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学校社会保险问题范文

高等学校社会保险问题范文

高等学校社会保险问题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并通过加入WTO来融入国际经济主流体系时,也就选择了自由竞争并需要接受相关规则的约束。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处于整体转型阶段,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低水平、不健全、欠规范,意味着该领域受WTO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全面而复杂的;社会出现了诸多急需社会保障来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经济大挑战,在许多方面也受到了冲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个教职工的长远的切身利益,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产生了很多矛盾,也成为高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瓶颈,因此目前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制度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维持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对于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比企业相对滞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只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阶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和学校自己负担,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医疗制度执行的是几乎由国家和学校全部包揽的公费医疗制度而且浪费惊人;因为有了公费医疗制度,所以生育保险制度就更无从谈起。

第二,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失业保险条例》,成为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高等学校依据条例的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了失业保险金。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高等学校虽然交了不少失业保险费,但未被聘任或落聘人员却很难交到社保部门;由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富余人员只能在高校自身“体内循环”,不能正常流动,造成高校“交费”义务与“交人”权利的不平等,严重地制约了高等学校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深化,高校难以建立合理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机制。

第三,关于工伤保险,国家尚未出台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伤残待遇执行国务院及民政、人事等部门的政策法规。随着高等学校的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率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职工在出差或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再加上高等学校还有不少工人编制的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而《工伤保险条例》的对象只涵盖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高等学校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常常因政策依据不够明确统

一、工伤认定机构不健全而无法开展工伤认定,有些单位甚至借此而推诿扯皮,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如何对这类情形进行工伤认定、给予怎样的待遇,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没有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学校和教职工没有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及工伤基金的积累,没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财务支付能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社会稳定、进步、高等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内部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狭窄,有相当部分是依靠社会细胞—家庭来承担的,这种脆弱的保障体系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职工失业、劳动能力的丧失、灾难事故都会引起群体、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没有普遍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体,其保障性、互济性将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二)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部分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科研经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学校集中财力加大对学校硬件与软件的投入、节约非教学、科研支出。在高校的开支中,社会保障支出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以下是一所高校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某大学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医疗费支出速度平均为52.68%,离退休人员支出增长速度平均为11.88%,而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远远不足,2003年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为1415万元,学校补贴2320万元。学校的教职工享受的社保待遇水平高、医疗费自付比例偏低、无失业之忧的终身就业保障使高等学校的教职工处于“保险箱”中,在中国即将步入老龄社会时,国家财政和学校统包养老、医疗无疑给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妨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教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差,“一进机关事业门,便是国家人”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成了滋生懒惰的温床助长了等、靠思想,使教职工丧失了进取精神。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转换高等学校用人机制,在高等学校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在逐步减少、消失,其作用正由积极转为消极,严重影响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这一思想,我国将全面推进保险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制度,并着手进行改革。

三、对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既得利益、比较效益等等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在高等学校的推行遇到阻力。从高等学校的人员结构来看,教职工主体是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群体,只要做好宣传与思想工作,制订相应的过渡政策,完全有可能真正用“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取代国家或单位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的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制度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进行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障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中央制定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真正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险执业队伍的建设,社会保险制度是通过人来实施的,社会保险执业队伍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效果、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人员应注重培养社会责任心,通过人文关怀、深入仔细的工作,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保护网”和“减震器”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目前,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下面就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等学校与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高等学校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虽然高等学校与企业在职能上、社会贡献上、待遇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养老保险方面都存在如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减轻国家和学校财政负担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问题。

(二)结合养老保险在高等学校的实施,切实落实好《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完善失业与就业保险体系,使高校的富余人员能真正与学校脱钩,实现高等学校“交钱”与“交人”的权利平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合理、正常的流动。

(三)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各个省、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了相应的医疗改革办法,逐步形成合理医疗、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国家、集体与个人共同负担的医疗保险制度。公民的医疗费用开支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医疗互助。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教职工医疗保障的稳定性,还可以杜绝目前公费医疗中的严重浪费,节约开支。

(四)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工伤受理及认定机构,严格执行“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更好地维护高校教职工的权益。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近20年来的改革,走过了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由自发变革到自觉变革、由单项改革到整体转型的历程,同时也完成了从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到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再到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的转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而被打破,过去那种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层次单

一、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被责任共担、社会化、基本保障、多层次的开放型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适应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高等学校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安全网”、“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更快地推进高等学校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但是也要考虑到高等学校的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从制度设定、利益调整到组织实施,都需要慎重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只有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将这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