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途径范文

审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途径范文

时间:2022-05-02 09:25:08

审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途径

许多中小企业仅仅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在其他部门难以获取信息。有关它们的自有资金实力、生产经营状况、产品技术含量、产销渠道、资金回笼及借贷还款来源等信息,更多要依赖借款企业自身提供;而对于法人代表或“小老板”及企业的信用状况等信息,则只能从相关同行、邻里等侧面获取,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仅能获得其在银行开户、借款不良记录等信用状况的部分信息。这使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二是发生在贷款发放之后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因为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引发信贷风险。贷款发放后,由于企业在信贷资金使用、对防范投资风险的负责态度、项目建设的损益状况以及在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和主观意愿等方面享有信息优势。

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往往会在机会主义动机的引导下采取不利于银行的行动,如私自改变资金的投向,或采取不完全负责的行动致使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或采取虚假财务报表、转移利润,或采取破产、合资等方式转移资产等。这些都会使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的还贷能力和意愿,进而影响贷款的收回,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此外,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不善作为、乱作为、不负责等现象,甚至向客户“索拿卡要”等极个别的不廉洁行为,导致该管的事情不会管、管不好、不去管,甚至由于心虚而不敢管,从而在客观上助长或放任客户道德风险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银行同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虽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督促授信治理部门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就客户调查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建立相互沟通机制”,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各商业银行都把客户授信、贷款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商业秘密,不愿意与同行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借款人往往利用商业银行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多家银行之间进行谈判与博弈,尽量压低贷款利率,并要求一系列优惠待遇。这导致了部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使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有效、全面地覆盖风险,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同业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羊群效应”,导致盲目介入。在实践中,对于具有行业优势的大型客户或当地经济的龙头企业,只要一家银行介入,其它银行常常竞相跟进。而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往往会忽视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实际资金需求,造成“垒大户”和过度授信,埋下风险隐患。其最后结果只能是“银行相争、客户得利”。此外,由于商业银行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信号,借款企业不能还款时,各家贷款银行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采取简单的资产冻结、处置等资产保全措施。这种行为在实质上会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损失。

银行与其它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主要指在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中介机构被称作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是连接筹资者和资金提供者的纽带和桥梁。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只有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才能高效、顺利实现。在中介机构的发展中,诚信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法律、法规则是促使其诚信履职的保障。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资产只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或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才能为银行所采信。而中介机构主要是通过收取借款人的服务费用或评估费用实现生存发展的,从而使中介机构和借款人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利益链条。因此,在掌握借款人财务、资产等信息的充分性和真实性方面,中介机构相对于银行更加有利。

银行信贷经营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就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地位不均等。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但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对于通过贷款进行融资的企业而言,其对所借资金的投向、投资风险、收益的了解显然多于银行;银行获取信息的渠道则相对分散,难以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内在信息只能从企业向外披露的财务报表等外在渠道获得,即使银行拥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因此,在信息占有方面,借款企业处于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

2.获取信息渠道不畅,效率低、成本高。从银行授信中小企业看,工信、税务等经济部门能够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且信息比较简单,与银行信贷业务需求的信息存在较大错位,且许多信息的获得还需负担成本。以企业或个人征信系统查询为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服务收费试行标准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价格[2010]2071号)》,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的基准服务费为120元/份,30天内对同一企业多次查询按一次查询收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基准服务费为8元/份。再如房地产抵押评估费用,收费标准为房屋评估价格的0.2%;房屋抵押登记费为住宅80元/笔,商用房380元/笔。这不仅加大了银行查询借款企业信息的难度,影响了银行授信效率,也增加了操作成本。

3.市场基础架构不健全及信贷市场分割。市场基础架构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高度相关。完善的市场基础架构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目前的市场基础架构还不健全,如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信用法制建设滞后、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制缺位等,造成相关市场主体信息披露随意、违规操作盛行,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大多为房地产抵押贷款,为获得更多授信,有些企业往往与有关的盈利性资信评估机构(尽管是由贷款银行指派)相勾结,制造虚假评估信息。这就使银行处于失真信息的笼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强,贷前调查也会流于形式。一旦形成信贷风险,多增加的贷款便是额外的损失。另一方面,地域差距、行政限制、交易技术限制或者信贷交易方金融意识的差别等,造成了目前国内信贷市场的分割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客户资料库,但由于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导致同一市场中的银行不能共享到其他银行的客户信息,无法准确了解同一借款人在其他银行的信贷情况。

4.银行内部信息渠道不畅,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不足。就银行内部来说,信贷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基层行调查人员获得的借款人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全面、真实、是否足以使上级行充分了解借款人并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取决于调查人员信息识别、加工和处理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基层行调查人员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等原因,致使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存在较多不足,难以有效掌握客户各方面的情况,也难以将调查获取的零散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提炼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以信贷资料为载体准确、无误地呈报给上级行。与此同时,由于管理层级多、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或者受信息传递技术的限制,极易导致上级行不能或不能及时获得有关借款人及其投资项目的信息,使其不得不在信息失真或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信贷决策,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

加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有序运行。一是有效搭建全国范围内统一、公开、透明的企业信息共享系统。建议在央行目前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工商、财税、土管、房管、海关、环保、电力、水力、公安、法院、社保等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企业信息,全面归集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财务、信用状况的信息;同时,规范企业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披露行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实现上述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化,一方面对企业相对松散、无序管理的状况形成约束;另一方面,促进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的批量化、集约化,提高审贷服务效率和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切实强化信息征集的激励、约束,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有序运行。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序、有效运行,有赖于信息征集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因此,建议将小微企业信息共享系统报送数据信息纳入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考核,以提高信息征集和的行政约束力,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化水平。对于部分涉及保密的信息及小微企业商业秘密,出于保护的需要,可允许银行在授权方式下有条件地定期、批量导入相关企业信息。三是整合建立起政府主导的、独立的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机构。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而评估机构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建立政府主导或直接监管的独立性评估机构,能够克服现有的“鱼龙混杂”的评估机构的趋利倾向,提供真实、可靠的资信和项目评估报告,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障碍,帮助银行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客户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决策,推动银行更好地为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客户服务;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提高经营效率和降低风险提供支持。

2.全面了解客户,充分掌握有效信息。对客户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户各方面的信息,是防范信贷风险最重要的举措。在国际先进银行的信贷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有效的了解和分析客户的调查原则,如“6C”原则,即从客户的品格与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金实力(CapitalorCash)、抵押担保(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s)以及风险控制(Control)等方面了解客户;“5W”原则,即针对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如何还款(How)等方面开展全面调查;“5P”原则,即获取借款人(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还款来源(Payment)、债权保障(Protection)、前景展望(Perspective)等方面的信息。实际工作中,客户经理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通过现场调查、从媒体上搜寻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调查以及其它有效方法,充分获取客户全面、准确的信息。

3.健全信贷管理机制,改善信贷风险管控方法。一是完善调查环节信贷运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户信息;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信息质量和功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二是缩短业务流程。应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完善信贷流程,改变操作实务中大部分法人客户由支行发起调查,再逐级上报的传统作法,转而实行“谁管理客户谁发起调查”,以减少信息传递的层次和环节,避免信息扭曲、失真或遗漏问题;同时,可以尝试实行专家专职审贷。三是做实贷后管理。贷后管理要与贷前调查形成有效互补:既要对贷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识别其中的风险隐患;又要针对贷前调查过程中未经其它途径证实、有疑问的信息,进行重点管理。

4.建立高效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目前,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但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实时性方面相差甚远。建立高效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一是要改变各部门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利用的现状,统一配备专门力量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更新和管理工作,建立全行统一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信息共享率和利用率。二是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特别是企业客户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首先,做好内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与银行外部信息源的对接;其次,对企业提供或外部输入的信息经过仔细甄别后才能输入系统,并依据其可信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信贷决策时参考;再次,要保证系统信息的时效性。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业银行自身把握信息时效性和处理信息能力上存在不足;因此,银行应该实时掌握和了解借款人多变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系统,以确保信息质量,强化贷后管理,避免信息失效风险转化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三是加强与外部的合作与沟通,防范外部风险向银行传导。首先是银行间要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充分共享客户资源;其次应大力推广银团贷款模式;同时还应加强与资信良好的中介机构或信息咨询公司的合作,以弥补银行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劣势。

作者:李瑞红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审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途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xdfxlw/61835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