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维误区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思维误区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07 09:28:06

思维误区民族文化论文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成因

(一)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贫富不均从历时的纵向层面来看,人们的经济收入或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从共时横向比较不同地域、阶层的社会成员贫富悬殊日益拉大,而且呈极不均衡的状态,出现人们常说的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所拥有的状况。这似乎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但它对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占了人口较大比例的社会成员在缺乏享有相对“丰裕”的生活条件下,他们的热情或重心依然停留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这是人性中“自利”的一个基本体现。所以,在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所谓的“小康”生活“苦苦奋斗”的情况下,民族文化建设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受到人们的“忽略”甚至“残害”。除此之外,以经济物质财富为纽带的社会权力资本不公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阻碍力量。众所周知,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而相互之间要形成“交往理性”关系,则需要相互“尊重理解”的公平正义环境。然而,当前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富人和穷人、权力阶层与社会民众之间总是有着“体制、权力”的隔膜和不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往往对其持有两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或“仇富敌视”或“谄媚奉承”,而社会上层则紧攥“权力或资本”以扩大其“财富规模”。基于此,双方在一种“非对话”的环境中“努力”提升自我的“财富收入或社会地位”,他们共同缺乏如何使人类或自我生活过得更“幸福、尊严和文明”的诉求,于是,民族文化中反映“仁爱、大义、德美”的优秀成分被漠视或弃置。

(二)以教育为基础的上升渠道堵塞不可否认,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秩序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缩减这种差距,尤其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从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医疗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进行发展建设,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可从民族地区或农村地区人们的房屋建设、村庄道路及生活用品的“焕然一新”得以明显反映,但人们的生活幸福和生命品质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消逝及现代文化得不到恰当地引导消融。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多元,可其精神生活却日益萎靡,这一点尤在城镇化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反映,社会成员通过“非农业”的外出打工获得了“财富”,但都用于“房屋建设”以显“阔气”,而身心健康、亲情呵护、传统文化等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及缺乏“生气”的村貌环境成为当下农村的真实写照。人们一门心思或绞尽脑汁地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却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僵化,集中反映在以教育为基础的上升渠道堵塞,社会底层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的功能不断弱化,以致人们不再投入对教育的热心关注,加之教育自身的扭曲,使得一个社会的发展失去了具有综合素质基础的公民支撑,这必将引发包括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以道德为底蕴的社会风气沦落民族文化认同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宣传”,它更应落实在人们的行为实践中,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或思维习惯,在面对与周遭环境交往时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自觉的行动实践。所以,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良性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是要让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判断是非曲直而非“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而这样的思维价值除了通过教育来培育之外,还得依靠充满“正气”和“美德”的社会环境来孕育促发。然而,当下社会道德和价值风气是“颓废”的,虽然对此学术界尚存争议,即当下社会道德是否真的滑坡?可不容质疑的是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非道德的现象,诸如医药、食品、教育等行业都不断发生有悖道德、法治的各种不良现象,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各行业可以“易毒而食”、“权力寻租”等。因此,即使社会上有着许多“文化项目”在推行实施,也往往变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不少文化活动如同“过眼云烟”,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就似一部“上映赚足了票房”之后的电影逐渐在观众视野里淡退,再迎下一场戏来掀起“演艺热潮”。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人们的生活中不乏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加之借助于“影视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而使社会成员的生活“灯红酒绿”,而在偏远的民族或农村地区人们一旦“闲暇”下来,他们便开始进行“”活动,这已成农村或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一种“习惯”。可以说,当前以道德为底蕴的社会风气沦落使得民族文化认同建设遭遇困境,人们在面对各种交往情景时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而相互设防,让民族文化认同缺乏了最基本的交往沟通所应具备的“互信”和“进取”品质,人们只在自己认定的“物质经济”目标里“一意孤行”而无顾其余。

二、民族文化认同思维误区的消解

(一)加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社会成员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关注,而非将经济增长当成社会或自我发展的全部,在积极追赶经济或科技发展步伐的同时,能够具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主动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去。换言之,正因为当前民族文化认同陷入危机,所以,更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夯实其在社会成员生活中的价值意义。为此,民族文化认同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的推进融入全球化时代进程中,凸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精神或价值尺度作为人类处理与自然、与他国或文化进行交流的基本原则;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法治来权衡各阶层、各地域、各行业之间的秩序关系,在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同时,自觉遵守国家和社会的法治规范,并严格实施“依法而行”的原则,如此,民族文化才能百花齐放且又有着基本的法律导向;从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友善来调节社会成员的交往品质,通过“仁爱、内省、为己、忠恕”等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来使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达成互信互爱、互助互益的良好关系。

(二)提升道德水平,以社会成员人性真善美为基础民族文化认同非为一种“客观实体”的自主运行,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要注重对社会主体的价值引导,除了上述提及的法治或制度规范之外也需要道德自律,并且这更符合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价值诉求,只有社会成员能够对民族文化传承延续怀有虔诚之心,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要使民族文化认同摆脱“事物化”或“特质化”思维误区,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软硬”并重,“硬”的即为“民主法治”制度的建设,让民族文化发展有着“透明”的正义环境;“软”的则是“道德风尚”孕育,让民族文化有着和谐的“礼让”风气。也就是说,民族文化认同只有“法治”和“德治”并举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因此,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显得十分必要,让社会成员具备“勤劳进取”和“讲信修睦”的品质,积极融入到社会的建设发展中来。但应注意的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体的“觉悟”,没有其思维价值的转变就不可能在实践中妥善处理包括民族文化发展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而要实现社会主体道德的觉悟,需要让人性中“真善美”的品质或精神不断充盈,它是人类共同追求或认可的“普遍价值”,能为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交往奠定了“沟通理解”的基础,各种政治、制度、文化都能以其为价值标准而“求同存异”并实现“互利共赢”,既可繁荣文化的多元,也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这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

(三)重塑教育热情,以优质教育需求和服务为动力民族文化认同往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言行往往更能反映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所以,为了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化,让其成为具有理性思维和自决能力的生命主体,就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主体才能具有科学的价值理念和较好的综合素质修养。为此,当前需要做的是转变教育理念,让教育从“命运改变、人才培养”的异化中摆脱出来,回归到“塑造完人”的本质道路上来,让教育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不同年龄、阶层的社会成员都能根据自我的需求得到教育启蒙,使其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从而成为有理性的社会主体。

作者:田夏彪单位: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维误区民族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mzwhlw/6626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