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范文

论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范文

时间:2022-07-23 10:46:46

论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是大学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探索了高校博物馆如何传承大学文化并构建相应的大学文化体系的内容。首先探讨了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从最初为教学提供实习资源和为科研提供资料的大学教育辅助机构开始,逐渐过渡到满足和挖掘观众的博物馆教育需求,再到以藏品为媒介传承大学文化。其次,对大学文化进行了解构,指出高校博物馆在传承大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构建了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的体系,即立足专业,奠定高校博物馆在大学中的地位;开发观众需求,以大学文化引领观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消费需求;招募和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在面对面的服务中展示、传承和宣扬大学文化;分解大学文化层次,从博物馆角度展示和传承大学文化。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大学文化;文化体系;构建

作为大学文化传承和展示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高校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大学教学实验室以及科研资料室的功能,也成为了大学对外的形象标识之一。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对外展示的重要的名片,在一定意义上是正规的大学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结合体。大学在育人和化人的过程中,坚守育人目标———为国家培养有德、有用、有才、有为的建设者,围绕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引发的教育理念的调整、教育与教学活动的改进都成为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文化的融合

自从1683年世界上第一座高校博物馆在英国牛津大学建成后,高校博物馆取得了与大学学术地位相匹配的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清朝状元实业家张謇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发现了教育救国、兴国的重要意义,在1902年创办了我国较早的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教学实习机会、培养务实创新精神,在1905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表明,我国的高校博物馆一出现就非常明了自己的目标———基于教育并服务于教育[1],并以教育目标来驱动收藏和展示功能的呈现。下面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为例,探讨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文化的融合过程。

(一)建馆初心,辅助教学实习与科研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教学陈列室,是在建校之后的第四个年头———1960年建立的,1962年,学校把现存的几个地质陈列室合并在一起,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包括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在当时,陈列馆的管理人员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同时,陈列馆根据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国家对矿产大量的需求状况,对教学计划、内容、形式等进行了调整,创建了以教室和陈列馆为主的室内教学场所和以野外地质考察和勘探为主的室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师生共同努力下,不仅编制了1:100万的四川大地构造图和四川成矿预测图,而且研究领域也扩大到了地史古生物、矿床等。陈列馆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理论和实物的证据,同时,师生又以自己的学识,通过野外采集和征集的途径,为陈列馆带回大量的标本反哺陈列馆藏品的数量和品种。以化石完整率较高且个体较大者著称的合川马门溪龙由我国恐龙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于1965年落户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成为该馆最珍贵的镇馆之宝。该化石作为重要的教学标本,为学校的地质学、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地质学家和恐龙专家,如边兆祥、竺国强、何信禄、蔡开基、李奎、欧阳辉、王正新、杨春燕等。

(二)重新开馆,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陈列馆在1966年至1978年之间因为的影响而闭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祖国的发展带来了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春天,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顺应学校教学需要也重新开馆了。学校的教师经历了的灾难后,更加地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强烈的报效祖国的信心和激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1980年,陈列馆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边兆祥教授任馆长。针对当时地质学教学的改革要求,首先重新调整了教学课时的设置,即课堂教学课时占总学时70~80%,实习和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20~30%;其次,针对实际教学中暴露出的室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对标本的感性认识欠佳、对理论系统的理解不足等,边兆祥组织全校师生收集、整理资料,结合标本和书籍,设计并绘制了如岩石、矿物、矿床、古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等普通地质学的系统教学内容。该举措让博物馆成为了学校教学实习不可或缺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教师的科研提供资料,从而成为了与大学的地质学学术地位相互映衬的地位,这些举措为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博物馆顺应时代的发展,敏锐地意识到了社会民众对神秘的大学文化和大学博物馆藏品探秘的需求,借助学校30周年校庆的机会,于1986年实施了全年360天对外开放的举措。赫赫有名的合川马门溪龙骨架化石成为了成都地质学院的象征和标志。博物馆随着学校的发展,在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在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同时,随着博物馆人对博物馆功能认识的深化,对博物馆的公益性质中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了充分发掘。博物馆既有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专设的主题教学实习室,也有迎合观众需求而扩充的展厅,陈列的精美矿物、宝玉石、古生物标本、海洋标本等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之后,随着藏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以及观众对博物馆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又增设了观赏石展区、仿真恐龙展区,并改建了生命起源与进化陈列厅[2]。

(三)物以载道,文以化人博物馆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见证的重要物件。在对藏品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后,还需要深入发掘藏品的文化价值,通过物件的身份信息、历史信息等的解码和重构,以达至其文化价值引领和化人的功能。对藏品本身进行研究以及拓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不仅让博物馆自身潜力得到挖掘,也让博物馆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缺失的中侏罗世恐龙资料在四川自贡找到了,博物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此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研究工作,为博物馆和学校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和地质矿产部“八五”优秀科研集体奖等,这些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迅速的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实习资源和案例,以及开展科学教育和培养人文情怀的博物馆教育的物件。通过研究藏品本身在历史中的故事以及附着在以藏品作为有效记忆物件上的人的故事,成为了大学文化中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校友邬宗岳冒着生命危险从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多米以上采集并捐赠的二云母花岗岩标本,该馆老师冒着鹅毛大雪在四川荣县亲自征集的大型斜层理标本,该校老师以学识、智慧和真诚感动老乡后分文未付的情况下征集的层状方解石标本,该馆老师不惧山路崎岖和道路的艰险,头顶烈日甚至有的老师因为高强度劳动晕倒后继续在山野采集的何氏通安龙标本……每每徜徉于这些故事中的时候,无论是大学生、老师还是观众,都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故事中的人和事与物,在博物馆中立体起来了,那些具有人文情怀的故事和博物馆展品融合在了一起,让博物馆的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而充满了人文的情怀。大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传授者,而是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或理性[3]。

二、解构大学文化传承大学文化

(一)大学和大学文化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其原初的意思是“大而全的宇宙”,根据原初意义的演变,大学是一个通过建立起探寻知识和智慧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促进高尚人格的养成,从而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中心和精神家园。大学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有的同意大学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观点,有的同意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点。综合比较后认为:大学文化作为一个体系,由五个金字塔形状的子系统组成。该金字塔从下往上依次为:第一层是位于基层的物质文化体系,包含景观文化、环境文化、标识文化和文化传播载体;第二层是制度文化体系,包括决策与执行文化、组织与人事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第三层是学术文化体系,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风气、学术氛围与学术环境、学术传统和学术声誉;第四是行为文化体系,包括校风等大学风气、行为规范和榜样文化;第五层位于最顶端的精神文化体系,包括大学精神、校园价值、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4]。

(二)解构大学文化,传承大学文化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认为:“文化是人的活动,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5]。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并成为该校传统的文化。诸如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乔治亚大学、德国的洪堡大学、中国的北大、四川大学等不仅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还有属于自己特色的一流的大学文化,博物馆自身发展融入了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并且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为大学文化的丰富增加了素材和资源。1956年建校的成都理工大学是响应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三所地质院校。教师和干部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中南地质局等30余所高校和机关。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化和智慧交融在一起,互相交流交往和影响,形成了既多元又逐渐有了大学的特色“笃行、勤奋、求实”的大学文化,并逐渐成为了成都东郊片区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后,学校因为解决了干部和职工家属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让成都成为了教职工的第二故乡,他们身上焕发出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为大学文化注入了浓墨重彩,“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正式成为了学校的校训。该校训鼓励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探究事物内在规律,并以理论为指导,通过真抓实干的实践获得成就和成功;同时,体现出理工大学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蕴涵了“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的深刻内涵。成都理工人在传承理工文化方面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首先是立足于大学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其次,师生把文化元素通过不同的展示形式和载体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如学校的校刊、校报、社团杂志、运动会、社团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迎新晚会等。通过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逐渐丰富并传递着大学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个理工人都以成为理工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

三、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

大学文化对社会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高校博物馆则是邀请社会观众的名片之一,对作为教学辅助单位的博物馆文化体系的构建其实质也是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

(一)立足大学传统专业,传承大学文化高校博物馆必须立足于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才能更好地传承大学文化的精髓。高校博物馆的建筑、景观、藏品、展品是大学文化的浓缩和展示,只有为学校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实习资源以及为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才不会被边缘化;同时,博物馆通过对展品和展线的设计,从而充分发掘、宣传和弘扬大学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可以通过博物馆链接起厚重的经过时间和空间积淀下来的大学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观众还可以通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部分社会问题乃至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成都理工大学传统优势专业有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等,对校内外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实习资料,以及为校内外的科研提供重要的一手研究资料。四川师范大学的地理系学生、西南石油大学等学校也借助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实物标本,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教学中感性认识,从而增强了实物与理论的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的现场讲解和演示,教师个人形象和魅力,让学生建立起个人与教育内容的关联性,促成学生以自己可以理解的具个体特征的全新的观念和方法看待世界,从而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二)开发观众需求,普及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文情怀博物馆观众的成分、层次、教育背景、文化需求及需求强度、对博物馆教育认知程度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高校博物需要向社会博物馆学习,突破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限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开发和发掘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的教育需求、休闲娱乐需求、聚会交友需求等。根据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高校博物馆观众主要是该校师生、青少年和儿童,其他的大部分观众是由孩子的需求而“被领进”博物馆的。所以,博物馆在把握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要以大学优势传统专业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展览主题,以传递大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价值为目标来设计有故事有意义的展线或展览,吸引观众一次次走进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根据观众对大学文化需求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宝玉石专题、矿物岩石专题、生命进化与演化专题、恐龙专题等不同主题的展览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同时,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特征,设计了有意义的系列亲子体验活动,不仅让观众在博物馆中寻找到自己精神所需,而且也促使观众一次次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当作休闲娱乐的场地和交友聚会的好去处。

(三)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助力大学文化的传播高校博物馆中的志愿者大部分是以本校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而大学生在对该校的校园文化的习得、理解、解读、传播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校园的空间与环境、大学文化的情景与意境等最能为大学生所把握,并成为大学文化的天然的传播者,而经过博物馆专门训练的来自不同院系的大学生之间的文化碰撞,更是为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增添了新时代的气息。而在博物馆这个小的空间里的交流和互动也促进了各院系文化之间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为各志愿者充分深入理解自己大学的大学文化创设了有意义的场境。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博物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是从属于一个文化盛宴传播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一个可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志愿服务组织。首先,大学生充满了朝气和创新意识,善于接受新知识而且传递新文化的能力较强,所以,一般比较受小朋友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观众的喜欢;其次,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文化成为了大学生本人的文化营养素和文化基因,在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过程中,也在形成、塑造和发展着大学生本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丰盈的高度和深度。所以,大学生具有了对该校大学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力和传播能力,带着大学文化的气质直接影响着面对面的观众。

(四)分解大学文化层次,展示和传承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五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基础的物质文化层次和制度文化层———是师生的所见所闻,能浸润并影响师生的言行;学术文化层次和行为文化层次则演变成大学文化的内核和精神;最高的精神文化层次则逐渐成为该大学师生所具有的集体性意识形态,包括精神层面和思想理念层面,并成为了大学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高校博物馆以展品、科研资料、科普、教育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成为高校和社会大众共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构,始终以我国的教育目标为指导,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方法达成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活动,直接以物、事和人与观众的灵魂进行沟通,逐渐影响和内化为观众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高校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不仅创建不同的媒体,如办理刊物、收藏并出版书籍、营建网站等,而且开展与实施具体的活动,如参与每年固定的地球日活动、博物馆日活动、科普活动周、科普活动月、以馆藏特色创设教育活动等,并成为大学文化的展示、传播和传承载体。神秘的大学正在以高校博物馆为纽带逐步向社会观众揭开面纱,其中,高校博物馆在传承大学文化过程中对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坚.走出收藏史,走向思想史[J].中国博物馆,2015,4:11.

[2]陆远,王正新,胡芳,等.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三十年的历史沿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54-55.

[3]周本贞,陈璐,罗文.形势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11,3.

[4]王永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大学文化体系要素相关性分析[J].经济师,2010,6:16.

[5]袁昌仁.教师文化的多元功能反应[J].辽宁教育,2012,9:53.

[6]张洪钢.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J].高教学刊,2018(08)

作者:罗德燕;赵仕波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xwhlw/71671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