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历史两国建筑文化差异范文

历史两国建筑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2-11-05 09:48:19

历史两国建筑文化差异

摘要:对吴楚两地建筑文化进行比较,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易交流,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而南方多山水阻隔,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自具特色的文化龛。历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人有诗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然而有长江将两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楚”建筑文化居长江头,“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同一条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印。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曾中断,本文试将“吴”“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认识。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见林不见树”的。

1、天人合一: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楚建筑与自然诗意共处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吴地气候适宜、平川广野、山青水秀、河流湖泊众多,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的恩赐加上人工的匠心成就了有机和谐的景观环境。

吴地建筑从区域的开拓到城市的缔造,到园林名胜的经营,到建筑群体、各类建筑的布置,乃至建筑小品的点缀,都十分注意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如吴城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城外的山水名胜,从纵向的佛塔的制高点,到横向的河路走向,与城中佛塔、城楼、宫殿等高大建筑所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和水平河网的联系均有周密的考虑。建城者早已胸有成竹,立意城里城外,自然人工形成有机的统一。

吴地古典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联系与统一更是登峰造极。取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们对自然巧为利用,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景、意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楚地多水多山,气候潮湿,夏季温度偏高,全年风量小,楚地建筑必须注重通风,通常为独立的散点式建筑。楚建筑也讲求“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根植于人类本性,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显得淳朴、自在、带有原始野性。看楚民居有漫不经心地撒落在山林之中的、也有线性排列于水岸边的,布局自然而随意,并不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似乎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建筑空间随意组合,建筑体块直率碰撞。建于斜坡的建筑,并不先将基地整平,而是将房屋悬挑于山坡,下面用树杆支撑,是为吊脚楼,吊脚随随便便垫几个石块,处处洋溢野性之美。

2风格:吴建筑精致细腻、楚建筑质朴简洁

吴地街道多为尺度窄小的水街小巷,人们印象中是精巧纤柔的小桥流水人家或蜿蜒曲折之雨巷,园林规模也甚小,如苏州师俭堂在一块240平方米的锥形三角形地块里建了一个包括亭台楼阁,游廊假山,下有山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的有致园林。园林建筑纤细玲珑、比例适度、风格清雅秀丽。园林中的山石、池水、植物、建筑无不精心设计,吴地建筑的单体设计亦极为精细,建筑尺度不大,注重细部,大木作严谨而小木作华美,建筑的雀替和柱头等部位往往是装饰的重点,廊庑、亭子、栏杆、台阶无不精心推敲,文章做足。建筑细部处理尤其精致,苏式门楼造型优美,做工精细,雕刻华丽的程度几乎成为工艺品,决非他处门楼所能匹敌。屋顶之屋脊装饰丰富细腻,嫩戗发戗曲线层层伸出,渐渐收敛,伸入空中,显得玲珑剔透,远比楚地的翼角来得轻耸、灵巧、曲势优美。室内外的石雕、砖雕、木雌、竹雕,做工精细、造型生动,具有清丽灵秀的地方特色。室内家具设计亦独具特色,其风格概括起来,可用“简”、“线”、“精”、“雅”四字表述设计精巧,做工精细、气韵雅重、整体和谐,其高超构思与技艺堪称江南一绝。

相比之下,楚地建筑显得质朴简单,例如湘西鄂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主体平面一般为三开间,四进深,以堂屋为中心,堂屋又以火塘为中心。主体结构相对规整,四周根据功能需要加批厦,批厦的形状、位置、大小皆不拘一格。建筑屋顶均为悬山,一般为小青瓦屋顶,整个屋面只用瓦片这一种材料,屋脊为瓦片层叠成,有大约3寸的生起,中部及两端稍作变化,中部用瓦片叠成品字形,两端略微曲线起翘,不似吴地民居屋面构成元素多种且花样众多,更显得简朴、轻灵,有飞动之美,也有用杉树皮屋顶的,部分建筑位于夯土层,部分悬挑于河边或坡地,下面竖木柱支撑,木柱亦不构成严谨柱网,而是或高或低,自由散漫,下面亦无汉族常用的精美之柱础,往往垫上几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便把所有负荷都交给它了。材料一般为杉木,材料皆袒露其原生质地。整个建筑所洋溢着的自在的浪漫气息。

3、“尚水”---吴建筑淡雅素净

“崇火”----楚建筑重色重装饰。为“水乡”,吴地人藉水为生,宋人苏舜钦有“吴侬水为命”之诗句,吴文化是尚水的文化:吴地荆蛮民族的图腾是龙,龙是水族的首领,大禹治水在吴,伍子胥开胥溪在吴,范蠡开蠡河在吴,夫差开邗江在吴,三国时代,孙权的水师所向披靡,成为赤壁之战破曹的主力。建筑亦如水:阴柔、恬静、精灵婉约。

吴地山青水秀,且因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雾之变,春夏秋冬之殊,呈现出不同的气象景观,建筑有此优美丰富自然景色来陪衬,自不必喧闹。故吴地建筑用色崇尚淡雅,以黑、白、灰系列色为主,“画栋雕梁徒眩眼目,竹篱茅舍引人遐思。”庭园布局雅致疏朗,建筑造型雅逸俊秀,室内装修雅淡明快,家具陈设雅洁大方。城内的邸宅、寺庙、店铺无不浓具“雅”风。苏州的传统建筑不仅在空间布局,立面造型,装修细部,庭院绿化,山石小品,匾联额题,精雅素愚。而且在建筑色彩上也极其高雅。白色的墙、黑色的瓦、灰色的砖、栗色的木装修,整个色调温柔素净、娟美精雅,形成吴地建筑文化的重要风格。当地建筑材料为建筑外貌圈定了淡雅的基色调,太湖流域多为水乡泽国,再加上江南多雨,烟雨江南雾朦胧的天气作为建筑背景,自然与建筑形成一幅恬雅静谧水墨画。

楚地崇火崇凤拜日尚赤好巫。楚之祖先祝融为火神兼雷神,凤凰为火之所生。楚地的图腾是凤,湘西有命名为“凤凰”的古城。楚建筑的装饰亦喜欢以凤为主题。楚地民风信巫鬼,重祭祀,建筑用色丰富,色彩艳丽。《楚辞·招魂》中:“网户朱缀、刻方连些。”“仰光刻桷,画龙蛇些。”“翡围翠帐,饰高堂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讲的便是室内装饰,首先是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镂着精致的方形网格,进门以后是红红绿绿的帷帐装饰着厅堂,最后见四壁涂着赤红的颜色,顶上是漆黑如玉的房梁。短短的一段流程,其色彩何其丰富。尤其是红色,是楚人一贯之所爱,闪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此外还有黑色和黄色,红黑黄三色的搭配是在楚地出土的漆器的主要颜色。《国语.楚语上》记伍举说,灵王所筑章华台有“彤镂”之美。韦昭注云:“彤,谓丹楹。”可见,著名的章华台就是以红色为主。

4、文化心理:吴建筑内敛、实用、重人性化,楚建筑浪漫、夸张、善想象

建筑亦是人们文化心理的体现。

吴地自古经济富裕、生活安逸、人情风雅、文化氛围浓郁,多出文人;楚地自古多战争冲突,多出革命志士;吴人善享受,重生活,楚人重理想,重浪漫;吴人性情如水:温和恬静、多愁善感,政治上趋向偏安无为,而楚人性情如跳跃的火焰,热烈奔放,火爆脾气、容易冲动、喜革命。吴人喜甜,楚人嗜辣。

吴地建筑多精心设计,处处体现对人的体贴,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小小庭院,千般经营,无非想营造出“人间天堂”的美好环境,目的在于适于居住、方便生活、增加生气、颐养性情,在于物质精神之享受。装饰多为花鸟虫鱼,民间故事,梅兰松竹等。园林多题额、楹联、字画。体现较高的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吴地建筑内敛,建筑外表平淡,功夫下在院墙内,苏州退思园为了掩盖园中的半亭,院墙也随亭子增高,人从墙外看不出与普通民居的不同。只为追求此一方天地的清幽宁静。新晨

楚人信鬼好巫,喜浪漫、好想象,《楚辞·湘夫人》有辞云:“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在水中盖房,以荷叶盖顶,房屋盖得很浪漫,草木花卉构成了安乐窝。

楚人喜高台重檐,喜空灵,喜夸张。《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人筑台追求高峻,以纵目远望,楚人修榭追求空灵,以澄怀远目,而且在建造中还有层台累榭的特点,这一点为后来的南方园林所继承。唐宋时期,楚地就有号称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黄鹤楼“台阁庑廊,错落有致,高阶遏云,危檐欲飞,红楼金瓦,朱栏粉堞”虽多为中原建筑的形制,其中依稀可见楚建筑之影子。岳阳楼,屋顶陡峭,颜色艳丽,翼角起翘夸张,带有楚文化的浓重烙印。

5、结语

随着千城一面造成的单调乏味和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谈及楚建筑,似乎也是海客谈瀛州,烟波茫茫实难求。然而无论是继承何种建筑文化,都应避免硬性模仿,不用飞檐翼角,现代材料也能营造烟雨朦朦之梦里水乡,未曾见过高台重檐的楚建筑,尚可将楚文化的自由浪漫、大胆想象、处处体现生命运动之活力等特征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是否也可以让现代建筑平庸刻板之大局做些许改观?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许伯明主编:《吴文化概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江苏南京1997年

2高雷:吴文化及其建筑的谭概华中建筑1995年02期

3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从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南京1993年

3、张正明主编:高介华、刘玉堂著:楚学文库:楚国的城市和建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汤炳正楚辞类稿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5高介华:“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文学“幻想”,楚乡土建筑艺术的全息折射华中建筑1998年02期

被举报文档标题:历史两国建筑文化差异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jzwhlw/5574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