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负影响范文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负影响范文

时间:2022-09-22 11:11:02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负影响

摘要:自主意识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志性因素,在信息时代却遭遇网络信息环境的严峻挑战:大学生与网络信息技术工具时刻保持着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诱使大学生把许多学习、生活、休闲等时间,甚至自己都交给了手机、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工具,并沉醉在网络信息技术所构筑的网络信息环境之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由自主”,以至于不得不面临“信息、网络与大学生谁是主人(主体)”的艰难抉择,此时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则陷入了迷失、缺失与异化等困境中。文章提出须通过优化网络信息环境、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与加强独立人格教育,消解网络信息环境的负效应。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自主意识;应对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些现象:一是手机、电脑与网络依赖现象。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专业知识困惑,还是生活问题,大学生都会第一反应拿出手机“问度娘”,把思考“外包”给网络、手机或电脑。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上,教师全身心地“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少学生却在聚精会神的低头滑屏看手机,即课堂上的“低头族”不断崛起。二是网络信息成瘾现象。部分大学生通宵打网游,吃饭叫外卖,甚至连续好几天都不出宿舍门,去换取游戏装备与升级。网聊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等“网瘾综合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加之新媒体的流行与广泛应用,大学生日益成为“微信控”、“手机控”等。而以上的种种现象,实质上折射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足与缺失,而且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严重障碍。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的负效应及应对策略,从而化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危机,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负向影响

自主意识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并努力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1]作为主体意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涵,自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使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具有自主性、支配性和独立性。基于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自主意识的核心,并对主体的思想与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二是主体认识能力与主体实践能力是自主意识生成的支撑性因素,毕竟自主意识的养成依赖于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时自主意识又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增强的;三是人格层面上,自主意识通常表现为独立的人格。如今,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遭遇着网络信息环境的挑战。网络信息环境即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毕竟“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2](25),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但它“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剧人的软弱性。现阶段,人也许比以前更无力支配他的设备。”[3](199)换言之,网络信息环境会消解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意识陷入养成困境。

2.1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化

诱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偏差与迷失,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根”生长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空间,遵循着信息共享原则,上网者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类网站、上传或者下载各种信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对上网者完全是开放的。网络空间的开放化也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理念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网络信息环境开放、多元的气质辐射下,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必定传递着多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宛如陷入了“三观丛”中,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并诱发他们“三观”偏差与迷失。例如,“郭美美事件”曾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她通过晒跑车与名牌包高调炫富,令不少大学生既羡慕其名牌满身、物质丰腴的奢靡生活,又不耻其高调炫富心态与拜金主义观念,于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何我不是‘白富美’”、“我何时能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等言论不绝于耳。当然,如今不少大学生把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追求,与同学聚会讲排场,认同“金钱万能”等,都确证着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三观”的冲击。而“三观”作为自主意识的核心,或称导向系统,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决定其行为的取舍。那么,大学生“三观”的偏差与迷失,意味着大学生失去人生目标与方向,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不知自己“是什么、要什么、信什么”。而失去“核心”的自主意识,只能是无“根”生长。

2.2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化

弱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力”生长网络信息环境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环境,它是人们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营造了一个看不见摸不到,却又确实客观存在的虚拟空间。对于“数字一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无疑是“虚拟化生存”的“粉丝”。若他们一味的沉溺于“虚拟化生存”,势必导致其与真实世界疏离,与现实实践活动无缘,实践能力的弱化。毕竟人是现实中的人,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还得通过现实生活得以满足,可以说,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指向的必定是现实生活,实践能力也如此。再加上“虚拟实践的非物质性特点,使得它必须通过物质性的转化,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和结果。”[4]由此推知,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若过多沉浸在虚拟实践中,其实践能力会被“搁置”。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例,时下不少大学生痴迷于微信、QQ等网络交际不能自拔,每隔几秒更新一次微博、刷朋友圈等。但个体的生活时间是有限的,在线时间越长,离线时间越短,就越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钝化。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支撑性因素,它的弱化直接钝化了大学生自主能力,最终使其自主意识遭遇无“力”生长的境遇。

2.3网络信息环境的技术化

消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主”生长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主力”。如今,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当下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催生了一种新的的生存方式,即“技术化生存”。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休闲等活动都散发着浓重的技术“气息”,这也带来了技术依赖问题。如大学生在百度上随意输入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相匹配信息便会自动跳出,他们只要从现成的信息中筛选即可,无需深思熟虑,无需独立思考。而这恰恰会导致大学生懒于思考,不去思考,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行为也会被逐渐消解。如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必须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展开,网络学习的空间也都是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技术,一切都无从谈起。”[5]这样一来,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独立行为的失落,意味着独立人格的式微,依附人格的形成。“网络人”、“手机人”无疑是对此种人格最为形象地描述。自主意识本应表征为独立人格,但大学生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过分依赖,却促成了依附人格生成,自主意识则异化为“它主”意识,“它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无主”意识,最终大学生自主意识只能无“主”生长。

3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之策略

面对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挑战,我们需通过优化网络信息环境、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与加强独立人格教育来化危机为转机,从而促进其自主意识的养成。

3.1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首要任务是不断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消解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与建设,如加强网络立法、建立“信息海关”制度等,从信息源头上入手,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社会各界包括媒体人、学者、普通大学生网民等需共同努力,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提炼并宣传网络道德规范,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电子空间秩序,营造出怡人的网络“气候”。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以信息网络化为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在自主空间中坚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核心”。一是是添内容、创方法,改革传统思政理论教育,为其信息网络化垫基础。即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搜集时政资料、政策文件与兴趣讨论题等教学资源,扩大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使课程更有趣,赋予其新活力。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如制播放纪录片、动画等电化教学片等,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以课堂主渠道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开设思政课虚拟课堂,以主流“三观”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三观”。高校可以通过整合高校新闻网、高校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资源,打造思政教育虚拟课堂,开发校园“三观”教育新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如开设校园“学生名人故事汇”、“学者故事坊、”等栏目,定期更新学生榜样人物事迹,推送教授学者的成长故事等,传播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浏览、转发与点赞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核心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

3.2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在虚拟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对其自主意识的养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毕竟大学校园是他们活动的主场,若要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需“用各种方法让人们感受和意识到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时时处处感受和意识到人的真实存在。”[6]。鉴于此,一是着力建设“魅力”课堂,让大学生更多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思想对话、心贴心的情感互动。高校教师需勤修“内功”,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使课堂内外都散发出“魅力”的气息。而且只有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二是组织丰富多样的宿舍活动,让大学生更多体验室友之间学习、生活上的关爱与互助,在其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大学生在校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因而,学生会与宿舍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寝室文化PK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宿舍集体活动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与共同成长。宿舍的舍长有意识地组织登山、球类运动,时常开“卧谈会”等,这些都能促进室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宿舍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提升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实践能力。

3.3加强独立人格教育,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信息网络技术直接促使大学生养成了依附性人格,导致其自主意识无主生长,但实质上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发育不良”才是症结所在。也即,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独立人格始终处于“欠发达”阶段,它的羸弱使大学生无法抵御信息网络技术的诱惑,在实然生活中表现出依赖甚至依附于网络信息技术就不足为奇了。鉴于以上分析,一是要树立主体性育人观念,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与校园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通过树立主体性的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等理念,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高校思政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应开展对话式、研讨式教学,当好课堂“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角”,使他们独立地开展知识学习、问题研讨。团委工作者、辅导员等应更多把活动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策划、宣传与管理活动,使校园活动成为他们的“自主舞台”,成为他们独立自主的乐园;二是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克服对信息与网络依赖心理。高校可以增设网络与信息心理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信息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增开信息与网络心理教育课程,或者在原有心理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章节,填补网络信息心理教育的课程空白。同时,建立网络与信息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与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信息焦虑症等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化解方法,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商树松.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主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3-125.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

[3]赫尔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99.

[4]丁严.信息网络视野下人的主体意识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1-32.

[5]刘学兰,刘鸣.网络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28-134.

[6]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14-22.

作者:籍洪亮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负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lxxlw/70724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