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范文

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范文

时间:2022-07-05 11:43:30

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人才定义的内涵,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的不良后果。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对于各专业而言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至少是文理有别,所以上述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应该是针对理工科的,不能移植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有其特殊的专业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它是人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它的主要课程内容是中外优秀文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对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它是对自身与他人、集体与民族、国家与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一层面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点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不是理工科的实用技能,它的应用型无法表现在“技术”或“技能”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担当等精神方面,具体表现为该专业毕业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入世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必要的团队精神等,这是理工科应用型专业无法代替的。也就是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产生的效益是间接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理工科专业所产生的是直接经济效益,这是价值终端目标最大的区别。理工科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内涵是不能移植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上的,两者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所以当前有些用人单位总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标准来衡量文科毕业生,这是不妥的。有学者认为,不管何种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用型”必须与“高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二者密不可分。就实用性专业而言,在强调技能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配套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才是正确的,技能素养好,说明学生具备胜任岗位的技术要求,而其职业生涯能否有所超越,那就要看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了。没有以道德修养和人文底蕴为依托的能力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因为它缺失了人生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只能浅尝辄止。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有具体能力的精神底蕴,是基础,是其他能力的总支撑。有了这一认识,才能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真正内涵。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可以说本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应用型人才入职前的培养任务。

二、古代文学的培养定位与功能的具体表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定义内涵的正确理解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即“能够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古代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它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对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与价值取向,而且在为人处世、谈吐接物之间表现出特殊的气质与境界。这也是高素质的具体表现,而这决不是一日之功,古代文学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其培养功能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其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不可忽视的非专业素养。实践证明,当人在施展专业才华的同时,非专业因素是如影相随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等,非专业因素往往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专业知识的运用。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每一位应用型人才都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是古代文学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与生俱来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劳动者和创造者,德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早已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量优秀作品正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好载体与媒介。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的爱国精神,还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概,乃至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胸怀,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人格魅力至今还在感染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体现于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使读者的人格精神得以升华。明代文学评论家茅坤在读《史记》时无限慷慨:“读《游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留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这充分说明了优秀文学作品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解读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接受良好的思想,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健全自身的人格操守,这既是古代文学的功能,也是古代文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必须考虑到它服务社会的现实因素,古代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不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播,它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只有牢固树立这一意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充分肯定了文学(古代文学)的重要价值,由于文学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它能够在潜意识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在阅读中油然而生,读了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会产生投身报国、报效祖国人民的意识。可以说,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文学服务社会最直接的能力就是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能力,学习古代文学就是弘扬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使之世代相传,熏陶世人,使每个社会人都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管其在社会上从事何种职业,都有传播中华悠久文化的责任与义务,他是受益者,也是传播者,而爱国与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都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走上社会后要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其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汉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一能力也正是专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具体表现之一,即本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就是其创新能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的形成当然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然而我们也不否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积累阅读的功效,妙笔生花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尤其是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汲取与传播古代文学知识,文学创作技巧得到掌握与流传,能够促进人们通过借鉴而创作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评论和作家别集的范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更是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所谓的“文选烂,秀才半”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总之,文理科的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古代文学课程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中文综合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周佐霖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gdwxlw/64813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