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构主义下外语教学实践探究范文

建构主义下外语教学实践探究范文

时间:2022-03-13 11:12:54

建构主义下外语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自建构主义理论进入我国后,在我国教育界引发热议,并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着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德语谚语学习”的教学实践为具体案例,对其进行设计理念的剖析并对两年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环境及教学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谚语学习

20世纪80年代至今,建构主义思潮在国际教育界影响巨大,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重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入我国后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该理论“一直没有逃脱过批评”,但不能否认,其理论思想对改变我国传统消极的教育方式有许多积极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其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等都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带来的一个景观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重心,从课程转向了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外语学习必然是融入社会文化的学习。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在Steinberg看来,主要包括:智力的加工处理、记忆和动作技能。作为成人的大学生,其外语学习也有其自身特点。在智力加工处理方面,成人已过了语言关键期,语言习得机制渐渐衰退,所以大脑接受语言能力不如儿童,他们更多依靠自我发现总结语言规则来掌握语言;记忆能力已有所衰退;成人控制发声器官的运动神经也在10到12岁开始衰退。面对这些特点,成人外语教学中,教师就不能采取单纯的机械模仿的练习方式进行教学,而应发挥成人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接触语言,使之形成有意义的刺激,而且有必要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来弥补不足。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及成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外语教学也应改变传统强调外部刺激和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和同伴给予帮助和支持,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3具体案例

3.1问题呈现

在德语一年级精读教学中,学生在德语学习初级阶段中容易出现几个问题:1)学习被动。延续以往传统,教什么学什么,不教就不学。复习也只为完成任务。2)有心无力。有些学生希望学习更多,但在初级阶段不知什么材料适合自己。3)方法不当。学习内容孤立,割裂整体性。有些只背单词或句子,孤立对待文本内容;又有些喜欢钻牛角尖,孤立而偏执地研究某些语言现象,忽略了语言是社会生活整体的一部分。4)流于表面。很多学生忽略语言的文化性,不曾深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根源。5)信心不足。因德语语言体系复杂,很多人信心不足,不敢开口。

3.2案例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又结合学生对谚语很有兴趣的现象,笔者试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尝试设计一种教学实践,即通过学习谚语来学习。实践对象:大学德语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教学目标:初级目标:掌握几条谚语。高级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结合语言学习与日常情境,全方位练习语言技能,锻炼表达与沟通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具体过程:1)推荐书目: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初推荐一两本介绍德语谚语的书并传阅。内容浅显且有趣味性,并有来源出处解释及场景应用实例;2)布置任务: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编写两分钟演讲的创意故事,应用任意一两条谚语,内容形式不限;3)提供指导:编写后先由老师进行语言修改和指导;4)进行实践:上课开始两分钟学生上台脱稿演讲;5)社会互动:讲完台上台下提问互动,并讨论该谚语文化内涵;6)成果评价:教师从整体内容、思想、表现形式、表达能力等宏观角度进行点评;7)汇编整理:再次修改文稿;8)成果检验:全班完成后,将已有或前几届的谚语故事汇编,谚语与正文分离。每位学生为新故事寻找适当的谚语,并相互交换故事。过程中同学间可相互交流协助;9)成果保存:制作合集以便分享及留念。

3.3设计解读

在这个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原创的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讲述,在该情境中,学生不仅学到谚语,练习语言,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演讲和检验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有益于语言提高,更有助于自身思路开阔。交流的过程也是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最后的汇编成集,也是社会性协商的一种体现,即实现资源共享。以谚语为载体,是因为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门槛效应”。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小步的积累能够带来大步的提升。从小故事入手,简单有趣。在大一第二学期实施是因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起自己的理解。第一学期时学生尚处于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逐渐入门的过程,基础较弱;而到了第二学期,学生对该语言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虽不全面,会表达一些,但可能不是太敢表达或表达不完美。以演讲为形式,是因为学习科学家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但学习者并不是一学习某一知识就能清晰表达。

学习者需要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得学习与表达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因而,让学生在大一下学期知识体系尚未完全成型的时候尝试该练习,既与其兴趣点一致,也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能够学以致用,对语言学习有更深的体会。表达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产生了可能的反思或元认知[7]———对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思考过程。通过实践中的修改、互动、评价、检验等环节,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习他人优点,拓宽自己的思路。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因此,在案例设计中,教师退居二线,给学生提供自我理解和创造的空间,给予建议和修改等支持;学生则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发挥主动性创造力,主导学习过程。学习科学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当人们积极参与自我知识建构时,他们对知识理解会更深、更概括,动机更强。

3.4案例评价

该教学实践已在2011年和2012年经过两次试验。第一个实验班将谚语融入到了学生生活故事中,并构成了一个青春爱情系列;第二个实验班,则将谚语融入到自己喜爱的书籍电影中,并构成了一个书评影评系列。通过现场检验与学生访谈,结果表明,总体效果理想。总结来看,该教学实践基本达到了最初设定的基本目标:1)契合并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2)巩固语言基础,综合训练听说读写;3)加强学习效果,刺激了外化和表达;4)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5)引发反思,拓宽学习思路;6)锻炼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7)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尽管总体效果理想,仍有一些问题值得下次改进。比如:1)推荐书目有限,还可增加网络资源;2)修改过程中,除针对语言表达问题,还要注意多面评价;3)在互动环节,要考虑如何激发更多学生提问;4)成果检验手段还可更丰富;5)除了访谈,可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以便做出更好的改进。

4结语

以德语谚语来促进学习只是诸多教学实践的一种。除却谚语这个载体,也可选择其他能激发学生兴趣、融合社会文化生活、利于沟通和表达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本文提供的案例虽小,但也说明,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野下,结合当前教学实际,能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构主义理论风靡教育界有其思想根源,但是它并非一把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还是需要人们深刻理解其思想,取其精髓,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尤岚岚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建构主义下外语教学实践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jgzylw/70303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