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曹魏时期夏侯氏兴衰范文

曹魏时期夏侯氏兴衰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当时的动荡社会中一个家族的代际想要正常持续,其家族的文化底蕴、领导人物的决策、家族性格等都起了相当大的决定作用。考察了曹魏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夏侯氏家族中几个重要人物及其整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关键词]:曹魏;势族;夏侯氏

近几年对士族个案研究日渐深入,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对诸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家族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属于曹魏时期谯沛集团的夏侯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文对其进研究。[1]本文拟就对夏侯氏的兴起与衰亡作一全景式的描述,以探讨势族在魏晋这一战乱频繁的时期,是如何代际兴亡的。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中记载:夏侯氏其先为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汉书》卷四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中记,夏侯婴与汉高祖刘邦同为沛人,他与刘邦私交甚好,俩人十分投缘,刘邦一起事,他便跟随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出生入死,很早被封为太仆跟随刘邦左右。在战乱中曾多次舍命救吕后二子,后又迎立代王为文帝,封食六千九百户,为汝阴侯。死太仆职,谥曰“文侯”。西汉开国功臣中,能善终的本就不多,如他这般到老了仍位尊宠隆的更是少数。夏侯婴封邑“传至曾孙颇,尚阳平公主,坐与父御婢奸,自杀,国除。”夏侯颇尚公主,公主随母家姓,号“孙公主”,因此,夏侯婴的后代就更姓为孙。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又载“元康四年,婴玄孙之子长安大夫信诏修复家。”总之,此后,无夏侯氏子孙见于《汉书》记载。虽然曹魏时夏侯惇一族把自己作为夏侯婴的后代,史无可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考察曹魏时期作为势族的夏侯氏的兴衰史。

曹嵩是夏侯惇的叔叔,夏侯惇与魏武帝曹操乃是族兄弟,夏侯惇与夏侯渊从曹操起家起就一直跟在他身边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他东汉末随曹操起兵,为裨将,迁折冲校尉,邻东郡守,领陈留、济阳太守,封高安乡侯。他兴修水利,身自负土,劝民耕种。转河南尹,迁伏波将军,增封邑。魏文帝曹丕立,拜为大将军。夏侯惇为人“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1]《三国志》记载夏侯惇有子七人,“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孙毕侯,分惇邑千户,赐惇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1]夏侯惇的爵位由其子夏侯充嗣承。夏侯惇之子,有史可考的就只有:充(表字不可考)、楙(子林)、子臧、子江四人。夏侯惇中子夏侯楙,年少时与魏文帝曹丕亲善,娶曹操女河清公主为妻。曹丕即位之后,任他为安西将军、持节,继承夏侯渊都督关中。但是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2]后迁为尚书。夏侯充生平,史乘语焉不详。充死后,由其子夏侯广继承爵位。夏侯广死后,嗣绝,封其近属夏侯劭承嗣。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同样也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攻城掠地,东汉末从曹操起兵,拜别部司马、骑都尉。迁陈留、颖川太守,从征袁绍、韩遂,累胜,有勇名。汉献帝建安二年(197),拜征西将军,留守汉中。封为“博昌亭侯”,食邑千户。建安二十六年,为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夏侯渊之妻为曹操之妹,其长子夏侯衡娶曹操的侄女,“恩宠特隆”,为曹魏时显赫一时的外戚权臣。夏侯渊之子有史可考的有八人,其一在战乱中夭折,其余分别为:衡、霸、称、威、荣、惠、和。长子夏侯衡承袭爵位,转封安宁亭侯。夏侯衡死后,其子夏侯绩承嗣,夏侯绩为虎贲中郎将。夏侯绩死后,子夏侯褒承嗣。中子夏侯霸正始年间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后因曹爽之事逃亡入蜀。其从妹为张飞之妻,而张飞之女为刘禅皇后,他可以说是刘禅的舅舅,刘禅因此对其厚加爵宠。三子夏侯称,小时就好玩军事游戏,十六岁时一箭射虎,名闻于魏武帝曹操。他与曹丕为布衣之交,每次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年十八卒。”[3]四子夏侯威,性任侠,历任荆、兖州刺史。其长子夏侯骏,历任并州刺史、晋豫州大中正。次子夏侯庄,为淮南太守,是晋景阳皇后的姐夫。夏侯庄有子七人:湛、淳、琬、瑫、谟、总、瞻。长子夏侯湛以才博文章闻于朝野,其文自成一家,官至南阳相、散骑常侍。《晋书》载其“幼有盛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4]夏侯庄有一女,名光姬,为晋元夏侯太妃,晋元帝之母,“由此一门侈盛于时。”[3]夏侯渊次子淳“亦有文藻,与湛俱知名。官至弋阳太守。”[4]淳子承南渡后,历安东军事、南平太守、散骑常侍。夏侯渊五子夏侯荣,“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陈。”[5]六子夏侯惠,年少时以才学见称,善属奏议。历任散骑黄门侍郎,迁燕相、乐安太守。七子夏侯和,清辩有才论。历河南尹、太常、光禄勋。[2]

夏侯渊有一从子夏侯尚,亦与曹氏女结姻,与魏文帝曹丕交好。魏武帝时为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后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文帝时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后徒昌陵乡侯。死后谥曰悼侯。夏侯尚之子夏侯玄承嗣。夏侯玄少知名,弱冠便为散骑黄门侍郎,为一朝名士。曹爽辅政时,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征西将军。后坐谋反罪,夷三族。在狱中廷尉钟毓“以其名士,节高不可屈,而狱当竟,夜为作辞,令与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视,颔之而已”[6]。正元年间,绍功臣世,封夏侯尚从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邑三百户,用来承嗣夏侯尚之后。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晋景怀皇后。

夏侯氏的记载就此似乎已断,此后史书记载的诸夏侯氏,均称其为谯郡(或谯国)人(今安徽亳州),却不见有载为何人之后。其后六朝诸史有传的有:《梁书》中的夏侯详、夏侯亶、夏侯夔、夏侯损、夏侯谊等人。《魏书》中的夏侯道迁、夏侯夬、夏侯慎等人。另散见于史籍的有:《晋书》中记载的将军夏侯长,刺史夏侯含,日南太守夏侯览,河南太守夏侯宗之,随郡太守夏侯澄之,东平太守夏侯陟,下邳内史夏侯嘉,乌程令夏侯愔,夏侯稚,夏侯轨,夏侯藻,夏侯骏,夏侯奭等人。但是从总体上说,夏侯氏已如明日黄花,不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豪门权贵了。随着时代的推移,夏侯氏也如其他旧姓大族一样渐渐衰落了。

原因使得在士族上升时期有着极大可能成为一流大姓的夏侯氏,渐渐湮没无闻?

夏侯氏的兴起是和曹氏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夏侯惇、夏侯渊自小与曹操相熟,曹操起兵尹始,他们就跟其征战四方。曹操与他们是从兄弟,曹操的嫡亲妹妹是夏侯渊之妻,夏侯惇、夏侯渊均有一个儿子娶曹氏公主为妻。相反,他们虽号称西汉夏侯婴之后,但夏侯婴直系子孙在传六世之后便不见史载了。有汉一代,更为有名的是山东的夏侯氏,他们以传《尚书》闻名于时,即大小夏侯尚书夏侯始昌、夏侯胜。《后汉书》中也没有夏侯氏的传。在东汉党锢盛行之时,夏侯氏也不见有人卷入其中。可以说夏侯氏完全是在汉末战乱,跟随曹操,依靠军功起家的。夏侯氏的兴衰起落与曹氏息息相关。这就使他们容易犯一个大忌,轻易卷入皇室的权力斗争中。被夷三族的夏侯玄就是因卷入权力斗争,而成为牺牲品。而当司马氏篡权时,与曹氏荣辱相联的夏侯氏就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晋景怀皇后,母姓曹,是魏德阳乡主。司马氏怀有二心,对她深有忌讳。在魏明帝青龙二年(234),二十四岁的她就被司马昭毒死,成为权力斗争的又一牺牲品。所以有晋一代,夏侯氏也是始终受压制、打击。可见,一个家族想要飞黄腾达,靠走外戚路线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但是这种路线最不稳定,极易受政权变化的影响,一旦政权发生变化,这些外戚也就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前面提到的诸如文化底蕴、家传渊源外,还应该与夏侯一族的性格、家族气质有关。《三国志》、《晋书》中有传的夏侯氏子孙里,夏侯惇年少时就以烈气闻名;夏侯渊如前所述,勇气有余,谋略不足;夏侯霸也是一员武将;夏侯称少好军术,一箭射虎;夏侯荣年十三,汉中之乱,不愿弃主而走,力战而没;夏侯湛性颇豪侈。《梁书》中记载的夏侯道迁及其昆弟子孙多以军事起家,性任侠。可以看出这一家族子弟性格多数为比较刚毅,行事比较冲动。而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处于权力斗争中心的高门士族们要怎么既身处其间,而又不过分地卷入其中,这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政治前途、身家性命,更和家族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作出何种选择,就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社会经验密切相关。琅邪王氏能够一脉相传七百余年,就和当时在家族中处于领袖地位的几个重要人物有关,例如王敦叛乱时,王氏家族应该何去何从,王澄权衡利弊之后,认为王敦不会取得胜利,而不支持他,从而避免了王氏家族的一场灭门之灾。然而夏侯氏的子孙就不能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如夏侯玄。散见于《晋书》各处的夏侯诸子,多数也在战乱中由于各种原因招致杀身之祸。这样,夏侯氏一族人数逐渐减少,最后便湮没无闻了。

但是一个势家大族要想长久地在社会变迁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家族中要有不止一个人担任品级高的清官,而且还要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如琅邪王氏以书法闻名于世,还有其它姓氏,诸如陈郡谢氏、博陵崔氏、吴兴沈氏等家族文学人才辈出。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等基本上都是出身于这些世家大族。在魏晋时期,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一个家族就会为当时的上层所不屑,而不能进入主流社会。当时上层普遍以谈玄论道、吟诗作赋为社交主要活动,同时也以此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若不懂这些肯定就会被排斥,就会丧失原来的地位。而夏侯氏缺乏的恰恰就是这。史载夏侯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7]说明夏侯惇十分注意对文化的学习,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原来受的文化教育是比较少的。而夏侯渊虽有勇名,但无谋略,史载:“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8]曹魏时期有许多大族,就是在东汉后期以兴办私学起家,在党锢中树立声名,到战乱时,逐渐成为称霸一方的豪强大族,然后再依靠其文化对一方的政治施加影响,而成为士族。如前所述,夏侯氏在东汉不见经传,到曹魏又是以军功起家,这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当然他们也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夏侯惇就是一例,夏侯渊的下一代就有人以文采出名。如夏侯惠“幼以才学见称,善属奏议,”[3]夏侯和“清辩有才论”。[3]到了夏侯渊的曾孙辈,就出了夏侯湛。夏侯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野王令,中书侍郎,南阳相,太子仆,散骑常侍。一生共著论三十余篇,别为一家之言。[4]夏侯渊的侄子夏侯玄也是一朝名士,史称其“格量弘济,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9]但是夏侯氏出的名士还是太少了,夏侯湛之后就不见有名动一时的才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