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及成因范文

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及成因范文

时间:2022-07-18 04:03:18

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及成因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现状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显著提升

200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新一轮试点试验启动,其有效需求得到激励,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连年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未形成一定规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资料,2007年政府对农业保险实施政策性补贴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激励效应显著,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大幅攀升,达51.8亿元,环比增长达历史峰值512.29%;201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实现173.8亿元,环比增长28.08%,是2004年保费收入的43.89倍。2004~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进入保费补贴试验阶段(2007~2011年),净赔付率较新一轮试点阶段有所下降,考虑管理费用支出后的总赔付率也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实施农业保险政策性补贴以来,其有效需求被大大激励,农业保险规模大幅度拓展,赔付率有所下降。尤其是2007、2008年,净赔付率和总赔付率均达到历史新低。但由于2009年我国东北旱灾和2010年全国重大洪涝灾害,这两年赔付率又创下新高。

2007~2011年,我国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累计达27.77亿亩,平均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3.40%。5年间,参保农户达55581万户,受益农户累积达7000多万户。从承保农作物面积和承保农作物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比的变动趋势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参保农户和受益农户变动趋势看,参保农户呈快速增长态势,受益农户呈平稳增长态势。尤其是2009年多灾并发之际,参保农户突破1.3亿户,受益农户高达2200万户。另外,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以来,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放大效应不断提高,杠杆作用显著。2007年财政补贴资金为51.8亿元,由此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1720亿元的风险保障额,补贴资金放大效应达33.20倍。2011年,各级财政保费补贴127.13亿元,为农业生产带来6523亿元的风险保障额,资金放大效应51.31倍。财政补贴资金的放大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每拿出一元钱的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要配套一元钱资金,有效增加了支农资金总量,切实体现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比新一轮农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政府保费补贴政策实施前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变动情况,即2004~2006年新一轮试点阶段和2007~2011年保费补贴试验阶段。不难发现,政府补贴助推我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大幅提升,使农业保险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政府补贴激励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作用显著,但我国农业保险参保率低水平徘徊的事实仍不置可否。与财产保险相比,我国农业保险渗透度十分低下,反映了政府补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激励不充分。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尚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几乎接近于零。尽管2007年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深度有所上升,但水平仍然不高。这与我国财产保险整体情况相比,差距尽管在逐渐缩小,但仍然显著,见表1所示。我国农业保险密度也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发展趋势看,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尤其自2007年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试验开启以来,农业保险密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我国财产保险密度相比,在财产保险密度呈现快速攀升势头之际,农业保险密度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见表2所示。

二、农户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

我们在《黑龙江省关于风险、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村民调查》中,从农户层面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一)相对于低收入农户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较高,农户实际购买力不足。尤其是相对贫困地区,县、乡镇政府财政经济困难,难以实施配套补贴,增加了农户承担保费的比例,加重了农户参保负担,导致农户有参保意愿但却没有支付能力。

(二)农户就从事非农、种养殖多样化、储蓄等其他传统风险分散途径的采用,客观上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替代效应,从而使农业保险需求下降。

(三,农户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农户迷信和侥幸心理严重,购买保险意识薄弱等原因,长期制约着农户农业保险有效需求。部分农户对农业生产风险认识不足,防灾意识较差,加强对农户的防灾减灾教育是必要的。

(四)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知度不足。一些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全不知道,也有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另外,由于部分县、乡镇政府和承办机构对农业保险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的一项政策认知度不高,对农业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补贴险种、保障程度等缺乏认知,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

(五)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农户对农业保险险种设置、保险条款、理赔手续等方面满意度低。尤其是相对富裕的地区,现代化农业生产程度较高,而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设置仅局限于大宗粮油作物,无法满足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农业生产的要求,导致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购买农业保险中高风险者比例上升,低风险者比例下降。调查中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很多农民只有遇到灾害才愿意投保,也有部分农户仅为获取国家补贴而参保,这证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其先天不足。

三、政府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激励不足的成因

(一)政府补贴规模不足

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60.78亿元,占美国当年农业GDP的比例为3.4%。据此推算我国2007~2011年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应分别为973.32亿元、1145.87亿元、1197.69亿元、1378.18亿元和1614.54亿元。而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实际规模仅为51.8亿元、60.5亿元、79.8亿元、103.2亿元和127.13亿元,这与美国农业保险补贴规模标准的差距巨大,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第一,少数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村经济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疏于管理和宣传;第二,政府干预农业保险不适度。往往是在巨灾年份强制性干预其经营管理,而在风调雨顺年份则放任自流,缺乏连续性;第三,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机构缺乏制度化。政府在农业保险主导作用发挥过程中,往往是应中央或省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工作的落实而成立农业保险领导机构,但缺乏常态化和制度化。政府主导力度欠缺,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进而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提升。

(二)政府补贴方式单一

农业保险政府补贴,能够影响农业保险相对价格结构,进而改变农业保险资源配置和供需结构。一般来说,农业保险补贴方式有6种:资本金支持、保费补贴、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税收优惠和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而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方式较为单一,中央政府没有为任何农业保险机构注入资本金支持。只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一定比例的补贴,对保险人管理费用的补贴,仅北京和江苏等少数省区实行。中央政府没有对保险人和地方政府提供任何形式的再保险,并且税收优惠的力度也不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仅免缴营业税和印花税。对种植业补贴险种,按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另外,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收入按9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可见,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单一,几乎仅有给予农户保费补贴一种方式。

(三)政府补贴险种有限

由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取向主要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灾后恢复农业再生产,所以政府补贴的险种主要是大宗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奶牛、能繁母猪等险种。我国农业保险补贴险种为25种农作物和畜禽,但并不是每个省区都设有25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而是根据各省区实际情况,享受中央政府补贴险种有所不同,见表3。这与美国150多个保险险种相比,相去甚远,也是造成保险补贴规模小的原因之一。

(四)政府补贴保障水平较低

我国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农业生产物化成本作为保障水平,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保费支付能力随之增强。另外,农户面临的农业风险既有自然灾害风险,又有市场价格风险,这就需要采用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分散。显然,仅对物化成本提供保障的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必然导致保成本模式下的政府补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激励不足。

四、结论

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现状分析发现,从农户层面看,大部分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是基于农业保险支付能力约束、风险管理方式权衡、保险条款设置不尽合理等原因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从政府层面上看,给予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其农业结构弹性选择补贴险种的空间,对满足农户多样化的补贴险种需求,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建立多层次保障水平的补贴模式,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保障水平需要,应成为我国政府补贴进一步激励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选择。

作者:王欣兰王迪田海霞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及成因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