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思考范文

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6-18 08:55:31

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应仅仅保存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中被束之高阁,也不应该仅仅被作为死板的教科材料被灌输,它需要以一种新的形式被关注、被弘扬、被传承。而这一批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就非常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并将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和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因方面,《中国成语大会》这一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笔者总结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一成功取决于电视传播思维模式的创新。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在引进国外模式以期待获得高收视的今天,电视屏幕上节目类型的同质化、类型化日趋严重,节目的整体文化内涵普遍不高。受《中国好声音》的刺激和影响,目前有实力的电视平台和传媒广告公司都希望能制作出好的节目来提升收益。那么,在“限娱令”等一系列电视节目播出条例的制约下,推出一款有创意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就势在必行。《中国成语大会》这一批立足本土、主打文化,并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其次,这一成功归功于电视文化类节目模式的创新。相较与以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大多为传教式的灌输,这让电视观众深感枯燥和乏味。而《中国成语大会》这一批文化类节目既通俗易懂,又寓教于乐,不但引入了选秀节目的赛制,还从人物性格塑造、专家点评、观众参与、环节设计等方面引入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手法,并在包装手法上“以娱乐为外壳、文化为内核”,让传统文化轻盈、活泼起来,加强了观赏性。如,《中国成语大会》在选手甄选上,节目组更注重体现参赛选手鲜明的个性,于是选手们诙谐、机智的临场表现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看点;在嘉宾评委的选择上,节目组力邀纪连海、钱文忠、郦波、毕淑敏、蒙曼等多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评委,他们借助传统诗词歌赋,将成语最原始的出处娓娓道来,他们还深入浅出地为选手介绍成语使用的误区及成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不但极大提高了节目的水准,学者们同步的点评也自然流畅地传递给了观众,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熏陶,成为了节目的另一大看点;在环节设置上,《中国成语大会》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36位选手进入终极对决,而每一场比赛都惊险刺激、爆点不断。

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难度的成语题目,严格的比赛规则,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情境,加上选手们千奇百怪的临场表现与反应,构成了一档趣味十足的悬疑文化节目,使得《中国成语大会》成功地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要能以这种轻盈、活泼、观众参与度极高的姿态继续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实还很不容易,还处在起步阶段。首先,传统文化类节目与电视收视率之间依然存在矛盾。收视率作为当前电视市场衡量平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是电视媒体在打造电视栏目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那么如何做一档收视率和文化内涵兼得的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电视人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节目模式、创新节目内容。其次,传统文化类节目收视率与文化普及的“度”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具有普及性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应该面向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普通人,而实际上,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在节目中年轻化、高学历的人成为主导,其他受众成为被动的看客,不具有群体的普适性,很多人说《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在选手录用上过于走“精英”路线,节目被称为是一场十足的“文化秀”。当然,以汉字、成语、诗词为内容的电视节目数量突然井喷,这对中国电视界来说,是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好现象。

正如《人民日报》2014年底刊登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2014年,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到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的《清明说吧》、《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新节目模式,对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回归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创、低成本、接地气、寓教于乐,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对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者:俞冰 单位:浙江卫视节目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6740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