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老留传下来文化中和谐思想范文

古老留传下来文化中和谐思想范文

时间:2022-11-05 03:57:00

古老留传下来文化中和谐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际关系,不但提出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可见,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也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并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阐述他的人和思想,认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于每个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更是强调人际和谐,避免冲突,实现社会安定、太平。《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80章)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77章),以及“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要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而不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

个体身心的和谐,在中国古代,也称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儒家要求人们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尽心知性,自我修养,从而进入一种高尚而又和谐的人生境界。故此,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作用,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其中对于“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孔子的“君子”标准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君子又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君子又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颖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道家主张“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要求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自己心灵上的俗尘,以一颗淡泊明净的心灵看待外物与自己。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强调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这样,就能“削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从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新晨

4.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尚书•尧典》中说尧对九州的政策采用“亲”,对百姓的政策采用“平章”,对万邦的政策采用“协和”。《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总之,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个人内心和谐以及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就一定能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老留传下来文化中和谐思想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5574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