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策略范文

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策略范文

时间:2022-06-22 04:24:19

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策略

摘要:

翻译不仅是科学工作,更属于艺术工作,尤其是对当下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的研究,更是中华文化向世界辐射的一座桥梁。然而,整体而言,在我国中译英的翻译史中,关于对茶诗词的英译工作还并不成熟,很多领域的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选取茶文化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词作为译英的语料展开策略分析,进而提升译语文本的可读性,旨在为相关的翻译研究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茶文化;茶诗词;英译

茶文化在我国一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与艺术类作品中,都随处可见。可以肯定的是,茶文化早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中华文化中无可或缺的单元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内涵。而翻译,尤其是对茶诗词的翻译更需要富有独特的美感[1],但“美”的存在往往又并非可以直接具象存在的,是莫可名状的,因此,茶诗词中的神韵无法在英译的文章中得到有力展现。将茶诗词这一种独有的中华文化产物,让外国读者欣赏,使其既能够充分明白其意又可以感知其美,确实是翻译工作中的重大挑战。

1茶文化中茶诗词的背景英译

毋庸置疑,译者在翻译茶诗词的艺术魅力外,不可单纯地以一篇诗词来生硬翻译,更应当理解茶诗词作者所力图呈现出的诗词中的茶文化。接着,带领读者去探寻茶诗词中文化脉络,感受茶诗词的写作意境。以《出歌》茶诗为例,原文为: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这首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地描述了茶叶诞生于巴蜀这个资料,说明茶叶是其特产。茶歌属于茶诗词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是从采摘、品饮的派别中孕育而生的。从现阶段的资料来看,关于茶的相关内容,所能发现的最早的作品便是这首孙楚《出歌》。尤其在“姜桂茶荈出巴蜀”中明确点名了茶。茶一直以来有多个名称,包括“荼”、“茗”、“蕣”等,将其英译成其选择成因主要是:通过音译法,且利用英语的解释,方便与读者正确理解[2]。音译和释义的有效结合,能够尽可能地还原茶诗词中原始的信息意义,并且,也兼顾了受众。并且,借鉴《茶经》英译本的翻译,能够确保这一段翻译和别的艺术作品中的英译本相同.规避了英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随意滥用,避免读者出现概念上的混淆,更加有助于传播、易于读者接受[3]。茶诗背景译本如:以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为例,原文为: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所写的“仙人掌茶”,当时并未对该茶有明确命名,而李白主要处于对这个茶叶外形上的考虑。对此,则可以将其译成:FairyPalmTea。这主要考虑到几点因素:一是,尽可能地遵循《续茶经》中的原始中英译本,在翻译的原则性上最大限度上维持一致,从而避免让受众形成混淆与概念模糊。二是,《茶经》、《续茶经》中记录了许多茶叶的翻译,采用的翻译通常也是以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手段。而本文基于茶诗词背景文化的翻译策略,对“仙人掌茶”采取意译的办法,一是避免了音译法中普遍存在的词汇音节太长而给人们造成一种的赘述感;二是把李白因茶的形状而将其命名的原始意向更好地展出来。

2基于美学视域下的茶诗词英译的解决方法

一般意义上,我国古代的一些经典的诗歌在用词上往往都表现出很强的晦涩感,这也和现代汉语文字重视简洁、明朗的效果有很多分别[4]。鉴于此,翻译茶诗词,更应当准确把握对一个概念上比较“宏观”的词的应用,最终得以将原始茶诗中的美尽可能地得以保留。在保留英译中“美”的上面,诗词中的意象美翻译[5],顾名思义,就是要对茶诗中的原文模糊的意境翻译。怎样在不牵涉到原诗本体翻译的状态下,更为精准地翻译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及其背景,让茶文化的内容更加完整,文本脉络更加清晰明了,是每一个茶诗词译者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难题。用西方的语言重构中华文化的美,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译者在译前或是译中阶段,对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茶典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过程中更要重视与已有典籍的联系。

2.1作者与茶名的翻译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必然会有很多名茶的名称,例如“仙人掌茶”、“紫笋茶”“、大瑶茶”和“峡茶”等。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都可以采取音译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充分借鉴相关茶名、作者等翻译名词,可以保持一致,使读者不至于被不同概念说混淆。以此类推,事关诸如茶具、茶器,以及制茶程序等英译,第一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既有的方法。

2.2典故的翻译英译人员在对茶诗中出现的典故的翻译中,可以采取文外注释的方法。一般来说,茶文化中的很多茶诗词中所出现的典故往往不会被外国读者熟知,甚至中国读者也不太了解,往往只能够根据诗词原有的字面意思实施翻译,而这样生拉硬扯的翻译,经常会给读者带来很大困惑,茫然不解;例如把“以茶代酒”直译为,尽管基本上传达了这一典故的常规含义,然而却导致了这一典故中所含有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意象大幅度的缺失。而假使直接采用增译的手段,往往又会因为译文的篇幅太长,极大地降低译文的可读性。通过文外的注释法,不仅最大程度上完整了文化知识,还可以让茶诗和其它茶典籍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译本中的诗词的工整对仗,能非常传神地概述了原诗中的情境。对茶的描写非常的细致生动,特别是在视觉层面上,表现的非常传神。鉴于此,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对诗中的视觉感受有更加深层的体会和感受。以诗人梅尧臣作品《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为例,这首诗中需要运用到很多的颜色词汇,将“白膏”译成“creamydew”是由于茶叶在成为“白膏”之后,并非是以纯白色的样式出现,而更加类似于奶油色。因此,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翻译成“creamydew”,更加形神俱备。在美学的形美层面,本文所翻译的句子具有一致音节的很大长度,这样一来,也使得茶诗词译作非常直观展示出我国茶诗歌的形式美感;而在美学音美层面,为了能够更加契合诗中的押韵。

2.3意象的翻译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含有很多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些意象词汇,例如:参禅、禅意等词。因此,英译的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按照比较具象的语境合理择取增译抑或是减译和其他翻译的手段,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对茶文化中的诗词英译工作,绝非是单纯意义上通过逐字、逐词的汉译英就可以完成的。翻译过程中,人和一些翻译软件最为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译者具体对诗词的意象理解力,因此,这就使得从纯粹的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也就变成了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过渡。不容否认,翻译这项工作本质上永远都属于一种尝试性理论,换言之,所有的译文都是对茶诗词原文的一种试验性的解决策略。有鉴于此,译者必须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再辅以必要的现代技术、文献资料等帮助。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译者必须要保证专注、认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心,进行难度较大的诗词翻译。在茶诗词的翻译内容涉及的茶类知识必然会非常庞杂,而译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权衡当前所普及的翻译文本,很大程度上会致使理解偏颇,因而有必要时常涉猎茶典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风土人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和美必然有着因果联系,因而,译者在进行茶文化中茶诗的英译过程中,必须要基于传神、达意、传美的前提,以此从不同的侧面展示茶诗词中的美感,这是进行茶诗词翻译的先决条件,也是对翻译人员的重要挑战。当然,译者在翻译茶诗词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触类旁通,可全方位应用不同的维度与翻译理论的精华,把茶诗的美充分展示在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蒋平.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心理观照与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5):155-160.

[2]李英垣,吴钰煜.基于完形理论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可译性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5,17(3):52-56+78.

[3]李志凌.论中西译者汉诗英译中诗艺关怀的生成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4]姜怡,余悦,林萌.从《六羡歌》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92-95.

作者:郭华东 乔亮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whlw/69548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