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范文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范文

时间:2022-06-23 04:46:08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

1特殊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一部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不仅指目标语的受众,还包括最先阅读并译出原作的译者。译者对于原作的创造性翻译实践不是被动复现原作文字意义,是积极地用自己全部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底来书写一部“新”作品。除了将自己浸润于原作,他还要站到与原作语言完全两个世界的目标语空间里,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译者是原作的开启者,是续写并创造原文新价值的特殊读者。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受众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是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的少年儿童,不仅把属于他们的读物看做是阅读习惯的启蒙,译作中的故事和语言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并源源输送精神能量的心灵给养。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价值无法定性衡量,只有被读者会心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文学美感。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巨轮上,译者是“舵手”,他是特殊的读者,和儿童小读者一起书写翻译文学史。

2期待视野和视域融合

“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基于以往阅读中的经验、兴趣、潜在素养,在后来的文学鉴赏活动中秉持的预期阅读需求和标准。(Bressler,1998)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而交汇时而分道,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先在理解往往高于读者。译者的翻译实践更多受制于原文的语言而不能随性。儿童文学的译者,应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兴趣与接受水平,尽量使儿童读者与自己的视域由分道趋近融合。

3文本未定性与空白的填补

文本的“未定性”与文本意义的“空白”也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的“未定性”是指当文学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实物缺乏实在关联时而造成的文本意义待定。(Jauss,1982:145)未定性的存在帮助读者能动地发挥文学想象力,将文本信息的“空白”填补,实现文学意义。金元浦曾这样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未定性不是缺陷,而是各种文学效应的源泉;没有表达出的远比已经表达的重要得多(金元浦,1998)。”文本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文字与句子无法改变,但随着时代变迁,文本意义会更新,这不仅仅靠读者埋头于字里行间品咂而来,恰恰是文本与读者互动的必然结果。而儿童文学译者殊于儿童读者的身份,赋予他重新诠释文本“未定性”与填补意义空白的使命。

4结论

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其理论观照在于:儿童文学译者在当原文与译文无法实现意义对接时,须兼顾作者意图和儿童读者的教育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身心特点;将原文“未定性”进行具体化加工,填补意义“空白”;用儿童欢喜的方式使原文作者、译者自身以及儿童文学读者(可能包括成人)的阅读“期待视野”趋近融合,让原作再次重生。

作者:张阿林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etwxlw/6742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