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统计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统计范文

时间:2022-08-20 08:35:38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统计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52篇文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篇。2010年共设栏目10个,比2009年少了3个。其中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和“比较与借鉴”;新增栏目3个,分别为“综述”、“教学研究”和“史海钩沉”,其中“综述”和“教学研究”仅在第四期中出现过;“本期关注”和“比较与借鉴”则为每期必设栏目(如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52篇论文来源于43种学术期刊,与2009年相比多出1种(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共82篇,占到论文总数的54%。比较近5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江苏高教》、《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和《世界教育信息》五种杂志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0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六名。

(三)源杂志所在地

如图1所示,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58篇)、南昌(28篇)、长春(12篇)、上海(10篇)、南京(9篇),分别占总数的38%、18%、8%、7%和6%。其他转载量较高的源杂志所在地还有石家庄(5篇)、武汉(4篇)、沈阳(4篇)和天津(4篇)。(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所转载的152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6%(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除了有5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外,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1篇,占论文总数的14%,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17篇,占论文总数的77%,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29%(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有18篇,占论文总数的12%);来自普通高校的有40篇,占论文总数的26%;来自高职院校的有33篇,占论文总数的22%,其他单位的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6%。见表3。(五)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和“比较与借鉴”六个栏目。总体来看,这五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41篇,占论文总数的93%。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有34篇,占总数的22%。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0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看,有91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0%;采用比较法的有26篇,占总数的17%;采用文献法的有15篇,占总数10%;采用调查法的有8篇,占总数5%;采用统计法和个案法的分别6篇,各占论文总数的4%。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建国60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从对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研究,到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建议等诸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职业教育学科论是对职业教育学科的视阈、发展、事实与走向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随着学科意识的增强而不断走向深入。但觉醒的职业教育学科在历史研究、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仍充满迷惘。有学者在对理论研究的“历史之脉”、“现实之困”和“未来之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应该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三大原则(唐林伟,第3期)。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学科要素以及学科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回答“职业教育学是什么”、“职业教育学从哪里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如何划定”、“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有哪些”、“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等职业教育学科基本问题,明确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周明星等,第1期)。职业教育价值论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有学者分析了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价值观以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三个职业教育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提出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相互性和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二元性的观点,并对职业教育价值进行分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价值及价值取向的演进可以发现,伴随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工具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创造,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合(宫雪,第7期)。职业教育制度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的学说。有学者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主要线索,分析了决定和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七种因素: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学习借鉴、普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民主、文化传统,并阐述了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制度设计的过程和本身的结构,以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借鉴和思考(翟海魂等,第3期)。还有学者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陈洁等,第9期)。

2.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也有所差异。但差异的背后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恰恰反映出了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李富,第8期)。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杨黎明认为,要想使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研究和设计,并论证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三个重要条件:实现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给学生一个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的舞台;重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杨黎明,第2期)。查吉德论证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需要。当前职业教育与城市化要求并不适应———“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掩盖了质量问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包括突破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克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片面观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标准。另外,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是确保职业教育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查吉德,第7期)。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学者在剖析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建议: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完美的就业”为载体诠释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倡导有效教学,帮助每个人学有所获(李兴洲,第1期)。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政府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方面:制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政策;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配套改革;加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行政问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董仁忠,第4期)。在高职教育发展策略上,杜祥培认为,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高职院校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标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完善的教学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水平(杜祥培,第6期)。在中职教育发展策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有学者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引入中职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尝试开创中职教育由竞争走向竞合的新战略(刘淑芳,周明星,第11期)。庄西真提出,应该在增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加强教育分流的公正性、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努力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早期化、社会化、终身化、非正规化(庄西真,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并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孙琳,第5期)。

3.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办学,更影响着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接受。缺乏一定经济土壤的培植,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办学还是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是提供初次进入岗位的一般就业人员,更在于提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技术和具有技术含量技能的新增就业人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看其规模的大小,更需要观察其有效供给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申家龙,第1期)。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有学者从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从政策研究、农村职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王凤慧,周志刚,第4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而职业教育发展效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经济学需要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职业学校布局与效能、职业教育财政与学校投入产出以及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李晓,第5期)。从基本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涉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近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先后经历了恢复、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如何构建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如何开拓研究领域、如何探寻更具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如何扩大到职业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马俊,第7期)。教育产品的属性是学费定价的基础,由于教育产品属性具有可变性,所以学费水平应随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而调整。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外部性有所强化,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其公共属性正在强化,因此,中职教育由收费走向免费是合理的。管理部门应树立学费动态定价的理念,关注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学费水平(季俊杰,第6期)。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接受高等教育者必须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一些原先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开始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收缴学费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一些实行职业教育收缴学费政策的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重点资助的特殊措施(张霞,黄日强,第4期)。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效益,个人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是能够给受教育个人带来收益的。在个人成本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当。在收益方面,与普通高中毕业就业者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特别是受教育者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的主体评价(吴志华,高颖,第7期)。

4.职业技术教育法制研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在经历了清末职业教育立法的初创阶段之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颁布的各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体、简明扼要的文本以及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后来新中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有重要启示(曲铁华,苏刚,第2期)。新中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立法本身的缺陷,该法修订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该法进行进一步完善(陈美龄,第2期)。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管理脱节、财权与事权分离等诸多问题。唯有切实建立起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新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盛燕萍,第5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共赢。为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贾建国,第1期)。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亟待建立权威、科学的校企合作组织协调制度,认可和规定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制度,制定或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独立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独立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提升制度、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学校规章层面,亦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创新(赵学昌,第7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且这一办学模式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有学者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跨界思维是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而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撑(姜大源,第2期)。美国也十分重视职业培训立法工作,职业培训立法有效地引导了美国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追溯,探讨了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特点,即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我国要结合实践,加强职业培训立法的理论研究;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体系;适时修法,健全培训执法与监督机制5.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与教学研究中职教师的素质可分为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九个维度。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整体良好,但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和偏差;不同特征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上存在差异。突出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规划的多样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等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和震,第7期)。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从来源、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照搬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模式。有学者从分析中职文化课的定位及其与普通高中文化科区别入手,论证了中职文化课不同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假设。这些区别对中职文化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构建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王欢,第8期)。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黄宏伟,第8期)。另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和边缘型。有学者还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现象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态度、学科知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何霞,袁祖望,第3期)。随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量的增长,如何实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职业特征,构建“以合作基地为平台,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文化融合为目标”的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框架,将有益于破解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王振洪,第8期)。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及教师“质量意识”不强,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的制约以及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改革其他教学要素(何文明,第4期)。方法改革,理念先行。有学者认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还需深入探讨。高等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内涵应体现整体能力观;技术学科建设是技术教学的基础(吕鑫祥,第6期)。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密切联系的特点,要求突出现场感、实践感。有学者探讨了慈溪市宁波知行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文化、专业思想及专业能力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陈建华,丁晓岚,第4期)。行为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两大法宝之一。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成为一种新范式。有学者剖析了行为导向法的内涵及优越性,论证了我国职校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的必要性,分析了该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有效实施的实现机制,并探讨了实施中对该法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胡重庆,第4期)。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野对行为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基础与目标、心理过程与角色、心理特征与原则等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汲取其理论精髓。提出建立适合中国职教改革需要的行为导向教学范式,需要树立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树立现代职教教学设计的新概念,树立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概念,树立开展校本行动的新思维(崔景贵,第1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1.走向学科与实践多维度的综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个人成长发展三个视角来看,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一种多维度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将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综合化。从2010年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此种态势。研究内容不仅呈现出不同学科间的综合化,而且还有实践样式的综合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两相融合中寻求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将会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明显走向。

2.关注改革与发展新战略的探索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模式,探索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战略,才能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文章中,关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有34篇。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到集团化办学模式;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升级,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态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多样化。

3.挖掘法制与政策新时期的内涵跨界思维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基本前提,科学研究是优化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理性支撑。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多维度、多视角地挖掘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内涵,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

4.推进比较与借鉴多视角的开展运用全球视野,立足学科多元、视角多元,比较与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范式、教育理念、制度环境、经费渠道、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2010年的研究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研究方法论,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独具特色的研究类别,多视角、全方位地开展比较研究仍将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被举报文档标题: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统计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jytjlw/6093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