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范文

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1-14 09:33:03

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网络信息的丰富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系统,极易导致其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使其丧失部分思考能力,致其理性思维功能逐渐退化。网络不良信息和恶性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去中心化”特征,导致现实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力降低,以及道德观念弱化、道德理性丧失和道德行为异化。张元博士的专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运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能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越来越凸显。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网络自它产生之日起,在展现其巨大技术功能优势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随之出现了,而大学生就是受其影响的最大人群。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以其前期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对既往的研究进一步聚焦,既有厚重的学理,又切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选题域关注现实重大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道德在当下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并且在今后这一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发现了问题,就必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而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进行的研究,其意义即在于此。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时刻。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研究人员收到了一封用德英两国语言写成的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在这之后的短短20多年,互联网在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正在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蜕变,中国已经有多达近7亿网民。而万维网出场的1991年,接入互联网的全球计算机只有20万台,可今天,全球70亿人口中有近30亿成为网络人口。伴随着海量信息低成本的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囊括一切的连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以一种亘古未有的方式彻底改变着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联系。正如张元博士所说:“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倒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没有互联网,人类几乎不能存在,互联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是全球化的加速器。如果说全球化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地球村)”“一叶小舟(诺亚方舟)”,那么,互联网则将地球上的一切“一(e)网笼络”,“地球人”不分人种、肤色、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远比工业化的出现大得多、深刻得多。“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2]255-256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曾经让当时的世界颇感震惊的“现代性”社会图景,而互联网则使当年的那种“统一”变成了“一体”,其所带来的震惊已非当年所能相比的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请别忘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性”恶果。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受害国,最近一项权威调查发现,全世界网络攻击2015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而中国遭受的网络攻击增长了571%。有教育部官员说过: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风景这边独好的正效应与树大招风的负效应同时显现,点赞中国声音与抹黑中国论调同时存在。前加拿大外长、全球互联网治理委员会副主席戈登•史密斯说:没有网络治理,互联网就像开车看手机一样危险。正因为如此,网络治理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网络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上宏观规划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信息化建设。2014年11月,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主张”“中国行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各国政要、科学家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小小乌镇。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也面临着网络治理的重任,只不过是“教而治之”“育而理之”。从高等教育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和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多元思想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激荡、碰撞、交流和融合,也给大学生这一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难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故而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感性的追求,导致现实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大为降低,使其道德观念弱化、道德理性丧失和道德行为异化。网络世界的数字化、多媒体和虚拟性特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超现实信息、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丰富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感官系统,极易导致其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而大学生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有可能使其丧失部分思考能力,致其大脑沦为各种纷繁复杂的图片和声像的信息接收器,容易导致其理性思维功能逐渐退化。但是,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在舆情研判、网络宣传、抵御渗透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研究的针对性不够、队伍培训的有效性不强;缺乏有效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鲜明激励导向和政策机制;学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支队伍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高校在严格落实人员配备有关规定中还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等情况。”[3]要求高校“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要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训练主动设置议题、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熟练掌握网上信息、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不断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着力提高网络评论能力,以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为载体,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积极参与网络评论,着力培育一大批网络宣传骨干人才。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学习掌握抵御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规范和技巧”[3]。因此,网络时代高校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承载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4]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给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品德、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如何破解网络道德教育之困境,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主动性和针对性,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市场经济、网络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支撑体系,在促进人们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以及形成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这种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无序、矛盾和冲突,已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易致其价值取向紊乱和失衡,诱发其在现实社会中对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丧失信心,使其学习、生活及工作质量低效化,这是一种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危机。

为此,张元博士认为,根据大学生接受国家倡导性价值规范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使其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与选择,使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张元博士对“网络道德异化”的定义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网络道德规范在实现他律和自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无中心化”模式的干扰妨害,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全球化等各种因素消解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力和调控力,致使网络道德评价机制多重失准,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观念弱化和道德良知异化,加剧其道德理性丧失,使主体的网络实践活动及其网络行为丧失原有内涵,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这个定义尽管冗长、繁琐,但也不失深刻。在网络媒介行为中作为网络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于自身的网络道德异化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网络德性异化的形式多样,既有整体性变化,也有局部性的变异,德性异化的产生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因此,探索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运用现代性理论进行思辨性研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

现代性理论尽管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应用领域很广。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难以精确表达的概念,很多学者对现代性的运用只是概念上的简单套用。笔者对现代性理论关注较早,2000年笔者出版了《现代性与近代中国》一书,但直至今日,笔者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用现代性理论研究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皮相之说。张元博士运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应该说其理论探索的勇气可嘉。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面展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这在中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性向度,更是一种交织着内在紧张、矛盾、冲突和悖论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与存在形态。由于前现代因素的纠缠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加上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当前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加剧。张元博士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出的文化危机或信仰危机,以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论争、文化冲突和实践价值取向偏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密切相关。用现代性理论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张元博士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正向功能,具体表现在: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拓宽了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现实性的超越和自我超越。因此,从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生成向度,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内核,即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生成。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又存在着现代性困境,这些现代性困境表现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则是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异化现象。

从现代性角度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异化现象表现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同质化”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存在物化之困,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导致大学生存在自我中心主义之困,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导致大学生存在网络工具理性之困,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张元博士认为,从哲学上来说,网络道德异化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道德自身的否定,是提升到新道德的中间环节,即道德发展处于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否定”阶段,在从异化到扬弃异化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发展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应该说,张元博士的这一观点是具有思辨性的。此外,张元博士还从治理、教育、自律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具体分析:网络生活场域建设滞后导致大学生网络生活根基游离,网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完善,以及信息监管疏漏导致网络媒介权力错位等原因,使得网络信息监管失效。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存在教育目标虚幻,理论抽象化,方式悬空化,过程工具化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伦理道德素质不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单一,主体网络认知能力弱化,网络文化教化缺失,网络慎独自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得大学生这一网络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层次较低。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与治理路径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问题意识极为重要,学理分析也极为重要。但对于研究与现实密切关联的话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和进行学理分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设计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而言,张元博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场域建设———法律规制———文化教化———道德自律———社会保障”五位一体的倡导与禁止并用、内引与外压结合的战略性立体疏管和教育机制。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能够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其中不乏富有新意的观点与措施。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场域建设———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通过厘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主要特征、素质要求与职业能力,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培养网络生活场域建设的骨干力量。创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载体、特色网站,以及博客、微博、BBS等社会化网络辐射载体。

第二,法律规制———健全与完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和制度法规。一是政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推广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制定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辐射载体的自律公约;三是要加强网络媒体行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加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网络传播内容、网络传播行为的立法。

第三,文化教化———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高校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网络生活体验,注重从性质上彰显生活性特质,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共鸣与移情;在目标上,重视他塑向自塑的转化;在场域上,使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网络生活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环境上,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理念上,强调灌输教育与辨识教育相结合;在体系上,坚持文本与超文本相结合;在课堂上,坚持日常生活教育与网络课程教育相结合。二是改变规训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构建网络文明礼仪,加强网络传媒的宣传教化,发挥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与引导网络社会自治组织。

第四,道德自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自律”思想。慎欲明辨,增强主体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强化其网络认知能力;慎思谨言,强化网络言论文明;慎隐笃行,规范和形成网络行为自律;慎始善终,促使主体形成理性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第五,社会保障———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机制。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德行的补偿激励功能,使约束与惩罚、补偿与激励成为承载网络社会道德之车的两只直径等距之轮毂。通读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笔者认为尽管该书的研究还有不尽完满的地方,但围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国教育新闻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4]人民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作者:丁三青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jytjlw/7090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