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范文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2-03-26 05:16:50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秀山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近年来,秀山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2009-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累计完成投资7.89亿元,年均增幅达87.2%,其中投资2.76亿元用于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站等“四馆一站”建设,共计建筑面积4.3万平米,截至2014年底,全县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建筑面积874.3平米,居全市第六位。

(二)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秀山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据统计,2014年全县现有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网络服务、图书发行等各类文化企业231家,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实现增加值约2.3亿元,占GDP比重2.26%。201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两轮驱动”,推动文化发展的工作部署,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立足以“文化园区”为带动,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民族演艺、传统工艺、民族饰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现代传媒等文化产业。

二、秀山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束缚”:文化体制与民营投入资金受束缚

一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县委、县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但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投融资渠道、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不够力度。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来源过于依靠财政支持,对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土规划、立项审批、投融资、申请专项资金、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尚未出台长效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市场还不够活跃。

(二)“双少”:传统文化传承人少、文化人才培育少

一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人迅速减少。比如秀山花灯部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1个,其他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只有7个。因此,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抢救迫在眉睫。二是文化人才培育少。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不多,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创意人才、技术人才更是非常紧缺,培育少。

(三)“双不足”: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和发展模式种类不足

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不足。秀山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度和整合度不足,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种类不足。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单一性,主要是资源依托型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发展速度和竞争力。(四)“双缺乏”:文化产业企业缺乏规模和缺乏文化品牌效应一是全县文化产业企业的规模偏小。规上文化产业企业尚未超过5家。如毕兹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翔龙广告装饰有限公司、跨越装饰广告公司等在秀山算得上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其产值和规模在市内及周边区市县都没有特别的优势和特点,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全县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集团。二是缺乏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不大,影响力不大。不管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周期性短、范围小、辐射面窄,缺少可持续发展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

三、秀山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双束缚”,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动力

1.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促进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尽快出台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务院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2.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组建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形成多元投入,真正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问题,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文化产业体系。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对项目推进等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直接奖励。重点扶持和奖励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扶持和补助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开发整理本土的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吸纳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论证,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推向市场。

(二)消除“双少”,扎实实施人才战略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针对全县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要启动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工程”,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文化经纪人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大胆培养和使用现有的人才,给其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安心创业;二是要用优厚的条件引进文化产业的策划、创意、管理、营销、技术、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才;三是要与高校等合作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四是抓文艺骨干及文艺业余人才的培训与培养,配齐村(居)文化站工作人员,发挥基层文化能人的作用。2.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是加快推进新建文化馆、图书馆、花灯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秀山花灯、辰河戏、灯儿戏、傩戏等部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非遗展演剧院戏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培训提供良好的阵地保障。二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经济来源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助,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成为后继人才。

(三)转变“双不足”,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

1.深入挖掘地质资源。一是充分发挥和挖掘武陵山喀斯特地理优势,建立武陵山根雕、奇石加工基地,创造出独特的根雕、奇石作品。二是打造“秀山紫砂红”产品,武陵山地区的紫砂红与其它地区石质相比有明显区别,可开发如茶具、书画用具、健身产品等旅游工艺品,以树立秀山产品品牌形象,宣传秀山带动旅游。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建议成立乡村旅游旅行社,锁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定位为旅游村,让旅客领悟感受秀山生态、田园、民居、民俗风景,在旅游过程中可增加一些土家族、苗族的各种文化展示。3.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把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对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名人、名山、名水等文化资源要梳理、分类、建档,并根据市场需求立项开发,深度挖掘,力求突破和创新。顺应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壮大规模,整体推向市场。一是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通过体验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盆景、根雕、竹编、剪纸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五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花灯文化的特色和历史等。

(四)改变“双缺乏”,重点壮大民族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和突出文化品牌效应

1.壮大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演艺业、艺术培训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广电传媒影视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实行政策倾斜,积极引入高新技术,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全县文化产业全面发展。2.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文化品牌的竞争,因此秀山县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要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凸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竞争格局。一是着力把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品牌;二是着力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品牌;三是把本土文化与国内国际前沿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品牌。如把秀山花灯文化艺术节做成全国化、国际化节日,形成秀山民族文化具有高规格、高吸引力的经典品牌和招牌品牌;把秀山的书法、楹联资源发挥起来,建设成为中国南部书法产业城、楹联城,形成经典品牌。

作者:陈兵兵

被举报文档标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mzwhlw/6894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