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媒体传播中的被现象研讨范文

媒体传播中的被现象研讨范文

时间:2022-08-22 04:26:33

媒体传播中的被现象研讨

一、影视传媒的“被”崇高

传统的新闻作品很大程度上没有美学思想,只有政治挂帅和绝对服从。中国传统的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新闻如出一辙,比如说样本戏的存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那些经典的国产战争片中,我们会再次看到人物“被崇高”的情况,他们只有政治信仰、缺少人性的温情,只有首长对话语的服从、没有人伦情怀的安慰,影视作品对这些英雄式的人物生吞活剥,显得虚假造作,角色塑造缺乏水到渠成的信服力。

建国初期的电影制作,从人物造型到人物性格,英雄都是一个模式,他们对信仰坚定,而且这种坚定是绝对平面化的,是开场就具备的,没有线性发展和历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更接近于京剧的脸谱化,没有变化的形态。

网络传媒的“被”真实。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学校毕业典礼上讲话使用了“被”字句格式,从而使讲话在亲近程度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被”字句的语言格式是2010年的流行句式,正是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臆造,一些本是为炒作而爆料的网络事件迅速蹿升为网络的头条新闻,如2010年12月份的金庸先生再度“被”去世这条网络新闻。除此之外,娱乐追踪与报道的过程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放大,甚至捕风捉影的过程中一些事情“被”真实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像一些狗仔队对娱乐明星进行追踪报道,明星的一些“有的生活”和“无的生活”都被当做真事大肆渲染,在“被”真实的过程里报道主体和报道对象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从“被”现象看媒体传播

1.政治话语的文字表现。时代的特征必然在一个时代的群体打下心灵的烙印,而这种烙印的书写是从文字这样的传媒方式开始的,当文字承载、连接权力话语的时候,传媒的对象也打上了“被”的痕迹。从我们所读到的到我们所看到的,有些传媒方式在政治话语的高压之下刻意拔高“被”传媒的对象,把人性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让传媒对象本身失去了灵魂,虽然那些传媒对象本身不具备这样或那样的特质,但是由于政治和时代的需要,都被冠以这样或那样的性格,于是被随意拔高、刻意神化。不可否认,一些新闻在呼应时代背景的过程中其社会价值和意义非常之大,至少在成为一代记忆的过程中瓦解了一部分人无政府性、自我化的思潮。

2.报道主题的主观臆断。除受政治话语的冲击,这种“被”的现象还反映出作为媒体报道者的主观臆断,这种主观臆断是报道者的不负责任,是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工作者必须忠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报道失真,甚至是假新闻。报道失真主要是新闻工作者没有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草草采访之后,对新闻事件仅凭新闻嗅觉主观地想象,一生二,然后二生三,殊不知其在报道过程中不会一成不变的一二三四这样排列下去,有时甚至出现一生五,甚至一就是一,没有二三的问题,于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移花接木反倒弄巧成拙,产生了新闻失真的现象,而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很显然就被“被”了一次,更有甚者有的新闻工作者根本就不去实地采访,而是通过道听途说对新闻进行臆造,那么就被报道对象而言,一定会又“被”了一次,而报道的事件与真实的事件风马牛不相及,纯粹的子虚乌有、胡诌八扯。

3.报道主体的道德缺失。传媒的终极目的是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无论是纸质传媒还是影视传媒,都通过媒介本身对受众群体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然而在功利面前,媒体的报道主体为了声名雀起而无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忽视受众的感受,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报道主体本身的职业道德缺失和人性观念沦丧。

4.媒体传播的商业走向。受众群体的最大心理感观就是好奇和猎奇,从好奇到猎奇,决定了各类传媒的“媒眼”。所谓“媒眼”,就相当于白纸上的一个黑点,受众群体能第一眼看到这里,进而带来对传媒的再阅读、再观看、再浏览、再冲浪,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就利用受众群体的这一心理爱好,将各类广告或商业性元素全部移植到“媒眼”附近,让眼球的扩散效应生发开来,从而带动商业元素的运转,媒体在与其他商业元素的事先约定中获取一定的利润。虽然受众群体有意识地避开这样或那样的商业元素,但无可避免的眼睛余光一扫而过,会把这些元素或多或少地移植到自己的思维里,从这个角度来讲,受众群体也被“被”了一回。

作者:徐敬伊单位:伊春日报社

被举报文档标题:媒体传播中的被现象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mtcblw/6254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