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范文

大众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范文

时间:2022-01-17 04:21:28

大众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

摘要:

大众文化的流行对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举止产生了深刻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借鉴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操作的模式和经验,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大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无缝融合。

关键词:

大众文化;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无缝融合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已经成为一股新兴的文化势力,通过各种视听媒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高职院校中“三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影响则更为深刻。如何认识大众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影响功用,让大众文化与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无缝融合,实现大众文化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避免不良影响,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无法逃避的文化蔓生

自上个世界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随着现代电子传媒迅速传播,进入新世纪以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得官方统计,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是目前上网人群中是最高的。而在去年和今年对笔者所在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两次无记名调查问卷中显示: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1.3%和86.7%;QQ或微信等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7.4%和81.1%;美团、滴滴打车这类APP的使用也达到了76.2%和62.3%。前后两年,各项数据都呈一个攀升的趋势。可以说,依附于互联网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传播、渗透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之余,青年学生可以从大众文化中获得各种知识、信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开放式心态。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改变了民众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况,但是其所具有的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对于当前民众,特别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而言并非有利。各种思潮交杂并存、各种观念相互影响、各样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开拓眼界的同时,浮躁的心态也渐渐凸显。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闻的炒作及媒体不正确的审美、消费宣传,使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蔓延着消费主义和浓厚的享乐主义倾向。在调研中发现,学生中蔓延着浮躁的气氛,学子们现在讨论得最多的不是“学习”,而是“工作”和“薪水”,他们受媒体的影响,崇尚的不是个人理想,而是“富二代”、“白富美”的生活。有的学生由于过度追求金钱或者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这些学生,即使身处优质的教育环境,也会视而不见,自我沉沦,追求感性刺激,放弃个人理想与追求。一些学生渐渐地被社会规范边缘化,成为所谓的特立独行、自我为中心的“新人类”。高度狂欢和零度痛苦是大众文化娱乐的准则和规范,它麻痹着现代人的神经。功利与媚俗的娱乐导向也正在侵蚀着纯洁的高校文化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二、“以人为本”下的趋利避害

众所周知,各个媒体的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既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欲求,又要能表达出其通俗、娱乐的特点才能获得关注。大众文化的舞台是确立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战场,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中,必定可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最终深入人心,成为最终的主流文化。互联网伴随着的社会发展,校园里的青年学生由此接触、接受并认可了流行时尚文化、公众审美趋势及社会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消费产品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追求“看脸”、“拼爹”,年轻学生在追逐时尚、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因社会的流行文化与自小受到的正统教育相互冲突,由此产生困惑,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时不时因自己不是“本科生”而加重不自信的情绪,最后迷失于现代社会的陷阱中,放弃了原先对理想的追求,转而追求物质享受和现世快乐。这种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的学生思想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如果不加以限制,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极为不利。大众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文化突破了阶层的束缚,走向并最终覆盖了绝大多数大众群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众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而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头脑,使大众有了更多的闲暇能够进行学习。在这一前提下,大众文化的传播必然要与大众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经常陷于焦虑和紧张地情绪中,往往通过娱乐来放松、舒缓心情。同理,大众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必定要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将思政教育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有机结合与拓展,深入学生了解思想动态,趋利避害,掌握校园的话语权,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文化建设中的无缝融合

(一)有效整合高校校园大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用社会主义主旋律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目的是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融合,从而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其根本途径与最终目的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国整个社会团结的力量和道德的基础,把握好它,就是把握好中国前进之舵。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群众性使其拥有这巨大的拥趸,这也决定了它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它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过程中,需先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然后发挥自身巨大的传播力,陶冶青年学生性情、启迪他们的心智、引导他们思维。这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切实有效地把握校园舆论宣传导向,并在长期的工作中教育实践并总结、制度保障,这几个方面有效结合,形成有助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教育、传播、生产等各方面的长效机制

(二)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和经验,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路

目前,思政教育的方法还比较单一,融入现代科技技术的经验还比较少,如何整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形成立体双向互动的教育平台经验不足。因此,学习借鉴大众文化的推广模式,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势在必行。例如,现在手机媒体盛行,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在校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在3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小时。学生利用网上平台进行课程的学习或者娱乐、“坑头族”的兴起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教师可利用手机,利用E-mail、QQ或者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等,发现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学校分阶段地开展“最佳短小说比赛”、“校园文明语征集”、“最美宿舍”点赞评选等活动;同时,针对目前有个别学生个性孤僻,不善交流的情况,所在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需开设心理咨询专线,为这类学生做心理疏导,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开设微博、手机公众号,进行有关消息的推送、并以此带动相关教育媒体的建设,着力打造多元教育渠道,进行双向有机的教育管理。合理利用大众文化中正面、正确的信息和方式,将大众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无缝融合,最终完善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步德胜,李勇.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9(1):86-88.

[2]陈雅萱,卢德友.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4-68.

[3]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马晓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2011(10):90-92.

作者:韩敏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众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zwhlw/7017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