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政学论文范文

财政学论文范文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实践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财政学专业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大部分基于某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而设置,各门专业理论课程都是从该课程自身需要的角度,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理论课程的内容制约着实验教学内容与安排。目前应用型大学因其主要属于技能培养,财政学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集中于税务课程方面,以及部分会计类实践课程,缺乏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国债管理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偏重单一环节的实践,在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上仍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加以构建。由此造成了财政学实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相互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缺乏统筹考虑,整个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布局的整体性不强,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分层实践教学的意识不够强,虽然实践活动贯穿专业教育始终,但实践教学环节仍未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仅仅从专业的第四学期开始,使实践教学作为传统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

1.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名为实践课,但实际仅仅是实践地点在实验室,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即使部分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但大多也是理论课程配套的练习场所,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但对其中的关系却不是很了解。从考核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实验课成绩评定采用以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递交实验报告为基础的评价标准。即使有时设计了实验内容的考核,但仍旧以记忆性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这就和理论课的考核结果一样,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临近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地背背书、背背笔记,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

1.3实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实验教学水平受到制约实验教学队伍是财政学实验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施主体,目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是实践教学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很多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从高校到高校,自己都没有业务实践背景,很难担当起指导实践课的重任。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完成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很少参与实践部门的实践,从而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验和技能,这制约着应用型财政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1.4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欠佳大多数人对于财政学专业,往往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它是一个仅为政府财政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因此,在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时候,多年来,普遍存在着找点难的问题,社会实践部门大多认为财政学专业就应该去政府,企业里面没有合适的实习岗位,所学知识在企业用不上,因此,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是被动接受,学生亲自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很少,以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2完善应用型大学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拓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实习和创新教育,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分层递进,学生的动手与应用能力得到了科学、持续、系统的培养与锻炼。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具备及时掌握和发展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相关素质。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采取校内仿真训练、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从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外课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校内第一课堂主要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集中安排综合模拟实验,提高专业技能;开展读书活动、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来完成课内专业动手能力培养。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开展课外各种与专业密切联系的活动,如每年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税收宣传月活动,开展以财税为主题的大学生辩论赛、财税知识竞赛、模拟税收调整方案听证会等,来完成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课堂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分散或集中的假期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见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环节,来完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每种方式都各具特点,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财税理论知识,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2.2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考核办法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进行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提供数据,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使用软件来模拟处理政府业务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广大学生提供该课程的课件、教学网络资源、设计实验及答疑讨论区等内容。补充相关学科更新发展的新信息等等,增强学生的信息量,更好地巩固和消化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财政学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作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成绩的评判也从单一的由教师评判,转变为教师评判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财政学实验教学队伍应由高素质的教师积极参与,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队伍的成分可多元化,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实践部门的专业人才组成,还可以跨专业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组共同完成综合实践项目的指导。对实践教学师资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的师资。形成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乐于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地提高财政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财政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此外,从事财政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探寻适宜实验教学活动实施的各类教学软件系统,与教学软件系统开发者展开有效沟通和交流互动,及时弥补现有教学软件系统的不足和缺憾,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教学软件系统的效用。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滞后

财政学是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与财政专业课的应用理论学科,它不仅包括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还包括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财政现象及与之相应的财政管理方法等。自亚当·斯密创建财政学以来,这门学科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理论的发展是缓慢的,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大致不变的。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在各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与手段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材料的滞后与枯燥,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缺乏对当下财政现象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流于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正因为教学内容呆板与僵化,财政学的教学被禁锢在一个“高大上”的层面,而没有将开放性的观念植入教学,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使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财政学知识,对政府收支活动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主要以被动或被迫的方式获取知识,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深。由于存在教学的单向性,而不考虑教学的动态性,教师无法在授课时及时知晓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掌握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政府的转移支付时,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转移支付的概念及形式等内容,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入,对这一问题感觉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清楚。因此,教师应该着重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的方面去思考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从理性的角度理解转移支付,还要从感性的角度主动分析国家进行转移支付的目的和好处,通过反馈、互动的方式,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狭窄

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与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互衔接和一致。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为具备财政、税务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人才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财政、税务、财务、税务筹划等方面的工作[3]。具体到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中,过去我们只注重财政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也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这种狭窄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不具有从事财政包括税收、监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也不具备复合型与应用性的特征,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应引入生态学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点,扩展财政学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财政学教学活动亦能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学教学的生态性特征

(一)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有序整体。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生态要素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内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埃德加·莫兰认为,人们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体,也不能使各个部分互相孤立[5]。整体的功能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各组成部分有秩序、有规律的结合,形成特定的功能。在财政学的教学系统中,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等生态要素、多维生态因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要素都有其特有的生态位,不可互相替代,具有财政学教学的特定功能。只有各生态因子协同发展,才能促进财政学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这是实现财政学教学与发展的基础。

(二)开放性

生态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必须保持内外的开放,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保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保持其生命力。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完全孤立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学系统不可能将教学活动与外界完全隔绝,财政学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传递过程,是教学主体对内部各种教学因子及外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各生态要素要与系统内外部不断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才能使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作为一种生态系统,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不是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它始终处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开放系统中。

(三)动态平衡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保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从而形成有层次、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即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系统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影响教学系统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既有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内部系统的变化,也有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发展情况、财政收支结构与规模、财政政策等教学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它们直接影响财政学教学中各生态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依照生态学理论,教学生态系统应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并且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平衡状态。那么,如何使这些生态因子处于相对平衡,并达到更高级的平衡状态,这是财政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性

在生态系统中,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度间寻找平衡,是一种不超越环境和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当前利益,还要放眼未来;不只局限于系统本身,还要强调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同持续发展。在财政学的教学生态系统中,系统的发展不能只强调学生对每堂课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将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与外部的经济、社会等政策环境相结合,寻求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事物发展的各阶段都是相互依存的,目前的发展是将来的基础,必须保证事物持续性的发展。发展要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任何一方的发展变化都会作用于整体,不能因为某一方的发展而损害另一方甚至整体的利益。在财政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将来发展的基础,应将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整体性与协调性,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提升至更高的教学目标层次。此外,教学系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的多样、丰富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将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财政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生态视域下的财政学教学改革途径

(一)强调整体性,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财政学教学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从多个方面进行生态教学。首先,财政学教学系统中的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整体性。在该系统中,学生应是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财政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更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注重其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才是生态视域下财政学教学的基础和归宿。其次,在生态视域的财政学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师生关系融洽是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置于平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构建生态主体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由此建立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型师生关系。只有优化整体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的“共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再次,财政学的生态教学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用多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统一、整体的教学环境。就教学系统内部而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与学生精神环境的统一,注意内部的整体与协调。外部系统包括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一切事物———经济、社会及政策等各方面的环境因素,要让学生认识到其不仅生活在这些环境中,更重要的是财政知识大多来源于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应该注重教学活动与外部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在这个由人与环境共同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中,我们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验并享受教学环境的和谐。学生通过课堂的知识学习,结合外部环境的财政现象、财政政策等内容,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总之,应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注重开放性,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会受到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增强内在生命力[6]。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也只有开放,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手段得到丰富和拓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财政知识与财政现象的理解。在财政学的教学系统中,生态教学要求生态系统要向外部环境开放,而不能是封闭的。这里所说的开放不仅包括作为重要生态因子(教师和学生)向外部系统的开放,还包括教学内部系统向外部环境的开放,使各种信息流通畅地传递,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目标。一是生态要素与外部系统的开放。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财政学的生态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教师和学生要有专业而敏锐的眼光,发现身边、生活或学习中与财政相关的现象和政策。有了这种认识与意识,师生的关注点就不会局限于教材,这不仅使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并具象,还能使师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收集者和创造者,易于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二是教学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财政学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还包括文化、制度等,教学活动需要与外部生态环境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来充实教学内容。财政学的生态教学强调教学内容来源的开放性,即教学内容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或改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财政学的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内容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将财政专业知识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并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开放性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以往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重视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灌输,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之外,与鲜活的社会经济相分离。比如“,土地财政”这一概念以前没有出现过,这一财政现象是与当前的经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这要求我们将开放的眼光投向这个开放的财政学教学系统,用财政专业理论和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因此,财政学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打通课堂通向社会的通道,使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沟通书本与现实生活,使“两个世界”相融合,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动态平衡性,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与循环中,进行着永不停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传递与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遵循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规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仅要保持其初始稳定状态,更要在人为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财政学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也是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的教学过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教学方法为手段架起与学生联系的桥梁,系统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进行动态调整,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基于动态平衡原理,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语言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取舍做出灵活的调整。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也会影响教师情绪的变化与教学能力的发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学呈现出由矛盾到平衡、由新的矛盾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教学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进,最终完成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的动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资讯丰富的今天,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财政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包括学习能力、情感体验及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教学系统的发展和优化提供动力。另外,应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将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将低水平的教学平衡发展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平衡。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变成双向的互动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学内容也不再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而是丰富生动的具体现象。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递的关系转变为教生间关于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输入输出及动态调节,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系统的高级平衡状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设置教学目标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可持续发展是这一过程中的最佳状态,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互动状态的功能体现,它要求系统不仅要保持自身发展,还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保持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接受,并成为全人类的行动指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主体,即人的因素。在财政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主体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财政学教学担负着培育生态主体之一———学生的重任,会对生态主体的观念、素质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财政学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态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按照财政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必须重新设置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设置应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把学生的情感、价值、意志等素质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其次,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和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师生的发展和具体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再次,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不仅包括财政、税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还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教师、学生、环境和其他生态因子都是财政学教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教学环境或其他因子的利益为条件,师生和其他因子是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因子的缺失或损坏都会引起整个财政学教学的紊乱。因此,财政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兼顾全局,注重整体效益的发挥。

四、结语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学内容滞后

财政学作为一门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政专业课的应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财政现象和与之相应的财政管理方法等。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知识点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财政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财政现象相远离,缺乏对其深入的分析与解释,从而使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只流于表面,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办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规律的教学目的。正因为教学内容的滞后,使财政学的教学桎梏在一个“高大上”的层面,没有用开放性的观念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最终使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都达不到最佳状态。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需要学习的财政学知识,对政府收入支出活动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主要是通过被动或被迫地的方式去获得这些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教学的单向性,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动态性,教师没有办法在授课时及时知晓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与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与梳。比如讲授政府的转移支付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转移支付的概念及其形式等内容,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感觉非常抽象,因为没有情境,没有案例,没有讨论,学生只是在单向地被动地接受着知识的灌入,没有办法从感性的角度去主动地分析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抽象意义上转移支付的行为。

3、教学目标狭窄

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是与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和一致的。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人才的规格为复合型、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为具备财政、税务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人才就业方向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达,即从事财政、税务、财务、税务筹划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到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财政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得教师的教学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这种狭窄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不具有从事财政,包括税收、监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不具备复合型与应用性的特征,达不到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财政学教学中的生态性特征

1、开放性

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系统,任何一种生物不可避免的与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完全孤立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样教学系统也是不可能将教学活动完全与外界相隔绝,财政学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传递过程,是教学主体对内部的各种教学因子和外部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使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各生态要素与系统内部、外部通过不断地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才能使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正常而良好地开展。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它的发展始终处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开放系统中。

2、动态平衡性

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保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为生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因而形成有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并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系统是一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完善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影响教学系统的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师的水平、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内部系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教学系统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结构和规模、财政政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财政学的教学中各个生态因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财政学教学生态系统应处在推动这两方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3、可持续发展性

在生态系统中,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求要着眼于当前的利益,也放眼于未来,不仅局限于系统本身,还要强调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同、持续发展。在财政学的教学生态系统中,系统的发展不能只强调学生每堂课的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而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些才是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将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与外部的经济、社会等政策环境相结合,以支撑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各阶段都是相互依存的,目前的发展是将来的基础;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在财政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是将来发展的基础,将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他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提升至更高的教学目标层面上。

三、财政学生态化教学的改革途径

1、注重开放性,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受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与外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增强内在生命力。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使教学内容、手段得到不断的丰富充实,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财政知识与财政现象的深入理解。在财政学的教学系统中,进行生态化教学要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不能是封闭的。第一是生态要素与外部系统的开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社会性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财政学的生态化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有专业而敏锐的眼光去寻找身边、生活或学习中与财政相关的现象和政策,有了这种认识与意识,师生所关注的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不仅让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还使师生成为了教学资源的收集者和创造者,这样就更易于教学,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第二是教学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财政学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还包括文化、制度等,教学活动需要外部生态环境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财政学的生态化教学应强调教学内容来源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学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或改变,尤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极大地丰富了财政学的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将财政专业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并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开放性也是注重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过程。以往课堂教学内容许多都是只重视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学习,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之外,是与社会经济相分离的。比如“土地财政”是多年前不曾出现的概念,但这一财政现象与我们当前的经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这要求我们将开放眼光投向这个开放的财政学教学系统中,用财政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来寻找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存在问题及未来的解决办法。因此,财政学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打通课堂通向社会的通道,使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到现实生活中去找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沟通课堂所呈现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使“两个世界”相融合,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基于动态平衡性,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是在人为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财政学的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教学方法为手段联系起了与学生的桥梁,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进行动态调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基于动态平衡原理,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语言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取舍做出灵活的调整、选择与组合,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也影响着教师情绪的变化和教学能力的发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使教学呈现出由矛盾到平衡到新的矛盾再到新的平衡过程,教学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进,最终完成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也是一种教学的动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财政学的教学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习能力、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教学系统的发展和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通过将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将低水平的教学平衡发展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平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呈现出来的不是一种的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内容是丰富生动的具体现象。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递的关系转变为教生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畅通的输入与输出,动态地进行调节,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活动系统的高级平衡状态。

3、坚持可持续发展,设置教学目标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4篇

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在总结了山东财经大学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财税教材建设的措施:重点建设适用于财政学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学生要求的、明晰阐述财税理论的教材;教材建设中处理好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的衔接;匹配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教材中滞后的案例。河北经贸大学的刘德成教授在系统学习其他兄弟院校和结合财税学院本身经验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财政学课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学习南方院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差异化;合理界定公共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培养有健全人格和体魄的学生;加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推进。如加大统计、数学、会计等相关学科的辅助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山东财经大学的赵宇教授在对比山东财经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培养方案基础上,对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三点看法:在学科基础课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完全“打通”,但是自己本专业的财政学要单列出来,深入学习;专业必修课方面,要加强有针对实验课的设置,加强师资的强化和应用软件的更新;财政学专业选修课中的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要各具特色,尽量实现对不同方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首都经贸大学的杨树相教授对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政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市场化,不要向会计、金融趋同。同时杨教授还强调财政学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应当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考核标准的改革。天津财经大学的黄凤羽教授也同意这一观点并再次强调应改革目前教材评价机制,为优秀教材的编写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关于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进的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在回顾老一辈教师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基础上,提到大学教师应该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全身心地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先布置题目让学生课下查阅文献研究,课上讨论,最后教师指点迷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目的。天津财经大学武彦民教授通过“反木桶定理”作为切入点,引出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质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一切建立在前提假设基础上的理论,须知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具备质疑精神,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提升,将特定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引导学生的质疑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山西财经大学谭建立教授针对各省级财经类院校与985、211财经类高校实力差距现状,主张不能盲目模仿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务实型的路。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方式,知识的传输并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内蒙古财经大学徐博教授谈到高校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更重要。她引用韩愈古文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传道”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递知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困惑。学生要有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广东财经大学姚凤民教授结合当前最新出现的“慕课”这一网络教学方式提出以下想法:借鉴慕课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流程设计,通过课程的在线交流模式使学生和老师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推荐自主学习清单、阅读资料和案例清单,讲解知识点,现场测验,视学生考核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学习。首都经贸大学李红霞教授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主题错位和缺位现象;课堂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她提出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诸如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间的相互促进。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认为目前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协调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的关系,授课方法过于单一,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同时,也提出推进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课堂讲解,也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探索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配合。她提到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减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增加平时成绩比重,采用综合讨论发言、写论文、分析案例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山东财经大学孟庆平教授探讨了经济类课程扩大双语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注重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教学积极性,加强成员间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国际交流。

三、关于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5篇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授课对象不仅有财政专业学生,同时也包括非财政专业学生,但是对于不同授课对象,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财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非专业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相对而言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需要掌握最为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财政制度,了解相关的财政业务操作方法及流程。为此,财政学教材章节结构应区分一般知识介绍以及具体实践介绍、理论介绍以及制度介绍,在教学体系上不仅要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就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合理调和专业教学需求以及非专业教学需求。其次,应克服财政宏观理论以及微观理论“两张皮”的弊端,将财政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有机结合。尤其是理论探讨需求突出财政学实践课程方面的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通过分析一些现实的经济典型案例使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己学习的财政理论知识解释这种经济现象。而且应该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一些现实存在的财政发展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探讨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及政策、大体的财政运行状况,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实际财政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案例,可以通过搜集网络、图书以及报刊中的相关信息资料,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指导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

2.2有机结合课堂讨论以及学术论文撰写课堂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学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抽出2-3个课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其次,教师应定期让学生们撰写小论文,让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研究及理论分析能力。通常情况下,财政学专业学生要求应写2-3篇2000-3000字左右篇幅的小论文,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应及时评阅,并且给出客观的评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财政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申报本校的科研项目,并且组织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调查类科研项目,当然教师也需要全程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可以是小组辅导方式,也可以是讲座方式。如果发现学生在科研调查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多提供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平时多阅读、多学习,还可以利用周末、长假、暑假等比较空闲的时间进行专题调研,如果有比较好的文章可以发表。

3.优化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验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财政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财政综合信息系统、财税综合模拟实验室、税收实验室、税控防伪信息系统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仿真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入不同公共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政府会计、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税务稽查模拟实验等仿真模拟操作。其中,关于政府预算模拟的相关流程实验还可以具体划分为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财政收入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等三个部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生动性以及具体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财政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建立知识拓展平台。因为财政学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容量较大,课堂上的授课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将课堂学习向课堂外延伸。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建立一个专门的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也即是财政学课程网络,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观看关于财政学的授课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充电”,针对性的补充自己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彻底弄懂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相互讨论,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们随时交流,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老师。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比如,针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回报率”、“农民负担”、“农村费税改革”、“我国政府用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利益归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公交线路调价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城市公园资金筹措机制证”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社会调查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财政改革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将财政知识和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6篇

事实上,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2005年政府对环境污染就进行过调研,提出过解决方案。2010年10月,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然而从之后的报道中,可以发现这座污水处理厂始终没有投入使用过。原因是什么?在2011年,原因是整个园区的污水收集率太低,还不到5%,在2012年,原因是“污水厂当初的设计量过大,而现在需要处理的污水量达不到污水厂的启动标准,一旦启动,厂子就要赔钱”。代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是污水处理池。这些所谓的污水处理池,实际上就是通过自然晾晒和自然风干蒸发、固体物人工收集等措施,达到污水无害化处理。而且污水处理池底部的水泥存在许多裂缝,化工废水就是通过这些大裂缝渗透到沙漠中。污水处理池中的水,生化需氧量超标229倍;化学需氧量超标138.3倍;氨氮超标35.96倍;磷酸盐超标22倍;色度超标11.5倍;PH值达到1.24,属于强酸水。仅仅是通过蒸发处理,让人很难想象如何消除污染。除去渗透到沙漠中的污水,蒸发后人工收集的固体物又如何处理?也没有任何说明。

二、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为了发展经济,腾格里镇引入了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企业,甚至还有外资的企业。然而对于牧民反映的企业废水污染问题,镇领导却表示,这些污染企业对当地有好处,牧民的补偿,禁牧款都是这些企业出的。这是一个悖论。补偿和禁牧款,是为了生态保护而出,结果这些钱却来自于对生态的破坏。看似混乱的逻辑,底下却暗含了一个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钱。地方政府想要发展经济,想要搞工程,或者最实在的,想要养活当地公务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就是税收。为了扩大税收,促进就业等等,招商引资这招屡试不爽。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外资流入。而现在,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吸引着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发展。对这些企业来说,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劳动力是廉价的,地租是廉价的,政府还求着你去,暗地里还有各种优惠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对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来说,招商引资,招来的是税收、就业岗位,还有当地官员的政绩等等。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留在了相对发达地区,而这些内迁的企业,许多都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便会面对财政与环境的矛盾。在多个地方政府的相互竞争中,最常见的牺牲不是暗中的财政补贴或者低税率,最常见的应该是对环境的牺牲。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慢性而长期的,不会对财政收入有当期的、明显的影响。而相应地,污水净化、废气净化等配套措施,运营成本巨大,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某些地方官员,只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没有出现大的环境问题,那么这个烂摊子就可以随手抛给下一任。这是一种代际不公平。这些特点,使得环境保护往往成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最容易放弃的阵地。如果某个地方政府不愿意就环境保护作出让步,那企业完全可以找另一个地方政府,因为愿意放弃环境保护的大有人在。腾格里镇正是如此。当政府下定决心要管住环境污染时,它斥资造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但是要投入使用时,却面临着极大的阻力。一旦投入使用,企业就将增加一大笔成本,这不仅使得一些企业无法维持运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还使政府面对税收大幅减少的困境。财政收入锐减的结果,可能是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更不用说那些需要维护的基础设施,和正在建设的工程了。所以,在最后一刻,腾格里政府突然发现,如果使用这个污水处理厂,就好比是自杀。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污染继续,而治理却仅仅只是口号而已。

三、结论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现代财政学的发展现状

尽管财政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有的财政学理论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进程中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没有相对应的理论解决,这将使得财政学在一些方面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面临的挑战也将越来越严峻。首先对财政学的发展成就进行分析,纵观财政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财政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内容的丰富,另一个是研究方法的改进。传统财政学向现代财政学的转变意味着研究内容、研究侧重点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财政学研究的重点由侧重于政府收入转向政府支出。这一重心的转变标志着财政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丰富。现代财政学的名称日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称有公共经济学、民主财政学以及民生财政学等等,从这些名称中,我们能够看到现代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极具丰富性与多样性。现代财政学的发展成就还表现财政学研究方法的改进,传统财政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归纳法,而现代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多样化,在使用理论归纳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演绎法,即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根基,通过改变基础理论中所涉及的假设条件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现代财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新问题。

首先面对的是税收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变化,税收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必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一致。当前,我国在税收政策上存在有一些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应该开展减税,对于减税这一问题当前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此种观点认为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货币太少的问题,因此主张减主税。第二种观点主张减税应采取适度的原则,或进行结构性减税,这种观点是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也是普遍采用的观点。第三种观点是反对减税的观点。而第四种观点是税收不增不减或者是有增无减的观点。这四种不同观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税收政策的有效开展受到限制。

现代财政学在发展的进程中还面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的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而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确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以及范围已显得至关重要,需要广大的经济学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二、现代财政学的发展趋势

财政学从传统财政学向现代化财政学的演变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发展的历程来讲,财政学的研究框架已日趋完善,无论是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都趋于完善,财政学实现了从集中于政府收支行为本身到集中于政府收支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财政学体系的完善还体现在财政学工具的使用,由简单的使用文字性描述到图表与数学工具的大量使用。由此可见,财政学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完善,也正是如此使得财政学向前进一步都显得比较艰难,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符合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未来财政学的发展趋势更多的集中于财政学的过去且在边际上进行提升。未来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会从研究宏观主体政府逐步转向研究微观主体的个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普遍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企业与个人,以致于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实践工作者与理财工作者将财政定义为简单意义上的政府行为。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财政学的服务对象还应包括微观经济的主体个人,因此未来财政学的研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要研究群体中人的公共需要,还应研究个体自身的需要。未来财政学的发展还会实现财政学不同研究方法的协调。传统的财政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而现代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是演绎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财政学上数理计量的方法也在广泛应用。归纳法,演绎法以及数理计量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在未来的财政学上,需要将三种方法协调起来,以发挥这些方法的最大功效。

三、结语

财政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远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经济状况,现代财政学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也将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应该认清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在总结财政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财政学各方面的内容,以使财政学的发展更上一层台阶。

作者:王胜男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第二篇

一、财政学本质研究

财政学从来都是同治理国家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从宏观层面上说,财政学是与政府主管下的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科技进步、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税收、公债、国家预算、宏观调控等联系在一起的。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财政收支与个人、企业的活动规模、活动方式紧密相联,以种种形式影响着个人和企业的决策。按照帕累托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一些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没有可能会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政府的目标是以各种手段重新配置资源,使资源效率增大。从这样的角度考察财政学,主要在于发现财政活动的规律性;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政府应向私人学习”的解释,政府部门也是一个产业部门,只不过其具有特殊性。

二、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面对新的财政学科,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不断被创造出来。一般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课程出现过三次改革浪潮,上个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后为第三次改革。总体来说改革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次改革称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设置的导向是为新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结构化。

第二次改革称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理论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改革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际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其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

古希腊文献记载:有人问斯巴达国王男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时,国王说:“他们应当学习他们成丁之后所要做的事情!”说明西方国家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渊远流长。日本京都大学校长KazuoOIKE在谈及课程建设目标时表示希望“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卡内基梅隆大学也认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让优质的资源拥有者采取措施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卡内基梅隆自2002年就启动了“开放学习项目”(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过建设一个共享的平台改造传统的课程。

三、总结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需要站在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工作。由于财政学科经历的这种漫长的演变,使财政学科研究工作进入了一全新的时期。按传统经济理论,财政学产生原因的是政府为筹集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收入。财政学是研究政府(公共)如何取和如何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关注资源的配置、充分就业、保护环境和稳定发展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财政学论文范文第8篇

微课的发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创新要素,负责完成知识的高效传输,节约课堂时间,并配合课堂从容应对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财政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如何在新一轮的教法改革中焕发活力,需要专业教师勇于接受新观念。在黎加厚、焦建利、胡铁生、李玉平等微课先行者的推动下,国内涌现出许多使用微课的成功案例。微课先行者胡铁生曾撰文指出,微课将成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3]。目前,国内学者对财政学微课设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太多成果,但观念的深入是第一步,思想指导实践,并且部分采用财政学微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改革的老师,已经感受到新的教法对教学的促进。

(二)团队合力,勤于打造好微课

在微课实施的硬件准备方面,大部分高校财政学的微课使用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基本全覆盖;但翻转课堂的核心软件“微课”还很欠缺。这就需要专业负责人引领团队,合力发掘并整合资源,打造好的微课。这里的团队可以以整个财政学专业为单位,但联合公关的难度较大,可行性较差;也可以以各自学校的财政学教学单位为团队,实施难度较小,责权利相统一,可行性较强。财政学教学中有固有的重难点,学生的疑难问题大多也比较统一,假若能将此问题制作成视频,那么教师只需要讲一次,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种重复性的劳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在此重难点上找专业当中最擅长讲解此问题的老师来完成,让教师的精力更集中于与时俱进的材料收集、备课和专研教法上,整合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税收原理税率分类中: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等概念的区分可以通过微课的制作简化概念性授课的工作量;在财政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章节中,可以通过制作教师在实验室的流程操作微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亲自参与”财政预算和决算编制过程,轻松地掌握预算和决算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意义。财政学的教学特性使得微课也要常换常新,特别是一些专题类的章节,为了更好地把握实事脉搏,需要经常制作新的微课视频,使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相结合。财政学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有很多挑战:一是微课设计板块的选择。选题板块应优先选择难点或整门课程的核心关键问题,此类选题通过微课的形式,解决问题更快速,讲解问题更清晰,选题的价值更高。但现阶段选题往往是授课教师的单向选择,是每个教师个性化讲授的艺术再现,较少从学生需求层面考虑,容易造成实际应用与学习需求脱节的情况。选题板块的共享性、融合性以及更新循环性等问题还亟待团队合力解决。二是相关资源准备要充分。微课的前期设计工作很多,课程材料的充足与否间接反映该门微课的教学质量。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是驱动微课良性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选题板块确定后的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后期微课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效果评价资源,包括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环节也需要广泛收集资料。三是专业教师讲授活动的电子化过程存在技术壁垒。虽然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微课的一个瓶颈,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多媒体技术普及,自媒体运用广泛,财政学专业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智能手机来完成讲授活动的电子化。当然这样的方式简洁,仅供说明问题,共享性不高,可能会出现视频不清、画面拍摄不稳、后期制作粗糙、字幕编辑缺乏艺术性等缺陷,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若有高层次的要求,还需要多专业协同作业,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同感和操作性。

(三)网络发展,逐步实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这种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网络发展是加速其形成的机制。通过网络共享以及云服务等现代化工具分享财政学微课资源,迅速构建微课核心内容,促进翻转课堂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显著优势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能营造一个比较逼真的财政学环境:体会财政学的公共品理论,理解政府为什么介入资源分配,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类,掌握预算的编制以及政策的推进。当前,国内大学财政学课的班级学生容量动辄五六十人,单靠教师逐个指导学生可行性不高,如果教师集中精力,事前准备充足的微课资源,让学生选看,翻转课堂,对教学的促进显而易见,但这需要大量优质微课,需要网络共享和共同开发,不仅要靠外部“输血”,也要内部“造血”,双管齐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