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范文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范文

时间:2022-12-14 05:18:01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摘要】在我国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现代化

2016年5月17日,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1]在我国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一、民族性: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根基

(一)民族性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2]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在内,但现实告诉我们物质文化本身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因此,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推进精神文化的现代化。精神文化的民族性,是理解精神文化的密码,是精神文化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所在。文化民族性是是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结果,它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在传承民族性,这种文化传承惯性与我们民族长期农耕文明、中华文化延续性密切相关;文化民族性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标志,比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以礼仪(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来区分华夷的标准的思路,这种思维转化为现代语言就是是不是认同共同的文化,对于保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保持传统文化民族性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需要。保持传统文化民族性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话语权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以现代化为追求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战略,在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现代化进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然从这一时代开始,经济全球化逐步加速,文化全球化逐步显现。传统文化现代化面对的不单是本国现代化历程的挑战,还面临着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来自西方各国文化以经济实力为依托显示着自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地位,更来自于西方文化强势话语权。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就必须巩固本民族的特性,而不是自行削弱文化的民族性。保持传统文化民族性是保证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需要。对外文化交流,没有自身的特色内容和自身的文化原则,就容易被对方同化,也容易在交往中被边缘化。而这就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保持文化民族性,是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后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的关键,是坚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现代性: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一)现代性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指向。现代性倡导理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尤其进步的地方,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启示我们,由于过分追求所谓弘扬理性和主体性的现代化追求,西方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时,出现了自然环境恶化、社会理想失落的情况。因此现代性在代表进步的同时,自身局限性十分明显。而我国崇尚自然、崇尚思悟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重视价值理性的特点,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弥补现代性追求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不应丧失文化自信,对来自于西方文化领域的现代性理念顶礼膜拜、全盘接收,相反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进行现代性的转换。

(二)建构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前进方向。建构传统文化现代性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现代性,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与特定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从中国情况出发、体现中国特点的现代化之路,反映在现代性上也会体现中国印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搞,不能割断历史,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反复强调。建构传统文化现代性要结合中国国情。现代性来自于西方文化,建构传统文化现代性不能对现代性的西方文化背景视而不见,或者是完全按西方文化对现代性的诠释进行实践。忽视现代性概念背后的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离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西方的现代性概念去建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容易走入“邯郸学步”的误区,也容易使得国人失去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活经验的传承,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不应离开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不应离开中国人的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应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

三、开放性: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准则

(一)开放性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开放性,指的是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仅仅用传统文化的自身话语和自身思维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而是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开放性。传统文化不论在过去的历史中有多辉煌,不论其中内核多么优秀,始终是对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形态的一种反映。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政治经济的反映,面临着如何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总体而言,传统文化现代化有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有正确认知与深刻剖析。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从其他文化角度认知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认知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保持开放性。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能抱着传统食古不化,更不能完全用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造,它是以我为主的文化创新。在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基础上,不断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吸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新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保持一种开放性。

(二)坚持传统文化现代化开放性的策略。坚持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正确舆论导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人的文化自觉的时候,我们的舆论宣传着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现实需要上,还要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以此引导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既要避免复古思潮兴起,也要避免打着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旗号侵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坚持传统文化产业化思路。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好文化产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5]文化产业是文化消费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它所提供的文化形式面向大众,易于为普通人们接受。通过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可以有效的把优秀文化内容用现代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便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郑承军.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6-07-05(6).

[2]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N].人民日报,2005-02-04(15).

[3]张胜南.现代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4]封英.发挥好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J].红旗文稿,2017(7),33-34.

作者:张丽丽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71000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