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算化审计范文

电算化审计范文

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是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工作电算化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当今信息时代,电算化的应用与普及使用计算机管理已成为会计革命的标志与核心内容,同时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电算化审计也应该紧紧跟上电算化会计的步伐。然而目前我国的电算化审计状况不容乐观,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形势相比,不仅审计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审计软件在功能和性能上也满足不了审计工作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目前存在的有关电算化审计的问题,找出对策,促进电算化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开展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打破了手工记账的某些重要牵制制度。计算机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虽然减少了不同环节上的人工干预,一次输入可同时完成几个账户的记账,但却使手工记账中的某些重要的职岗分离等内部牵制制度失去了效力。而会计电算化又往往偏重于使用的方便,至于如何控制流程则不够严密。例如:手工记账对错误记录的更正有有效的控制方法,而在计算机中则可由操作人员毫不留迹的消除或修改。

2、会计工作电算化的资料大都存储在磁介质之中,使肉眼可见的线索减少。如果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即绕过计算机只审查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资料,不审查电算化系统本身,当审计人员抽查某项业务的资料,如果通知被审单位打印出该项业务的资料,就会使他们事先了解到审计抽查的领域,有机会掩盖问题。

3、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及时性、精确性和效率性,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使会计工作能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分析和预测上。而审计工作如果不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而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会计凭证,那只能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简单重复,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因此,审计工作也必须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快、容量大、条件查询快等特点,以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的辅助工具,从而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由于电算化系统的复杂性,在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当电算化工作流程的内控制度不完善、操作员超权限时,操作员有意或无意地舞弊或错误行为,会造成比手工系统更为不易发现的严重的损失。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1、电算化审计方法还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审计证据难以取得,审计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电算化审计,一般来说会经历三个阶段: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而目前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显然是具有片面性的。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审计人员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

2、我国会计软件设计与审计完全处于“脱节”状态,电算化审计软件不成熟、不完善。目前我国会计软件的设计未能考虑审计的需要,没有电算化审计窗口,从而影响到审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其主要表现是: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向用户提供的是一个“黑盒系统”,既不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电算化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尚处于开发阶段。各大软件公司只热衷于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会计软件,而专门从事于审计软件研制与开发的则非常少。客观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审计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会计电算化运行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愈透明愈好;另一方面,商品化会计软件供应商则希望保密程度愈高愈好,即愈不透明愈好。这就大大阻碍了我国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发展。再加上国外一些大型软件公司开发的现成的审计软件,由于兼容性问题以及应变能力等问题,也不能在我国实际电算化审计工作领域中很好的运用,所有这些都对电算化审计的实施发展造成了困难。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弱。即使有先进的电算化审计方法、功能完善的专业审计软件,仍需由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分析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然而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却相当缺乏甚至没有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特别是科班出身)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电算化审计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电算化审计事业的发展。

4、缺乏电算化审计准则。手工审计的审计标准与准则就目前而言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电算化审计而言,审计方法、对象、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手工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标准与准则的一些内容已不适用,对与计算机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相适应的审计标准与准则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利用计算机审计的立法也严重滞后。审计部门在被审计单位不愿提供电子数据或“访问接口”时束手无策,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条文约束被审计单位自觉提供电子数据,接受审计监督。目前虽然审计署方面制定了一些规定,但这相对于我国电算化审计立法的需要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对我国电算化审计的一些建议

1、会计软件的设计应考虑审计的要求,提供电算化审计接口。为了满足电算化审计需要,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和行业内推广的会计软件必须留有电算化审计窗口,便于审计人员用审计软件直接读取系统中的各种磁性会计信息。同时,会计软件应能在各数据库之间按审计人员的要求设定关联关系,保证审计人员在追踪审计线索时方便地对相应数据定位。

2、努力开发实用高效的审计软件,促进电算化审计软件的集成化、多元化和网络化。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现代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要根据不同信息化系统,研制适合不同计算机平台和运行环境的电算化审计软件,研制适合不同审计内容的电算化审计软件,以提高电算化审计软件的生命周期。电算化审计软件的设计要为审计实际服务,在开发和编制电算化审计软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软件开发除了要符合审计原理、规程外,也要考虑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习惯。比较好的办法是由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功能需求书。软件的研制还要考虑审计作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要为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深度、扩大审计覆盖面服务。在实现审计部门与审计对象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相关部门网络互联的情况下,借助电算化审计软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时间、成本,更好地发挥审计对经济领域的监督职能。

3、加强电算化理论的研究,并尽快制定完善的电算化审计准则。电算化审计与传统审计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电算化审计难以长远、深入地发展下去,也难以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总结电算化审计的经验与做法,开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对电算化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审计技术的研究,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相适应的审计标准与准则的研究制定,应加快进度,以规范电算化审计工作,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使我国的审计工作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地为对外开放服务。

4、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专业人才。制约我国电算化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电算化审计是一门会计、审计和计算机三种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不但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其内部控制方式和原则,检查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评价系统功能和效益。因此,电算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教育,应该让审计人员真正认识到使用计算机的好处。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电算化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电算化审计工作。同时加快培养审计后备力量。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中应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规模。课程设置中把审计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作为两大专业核心课,加快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我国的审计队伍。在注重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