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文化艺术论文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经济型社会中,如何维持地方戏曲文化健康发展,如何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实际上己成为一种难以迅速彻底解决的心头巨痛。广州粤剧团从2004年起举办了多年的“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眼前有这么一个不好的现象:一是,许多当地年轻人热衷于眼下的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甚至有些小孩子们张口就能来几首流行歌曲;二是,走进剧院或是看露天演出时,台下基本上是“银发海洋”,年轻人难觅踪影。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戏曲艺术不仅少不了中老年观众一如既往的厚爱,也更需要培养新一代主力军,接班人!戏曲文化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像影视剧与生活那样贴近,但是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反映的也是人的高贵精神和美好生活。作为一名粤剧教育系统从业者,我认为普及戏曲文化教育的关键是要从年轻人抓起,就象我平时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一样,要在艺术本身的魅力上去培养他们的兴趣,要具体到日常中来寻找着力点———让年轻人在接触戏曲文化时,我认为应加强认识戏曲本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能大致辨别、欣赏各类其他艺术。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实际,适时欣赏与体验表演艺术的趣味性,以达到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在谈到如何保护地方传统戏曲文化并促进其发展的话题时,这方面湖南省就采取了行动———湖南省教育厅对原义务教育《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重新修订。据悉,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必须学习的综合性地方课程。实验稿的修订就增加了有着浓郁湖南本土文化色彩的湘剧、花鼓戏、祁剧、辰河戏、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主要剧种的知识内容,并建议学生学唱一两段地方戏。

广东毗邻港澳,南粤文化由于受这两地文化影响,无疑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在本土文化发展方面,广东应从实际出发,在全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同步促进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今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教育模式下,大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观赏到一两出不同剧种的戏剧戏曲舞台演出,在课程中也要适当辅以学习本土戏曲文化的内容。只有这样,华夏传统文化才会源远流长,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表演唱”形式喜闻乐见在教学训练当中,本着“基础性、针对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精心选择曲目来展开教学。以声乐教学为例:并不刻意追求歌曲难度,而是选择一些知名度高、音域跨度不大、易于演唱的军旅歌曲如《我是一个兵》、《一二三四歌》等作为教学曲目,来努力夯实这些文艺骨干的声乐基础。由于歌曲耳熟能详、简单易唱,故而学员较易领会诸如气息运用、共鸣方法以及情感表达等技术技巧性的学习内容。另外,针对普通战士喜爱军营民谣的特点,我们也重点选教一些如《军中绿花》、《兄弟情深》等军营民谣类作品,以便在注重歌曲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兼顾娱乐性、调剂性的功用。在乐理、器乐、舞蹈等项目的教学也与之相似。比如器乐教学注重基本演奏姿势、技法及基础曲目的教学;而舞蹈教学则往往与声乐结合起来,采用部队文化生活中常见的“表演唱”形式来展开教学与训练。

(二)培养“文艺骨干”,建立特色文艺小分队在这些学员初步学成之后,就能以“文艺骨干”的身份来着手建立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艺术培训班,面向普通战士开展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以此为基础,在每个中队建立起特色文艺小分队,开展实践性的文艺活动。

(三)建立专业讲座,教师示范等教学机制支队文艺骨干的培训教学形成一定规模后,我院教师也会把握合适的时机,赶赴部队举办一些专门性的讲座,在文艺骨干的配合下,对练习声乐或某类器乐的普通战士进行集中地讲授与指导。在部队举行的文艺汇演中,教师亲自示范,登台表演,对学员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

二、对武警衡水支队军营文化艺术建设的展望

音乐是传情达意、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音乐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重视发挥音乐的这一功能,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衡水学院音乐学院与武警衡水支队的军地结合文艺教学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结合军营生活进行创作发扬我军“兵写兵、兵唱兵、兵演兵”的优良传统,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的音乐技能来创编表现军营生活的歌曲、乐曲、表演唱乃至小型音乐剧,以期进一步增强军地结合文艺教学的实践性、功用性和创新性。

(二)建立军营音乐教学资源库打造基于局域网的音乐教学资源库,增强教学的时代性特点。并使音乐教学资源库成为传播先进音乐文化的“桥头堡”和“主阵地”。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民间性民间性也是鄂伦春舞蹈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之一。这种民间性,表现在鄂伦春舞蹈是鄂伦春人自然自乐的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跳,普遍存在于民间。在各种场合(集会、节庆、家庭、朋友聚会等),都自发地舞起来、跳起来,成为鄂伦春族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鄂伦春人的最爱。其舞蹈语汇与舞蹈律动,以及舞蹈表情、构图等等,皆来自民间。甚至连伴奏乐曲,也来自鄂伦春族民间歌舞或民间乐曲。

(二)原生态性鄂伦春舞蹈是鄂伦春族先民自己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性。任何舞蹈的产生,都是情感表现与情感宣泄的需要和结果。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高方式与最后手段。鄂伦春舞蹈的产生,也正是鄂伦春族先民们狩猎之后表达胜利的喜悦心情或者面对大兴安岭风雪严寒的恶劣自然环境所表达的乐观情绪的一种“物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许多鄂伦春舞蹈,其动作姿态,都显示出原始性与原生态性。由此可见,鄂伦春舞蹈的文化艺术特征,主要是“三性”——民族性、民间性、原生态性。

二、高校对鄂伦春舞蹈保护的作用

第二个课题,是高校对鄂伦春舞蹈保护的作用。可以说,我国高校对于鄂伦春舞蹈保护,起着主力军与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师资力量雄厚我国高校开办的各种舞蹈班,都有民族舞课程,其任教老师大多具有少数民族舞修养。所以总体上说师资力量雄厚。

(二)传承人集中进入高校学习鄂伦春舞蹈的学生,相对比较集中,专业基础也较好,利于传承与保护。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从“艺术特色”分析新疆艺术的图式与符号,主要包括:

(一)图式与符号元素的多元性新疆古时候称之为西域,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中间被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一分为二,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南疆和北疆。因南北疆的地域风貌和气候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世居于南疆的民族主要从事农耕生活,他们主要以土陶制品、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世居于北疆的民族多数以畜牧业为生,所以毛革制品和毡类制品是这里居民的主要生产内容。新疆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西域。”所以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就是形成新疆多元文化的一个个据点,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各个古镇之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所以它们之间既相互封闭又存在联系,这就使得各地域的乡土文化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不乏一定的共性。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新疆的地域辽阔、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环境以及物资盛产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在语言、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审美标准、民族工艺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俗话说:“十里换风俗”,无论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之间,他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性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也就使得新疆各地域的艺术创作中的图式与符号元素的多元性。

(二)传统图符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性中国的艺术发展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象征性的图式与符号都贯穿其中。艺术创造与永不停息的美好追求是分不开的,使得自然界中许多的物象都成为象征人们情感与信仰的图符系统的本源物象。艺术创作的第一动机是表达,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向往,加上中国人自古已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感受和情感,所以通常人们都会给予它们无尽的内涵,赋予它们更多的象征性,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的物化标志以及一种特定的图符语言并世代相传。而这些通过世代相传的图符可以说是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艺术文明,所以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个特色的地域都会有自己本土的图式与符号特点。新疆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长期多民族聚居的生活状态自然形成了带有新疆乡土特色的图式与符号,它们在新疆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对各民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有深远影响,更对新疆的其他艺术门类也有深远的影响,如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等。长久以来,新疆的乡土文化艺术坚持着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独特的艺术个性,在艺术创作时把艺术语境、乡土文化作为地方特有的“符号”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如:服装、饮食、生活环境、人文情怀等,这些都是乡土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观点内容。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新疆的众多艺术家们更是坚守他们心中的那片乐土,不仅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偏向于传统图符内在价值的体现。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语义转换过程中的应用,还是在商业活动中信息传达时的应用,以及在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中的应用,无不体现了艺术家们把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传统图符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进行融合、创新,进而完成具有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考虑其内在价值水平,这样更能激发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思维进而创作出更加符合现当代人们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二、从“艺术载体”分析新疆艺术的图式与符号

从“艺术载体”分析新疆艺术的图式与符号,主要包括:

(一)民族民间艺术图符(以维吾尔族为例)新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员,在新疆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新疆民族民间艺术反映了新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沿革。新疆维吾尔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民族风格独特,他们作为新疆主要世居民族之一,也是该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不容许偶像崇拜),所以他们民族民间艺术中的图式与符号主要以植物、花卉、几何图形为主,从不使用动物或人物形象。我们平时常见的图符有桃花、杏花、石榴花、巴旦木、葡萄等。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欢的图符是“巴旦木”,在维吾尔族中“巴旦木”有平安、顺利、成功等吉祥的象征意义。维吾尔族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众多,如地毯、艾德莱斯、土印花布、刺绣、花帽等。而其中艾德莱斯丝绸被维吾尔族视为本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艺术载体,也深受世人所喜爱。其上所采用的图式与符号丰富而多彩,富有活力,把维吾尔族人民美好的生活向往、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质、豪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都淋漓尽致地通过“艾德莱斯”丰富的图符与炫丽的色彩展现出来。由于近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维吾尔族人民更加注重挖掘本民族图式与符号的精神实质,使得其民族民间艺术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维吾尔族众多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象征维吾尔族精神实质的图式与符号,纵观新疆民族民间艺术中的图式与符号无不带有新疆独特的乡土文化气息,这些乡土文化语境下的图式与符号不仅源于民族文化、依存于民族文化,而且还是传统文化内涵的外延和形象表达。

(二)传统绘画图符(以版画为例)新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艺术资源丰富多彩的大区而被世人所熟知。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角使得新疆的艺术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境地面前,新疆各画种趋于清醒和已经清醒的阶段,中国画的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已经从表面的结合向更深层次的交融发展,比如工笔人物找到了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文人画也注入了全新的概念,油画也不再全盘否定俄罗斯巡回画派。至此新疆的国画、油画已经由逐渐适应新环境的探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版画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还是处于低迷阶段。但是新疆的版画有一点值得学习,在那个所有的艺术都在追风赶浪誓作新潮的时期,唯版画独善其身,仍然在默默地凭借新疆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多民族聚居的人文优势深刻挖掘新疆乡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努力寻找新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去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乡土文化语境下的图式与符号的内在价值。图式与符号作为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艺术载体,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见解不一,艺术修养也各有所长,曾经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构成了版画创作中视觉性图式与符号的百家争鸣。比如蒋振华先生避开能歌善舞和色彩丰富的传统观念,单纯地用黑白木刻表现各民族生活的时代气息和美好心境,关维晓先生以套色木刻表现了新疆的雄山大川,寄托了个人情怀,余文雅先生以吹塑版表现了新疆风光清新秀美的另一侧面,陈浩先生则是以石版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旋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版画中的图式与符号不仅仅局限于哪一个或某一个民族的图案,而是乡土文化中的风土人情以及新疆特殊的地貌。这就好比徐冰先生《天书》系列中的文字符号、方力均先生《光头系列》中的光头符号、张敏杰先生《平原上的舞蹈》系列中的农民符号等。正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抽象的,因为一件艺术品就是符号”。相对于传统版画的宗教性、叙事性、记录性,现当代版画更加注重创作语言的绘画性回归以及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版画中图式与符号的表现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所以图式与符号语言在现当代版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艺术设计图符:(以新疆“八大怪”包装设计为例)艺术设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新疆艺术设计在经历了西方文化的暴风雨般洗礼以及内地发达地区的文化侵袭之后,其发展开始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化,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对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各民族代表性的图形与符号的内在价值的挖掘成为新疆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从艺术的角度看,乡土文化艺术中的图式与符号是新疆艺术设计的无形资产,而新疆的艺术设计如果想要与其他地域不同或想要形成特有的设计风格就必须要在与其他地区沟通、融合的基础上,对新疆乡土文化艺术中的图式与符号进行再创造,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经济效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新疆八大怪食品有限公司的“八大怪”特色干果(和田的无花果、吐鲁番的葡萄干、库车的杏脯、阿克苏的鹰嘴豆、罗布泊的罗布麻茶、伊犁的奶酪、哈密的哈密瓜、喀什的巴旦木)的包装设计,设计师不仅巧妙地选择了用新疆特殊的地貌和风土人情去阐释了新疆“八大怪”的传说,而且还与干果所处产地的的特殊地域环境相同,这样不仅符合新疆八大怪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弘扬新疆民族文化的宗旨,而且很好地把乡土文化艺术中的图式与符号作为设计元素体现了大众消费群体的文化精神性消费,使得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更深入人心。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新疆艺术创作中的图式与符号对乡土文化艺术元素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疆边缘化的乡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反,乡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也为新疆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选材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

三、从“艺术作用”分析新疆艺术的图式与符号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地域广袤,气候环境变化大,人口、民族众多,这些因素都决定我国当前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建筑都是设计者和建造者智慧与匠心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多的民间建筑在逐渐消失,建筑装饰雕刻更是少之又少,一些西洋建筑样式纷纷流入中国。传统的民间建筑在整个建筑版图中渐渐式微,现代的建筑样式渐渐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占据主要地位,现代建筑标新立异的艺术性和国际式风格的单调使人厌倦。人们忽略了对传统民间建筑的建设和保护,民间民族建筑只在一些传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发展。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当代的建筑中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文化内涵。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建筑都是中国人民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充分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经济起飞带动社会繁荣,许多的古镇和旧民居不断扩大翻新,许多建筑的装饰都开始采用混凝土灌注的方式,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慢慢已经失去了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殊为可惜,更造成了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的严重丢失。因此,人们以此为戒,在建筑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将其保护和传承下来。

二、庐陵文化艺术瑰宝的民族艺术风

庐陵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在形式、工艺、功用、民间艺术以及文化内涵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庐陵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原始特征,使得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达人类感情方面得心应手,更加直白酣畅,其造型艺术具有多元化,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当地的文化艺术;其还具有实用性,让民众在欣赏、使用、操作过程中能够接受历史、人文等知识内涵,每一种文化艺术的背后都有着神圣的意义,可以让后人不断学习和传承。木雕艺术,是庐陵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在吉安古城中建筑物的天花、门扇、供桌、墙板、窗棂、梁枋、柱础、眠床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雕刻和彩绘了精致入微富美之极的画作。雕刻分浮雕、镂雕,分砖雕木雕,或金粉修饰,或原色示人。雕刻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神佛、人物、花鸟虫鱼、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多有典故。现存的木雕几乎都是弥足珍贵。庐陵的建筑特色可以更好地体现和表达庐陵文化艺术,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村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体现了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例如美陂古村的建筑,错落有致,八卦港道,卵石铺路,排水设施完备,这里还融入了木雕艺术等等,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一条古街,此外还有明清建筑、古祠堂、古书院等,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庐陵人的智慧,蕴含着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

庐陵文化艺术一个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就属吉州窑文化艺术了。吉州窑(也称永和窑)是宋代著名的兼收南北名窑制瓷技艺的综合性大瓷窑,其生产的黑釉瓷和彩绘瓷独具风格,尤其是彩绘技术对景德镇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吉州窑的陶瓷文化艺术首先满足了人们对物品的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装饰、美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附加价值。根据用途的不同和人们出于美化生活的需要,陶器和瓷器的形状也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各种陶瓷的造型都含有吉祥的寓意,现在的陶瓷工艺可以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很多方面,这样的文化艺术更加彰显着庐陵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传承,才能使吉州窑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庐陵文化艺术应用在当代建筑中的好处

庐陵文化艺术在当代建筑应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庐陵文化艺术中的木雕艺术、建筑特色以及吉州窑陶瓷艺术对当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建筑的应用有诸多好处,将庐陵文化艺术合理地运用在当代的建筑中,我国当代的建筑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先民生活无不祈求安和乐利、健康幸福、富贵长寿与升官发财,通过宗教信仰的心里寄托,更给予无限希望。设计者可以把庐陵文化中的木雕艺术融入到当代建筑中,木雕纹饰可以成为人们直接的诉求,不仅可以增加视觉上的美感,更充分反映国人的生活理念与追求目标,丰富而又多样化的图案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耐人寻味的寓意。这样的建筑既美观又不丢弃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可以被更多的人们接受,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得到共同发展。

在庐陵,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能反映出庐陵文化艺术,但是在当前建筑中却很难看到这样的文化艺术。民间艺术中的造型技巧、装饰元素、文化内涵多种多样,是当代建筑设计无尽的灵感宝库,是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坚实后盾,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和现实经济价值,在当前的建筑中,却将这些宝贵的财富都丢弃了。因此在今后的建筑中一定要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不能抛弃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结合,其意识形态和文化水准绝不低于那些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因此在设计每一个建筑的时候,都应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地保护和传承。如果我们将庐陵建筑特点应用到当前的建筑中去,将收获一大笔财富。吉州窑陶瓷艺术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在当前的建筑装饰工程中,不难发现,陶瓷是最古老的装饰材料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在花色、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为现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带来了越来越多兼具实用性装饰性的材料,比如墙砖、地砖、日用器皿日用餐茶具、陈设瓷、美术用品金属陶瓷等等。由此可见吉州窑陶瓷艺术在当前的建筑中应用有诸多好处。

四、总结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1.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可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基层业余文化队伍、民间艺人,更离不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是整个基层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场所,聚集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培育出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他们熟悉所在基层的文化建设进程,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趋向,清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能够利用自身先进的思想文化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他们可作为中坚力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2.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动力来源。

目前关于高校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指出:“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植根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之中,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他们是基层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来源。

3.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可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大幅的提高。但在目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和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基层文化市场中仍存在愚昧消极、封建迷信、奢侈腐化、低级趣味等现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大力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的责任。高校拥有相对雄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所培养的文化艺术人才可以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利用专业知识传承、创新先进的思想文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文化研发基地,有效带动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摒弃不良习俗,引领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可以作为地域文化挖掘、研究的核心力量,为基层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有利保障。

二、河北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北省各高校通过“三下乡”、网络传播、实践基地等形式和开展文艺辅导、演出等活动,加大了服务力度,拓宽了社会舞台,把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基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基层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在目前的基层文化建设中,省内大部分高校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使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如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开展的“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且持久性不强。另外,为基层输送的文化艺术人才,由于工作环境、物质待遇、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不能持久地工作在基层,跳槽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基层文化建设可谓雪上加霜。

1.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除了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头羊”作用,更要认识到高校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省内部分高校在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种种偏差,首先表现在服务基层文化发展的意识不强,许多高校仍沿用原有的办学模式和套路,在学科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规模、层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缺乏实践经验和具体工作能力,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基层。其次,各高校不注重对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吃苦意识、耐挫折能力差,求职观念又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误导,期望值过高,不愿下基层。

2.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机制建立不够完善。

目前,河北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文化程度较低,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基层文化干部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任务不明确,兼职工作过多,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从事文化工作。首先,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跟踪管理不够完善、服务不够到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选人、用人渠道过于单一,范围欠广,制约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人才使用制度方面不够灵活,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终身制,导致人才流动不畅,制约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不够均衡,制约了基层文化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各高校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清晰,社会文化服务组织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对是否服务基层、如何服务基层等问题导向模糊。

3.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基层文化建设,须具备必要的设备、资金支持。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普遍不足,缺乏必要资金和设备的供给,在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层调研等方面投入更为薄弱,这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基层文化服务的基础性障碍,从而制约了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用的发挥。如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文艺团体,也有大量成熟、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但在节目排练、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文化专项经费较少,尤其是用于扶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的项目经费更是寥寥无几,且高校在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方面缺少权威、缺乏财力,因而也勉为其难。

三、河北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特色优势。因而只有创新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机制,协调政府、高校、基层之间的关系,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基层的认识和能力,最终才能使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有效地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

1.强化服务意识,实现重心下移。

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智囊团,要发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首先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所担负的责任,树立主动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的反哺意识。要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坚持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个层面汇集民意,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文化鉴别能力,量身打造真正符合群众意愿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把先进的思想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到基层广大群众中去,真正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2.完善机制、提升积极性。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空间,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待遇和工作的专门性;在人员配备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根据需要,实行竞争上岗,逐步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确保选用到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吸引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到基层参与文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要创新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精神、物质奖励的双重激励作用,对基层文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予以表彰,给予重奖。各高校要加大力度、创新制度,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活血、输血、造血,积极正确地引导和鼓励文化艺术人才到基层参与文化建设,并制定以文化服务数量、质量、成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广大师生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3.整合资源,提高业务水平。

目前,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县、乡(镇)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但人数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另一类是农村文化管理员,这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日益复杂的基层文化建设新任务,不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因而,高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的重任,顺应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基层文化建设所急需的专门型人才;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使高校各领域专家、学者直接深入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一线,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4.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

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应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实际需要,组建文化宣传服务队、周末文化工作队、假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基层文化建设夏令营、志愿者小分队等,通过宣传读本、文艺演出、科技文化展览、现场咨询、培训辅导等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言语,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建立基层文化阵地,培养文化骨干,提高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丰富和提升民间文化,整合、盘活基层文化资源。

5.增加投入,保障基层文化建设。

要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高校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优势才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才能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应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尤其应向高校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和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高校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广大师生到基层进行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创新研究,服务基层文化建设。

四、结语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在俄罗斯的田野考察中,冯骥才真切地认识到,全民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重要。人们纪念古典的文学大师,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树立是要靠文化自觉的,全民对文化的敬畏才能真正达到全民的文化自觉。当物质富足了,但精神一片空虚只能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更多的对文化的破坏和无知行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从官员到开发商到艺术家本人,都在围绕着以金钱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的精神引领性已经让位给经济发展,民族的文化之根正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中消失。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如果靠一些一心只为钱而谋划的艺术家和官员去树立当是民族的悲哀。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现代性价值破坏了农耕文明的传统,与现代性相伴的工业化工厂化水平正在大量地复制和拷贝文化,文化的价值成为赚钱的工具。如此下去,文化和艺术精神必然走向庸俗。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文化让冯骥才想到自己国家的民间文化。他认为,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都在乡村,保护好这最后的文化堡垒,就留住了中国的传统之根。这是不是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最初灵感之源呢。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不是平白无故的,总是伴随着他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和思考。这样的思考经过发酵必然形成超于时代的前瞻性认识。所有的文化保护都只是为了全民的文化自觉。遗产保护要从民间文化的保护做起。中国的民间文化特色的文化都在广大的村落中。冯骥才在不断的游历中对照着中国的文化现状,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认识,他的思考几乎成为今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二、如何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冯骥才有很多自己的创意,而这些创意又是结合他走遍世界后产生的灵感。在他的游历中,不论是对法国、奥地利还是俄罗斯,他都把中国的文化遗产现状和当地的文化遗产对照,寻找着适合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他说:“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艾非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巴黎,他看到的是别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他眼中,代表文化遗产的先贤祠更能代表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因为那里埋葬着这个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人。在他看来,这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对文化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他在巴黎的老街区行走,寻找这些街区的历史,发现老街区保护的关键是当地人的文化意识,他们对文化的自觉态度。而这样的自觉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这是保护工作的长久之计。在游历中,冯骥才对比着不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态度。“意大利人绝对不把老城墙刷新,让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感斑斑驳驳地披在建筑上,他们为这种历史美陶醉和自豪;但在奥地利,每隔一段时间建筑要刷新一次,他们总想感受到昨日的辉煌”。意大利人对老城的尊重,面对历史他们更愿意看到时间的流变对历史潜移默化的痕迹。而奥地利人更愿意历史永远是过去那样辉煌,不愿意时间给它留下太多印记。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保持长鲜。这两种保护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冯骥才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的保护是让历史保持原态,甚至一砖一瓦都是岁月的沧桑。艺术家是让历史如新,如过去那般灿烂自然。他们的保护都是站在源头上的保护,而不是目前中国式的拆倒重建,或者修旧如新。历史不是垃圾,历史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历史原貌,让文化遗产留住历史记忆,帮助人们恢复对文化的尊重。在《巴黎,艺术至上》中,冯骥才说:“在萨尔斯堡的修道院里已经找不到擅长手艺的修女,他们听说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位名叫罗玛的女子,编织金线的技艺十分高超,就聘来作为教师,传授这种在萨尔茨堡几近灭绝的手工艺”。看上去只是叙述一件事情,其实是发现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开办遗产学习班,让濒危的文化遗产找到传人,并且要达到推广的目的。将修道院过去秘不传人的艺术推广至广大的民间,这是一条创意之路,其目的是在不损伤工艺本身的基础上,让文化遗产获得更大更深入的传播。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保护的应有之路,所有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为人类所共享,打破过去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将保护工作推向深入的关键。保护除了将传统尽可能地原貌传承,还需要保护其文化的独特性。在文明的发展中,最应警惕的是全球化对文化独特性的摧毁。保持文化独特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验。享受现代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同时追求美好的传统文化对精神的营养。这是每个当代人的理想生活样态。奥地利人对艺术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一个民族的追求。这不能不说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和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有关。脱离了生存的威胁,身心得到全面放松的时候,人类才可能充分地去享受自然。也只有脱离了对物质的过度依赖,人们才能充分地欣赏并爱惜身边的文化和艺术。当精神文化的需要成为民众的自觉时,我们的文化保护工作才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同样是奥地利人,因为他们对文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更懂得去保护文化。在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手段中,古堡的保护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有所启发。“奥地利把这些古堡古屋交给珍惜它的人,此措施真是聪明又高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管曾经是怎样灿烂辉煌,但它在无文化的后代手里只能断送,在有文化的后辈手上才能永久发光。”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1.1专业文化艺术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并依靠其壮大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艺术家或文艺专业人才展现的场所。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要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因为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场所及艺术享受,并实现了对人的锻炼,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⑴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而群众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扩大了文艺产品的消费渠道与范畴。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等文艺产品,因为受众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故提高人们的艺术爱好与审美水平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则具有这一影响力,如开展文艺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都是扩大文化艺术影响的重要方式,为专业文化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⑵专业文化艺术的壮大需要人力资源,而群众文化准备了大量生力军。人才是专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关键。许多艺术家、作家等艺术工作者则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诞生,这说明群众文化壮大了专业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文化艺术加速发展与壮大的有效途径。

1.2专业文化艺术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艺术活动,不但能够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还可以刺激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职业、文化修养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其总体水平要相对低于专业艺术者。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又拉动了文化产业链。在专业文化艺术的熏陶下,群众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终使得群众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创造技巧、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充足人才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并成为著名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无数事实验证明,许多艺术人才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被发现,经过专业培养后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换言之,群众活动为专业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源,是专业文化艺术的原动力与人才库,对专业文化艺术的加强后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专业文化艺术有力的后备军。

1.4两者是相互渗透,循环互补的关系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艺术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专业文化艺术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作用与地位无高低差别,只是在文化建设事业中分工不同,群众文化会制约专业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专业艺术则能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一种循环互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平衡发展。若不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专业文化艺术则失去根基;若无专业文化艺术的推动,群众文化则很难进步,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循环互补,共同维持着文化的平衡发展。

2.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