,读者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要求追加投入。因为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信息服务,而这种信息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性。共享本来就是图书馆作为公共产品的应有之意,但是由于各个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不一,共享的程度和范围也相差很大。有的图书馆可以在网络上提供电子图书,而有的图书馆则不然。如何把这种公共资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资源,其中的关键是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使数字化的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千千万万的读者所利用。

3文化创新与图书馆现代化

应处理好各种关系文化的魅力在于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文化的力量在于维系社会的和谐及道德的支撑,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只要一种文化能够体现这个真谛,那么,无论是谁,在什么制度下创造的,都无关紧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成就了赵国的强盛,秦国从一边陲小国到“万世一系”的大秦王朝,也吸纳了商鞅、范雎、张仪等这些外帮的人才,唐代的开放性更是有目共睹,乃至边疆的少数民族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所有这些开放性的文化形式都带来了辉煌的成就。在图书馆开放的大趋势下,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需要慎重处理。

(1)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种环境下,对图书馆而言,不进则退,抓不住新技术提供的各种便利,必将丧失影响人们文化生活的主动权。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弊病在于封闭和保守,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是在建国后兴建的,在自身的经营中,从历史上继承的东西多一点,自身创新的东西相对较少,经营中总是习惯依靠行政指令作为证明自身的依据,官僚习气有余,而文化氛围不足,这是实现图书馆创新的思想障碍。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图书馆的发展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典籍,他们是社会的财富,也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创新要从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体制入手,更要走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

(2)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意结合本国国情

西方许多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可供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图书馆工作既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能无所作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才能保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持续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和整合的过程中保持住本民族文化特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国情,突出地域特色、馆藏特色、管理特色。

(3)设施的现代化与人才的现代化

图书馆的现代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设施的现代化;二是人员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设施的现代化要求作为图书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各级政府增加投入,购置现代化的技术设施,从硬件方面保障图书馆各职能的实施,从而发挥图书馆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情报传递和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社会职能。人的因素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因而图书馆的现代化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要对英语、计算机、网络知识有相当的了解,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才能胜任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信息组织和知识导航的工作。对馆员的培训首先是能够熟练操作相关的图书管理软件,着眼未来,更要强化馆员对信息组织的认识,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馆员理论修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民族发展中永远面对的问题,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民族文化的振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积极地探索和创新,而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更要革故鼎新、锐意进取,以实现图书馆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化、开放型的转变。

作者:李奎斌 单位:东营市图书馆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mzwhlw/6894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