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12 11:12:38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文化情绪是特定社会文化时期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评价,大众文化情绪反应了大众文化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之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因此,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相同,大众文化也表现出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如何正视大众文化情绪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强化主流文化的精神导向、提升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利用电子媒介发挥正效应,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情绪;思想政治教育效;相关性

一、大众文化情绪的内涵

在情绪认知理论看来,情绪并非简单的生理反应,而是依赖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形成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且与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相关,更无法脱离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因此,情绪与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情绪是对文化的反应,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评价,是人们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大众文化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不同于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代言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它与近代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并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各种消费文化商品,即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商业文化的成品,即“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而娱乐行业提供的好处正如其他消费品一样,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享用。”因此,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电影、电视剧、网络小说、流行歌曲等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文化已经式微,而以感官体验为主的视觉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人们从最初崇尚理性思考,德性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规范,转向更关注个体内心的欲求外显,追求快乐本身、渴望快感和享受的感官体验。因此,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传播性验证了文化与情绪这种必然的关系,文化情绪是特定社会文化时期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评价,大众文化情绪反应了大众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大众文化情绪被大众所接受无疑是一种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如珍妮﹒夏普所言:“媚俗艺术实际上是中产阶级的趣味,而中产阶级的趣味是现今我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趣味。”

二、大众文化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原因

大众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突出特点,那么大众文化情绪何以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其次,电子媒介的流行,不断催生和塑造大众文化,渗透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以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换而言之,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在研究大众文化相关问题时,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是个关键点。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可谓是林林总总,无论是将意识形态定义为特定人群的观念系统;还是认为意识形态即统治者用来掩饰现实图景的一切文本与实践;亦或是用“意识形态构成”来表达意识形态,从而更关注文本研究,比如电视剧、流行音乐、小说、电影等,布莱希特总结:“世界上不存在对观众的立场与观点毫无影响的戏剧和演出,艺术从来都伴随着某种后果。”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无论意识形态的哪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大众文化都能指出,虽然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趣味性、技术性等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所赋予的特征,但其更本质的特征是意识形态性,而这种意识形态性是通过日常消费行为来完成的。大众文化情绪作为现代人价值观、道德观的一种外显,无疑体现了大众文化环境下人们对待现实社会的评价,反应了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大众文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但性质却不尽相同。大众文化更多的是媚俗化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完全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通过既定的文化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实现对大众的教育,并在心理上认同,在情感上接受,在行为上践行。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价值观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这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而电子媒介的发展使大众文化如洪水般蔓延,深入生活。电子媒介属于大众传播的一部分,相比较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无疑对大众文化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介重视思想、学问或形而上的精神,而电子媒介以其强劲的感染力、放大的娱乐性降低了参与者的接受程度,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高密度的信息,使接受者无暇深度思考,沉默、麻木、窥探与享受成为人们的直接感受。一次次的科学革命不断提供给人们新的消遣方式和途径,更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迷恋和崇拜。从广播到电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这种高密度、多样式的传播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体验,顺理成章却又毫无声息的包围着人们,在人们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层层渗透,以致接受并逐渐认同大众文化环境下的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

三、优化大众文化情绪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盛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理性主义对人们的束缚,自我欲求的彰显不再完全是理性主义的对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的小农意识逐渐转变成现代消费社会所需要的商品意识;大众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了知识相对匮乏群体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如果没有大众文化的填充,私人生活区域中的文化需求将不能满足,在社会中就有可能出现更贫瘠的文化荒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逃避大众文化,相反更应该面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倡导主流文化的精神导向。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处于何种时期,其根本意志都是一致的,实现“至善”的价值目标,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价值指导原则,一种代表国家意志的文化趋向,这就是主流文化。然而大众文化却是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人们崇尚感性体验,生活中到处弥漫着一时之乐的快感:永恒难于实现,享受更易把握;价值难于追寻,实惠更易获得;当人们过分关注现实的平庸,远离理想之时,对主流文化的倡导与强化则是引导人们认清感官的体验、物欲的享受仅仅是生物个体的自然满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更应该追求意义世界的表达:个体精神的诉求。这种精神诉求能够将看似多元的思想意识统一化,真正实现社会的至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正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彻底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文化的世俗化也将成为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人性的回归不应当成为欲望膨胀的借口,世俗化不应当成为庸俗化的同义词。人们用世俗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方式看待事物时,更应该融入人文情怀,未尝不是对主流文化的呼应。

其次,提升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主流文化的倡导,其目的是让社会主体明晰何为应当的问题。而价值观的认同则是通往意义生活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体对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普遍认同和赞许,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然而这必将是不平坦的过程,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导致人们价值观不断接受着各种挑战:自我意识过度彰显、享乐主义不断蔓延、责任意识逐渐淡薄、理性思考渐渐丧失等等,而面对各种非主流价值观挑战的重锤却是部分主体个人利益无恶果地不断满足,致使人们用功利主义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提升个体道德自觉,抵制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在社会上建立起各种符合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规则与制度,促使人们树立信心,坚守原则。

最后,利用电子媒介发挥正效应。大众文化既然已经成为文化空间中必不可少且影响巨大的文化形式之一,其发展正是以电子媒介的广泛传播为重要载体。电子媒介符合大众的现代的心理诉求,在提供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同样传递着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电子媒介在当下视觉文化所掀起浪潮,发挥正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美]马泰.马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2.

[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赵勇.透视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6]程立涛.大众文化情绪与享乐主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

[7]迟成勇.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作者:陈攀宇 彭馨 王经纬 单位:承德医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zwhlw/6987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