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吸引物空间范文

旅游吸引物空间范文

旅游吸引物空间

1探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1.1国内外探究目前状况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探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摘要:陆林[2(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和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3(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探究还包括潘勇[4(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5(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6(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7(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有关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摘要:需求猜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探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8(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探究。Miossec[9(1976)和Gormsen[10(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有关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靠。Mitchelland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新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14,1982)。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重,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1.2探究意义

英国学者Mitchell.L.S[16(1985)在《旅游地理学摘要:综述和展望》中,就已经猜测了美国、加拿大两国旅游地理学探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空间关系的探究将会逐步代替描述性探究(转自李山,中国部级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探究,1999)。日本学者石井英也[17(1988)在《空间时代观光旅游地理学的课题》一文中也提到,日本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探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探究。因此,本文的探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摘要:从实践意义上讲,探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及其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索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关系,其结果不仅可以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猜测以及定位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景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新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标准,为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化、规范化,为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以及理论上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本文虽属应用探究,但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群,定量探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新问题,可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探究的不足,为以后的旅游地理学空间结构探究发展提供基础。

另外,本探究对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以及以后将要制定的有关旅游城市的评优标准、各种旅游示范区的评定标准,提供了由实践检验获得的论证和建议。

2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分析

2.1国家4A级旅游区(点)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直观的了解某个模型的分布状况,是聚集的,均匀的或随机的,但这几种情况经常会同时呈现出来。“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8。

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测出每个点和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r,即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Poisson分布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摘要:

r[,E=1/2(n/A)[1/2=1/2D[1/2(1)

其中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在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凝聚分布三种点状分布类型中,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大,随机分布次之,凝聚分布最小。

最邻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和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摘要:

R=r[,1/r[,E=2(D[,r1)[1/2(2)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表14A级景区在八大分区中的集中分布和均匀分布对比表

Tab.1TheContrastofthecentralizationdistributionandequalitydistributionwith4Atourareasineightzones

附图

根据公式(1),计算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中国领土面积按960万平方公里计)。

r[,E=1/2(n/A)[1/2=1/2(187/9,600,000)[1/2≈113(公里)

根据计算机测量,得到各4A级旅游区(点)和其最邻近的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值(i=1-137)(位于同一个城市及城市郊区的4A级旅游区(点)归视为1,得到实际计算点数为137个),由公式(2)求取平均最邻近距离为74.29公里,小于113公里。

因此,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分布属于凝聚型。

2.2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区域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基尼系数(Gini)可以用于刻划空间要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理论上,基民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现将4A级景区在全国八个地理分区分布的个数,进行基尼系数分析,从而判定其在全国大的地理分区中分布均匀情况。

八个地理分区分别是东北区(东北三省)、华北区(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华中区(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华南区(南部沿海三省一区)、西南区(西南三省)、青藏区(青海、西藏)、蒙甘宁区(北部内陆两区一省)、新疆区。

H=-∑P[,ilogP[,i=1.7801

(P=0.0107,0.0428,…,0.2888)

H[,m=logN=2.0794(N=8)

G[,ini=H/H[,m=0.8561

C=1-G[,ini=0.1439

所以,基尼系数(G)是0.8561,分布均匀度(C)为0.1439。结果表明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八大地理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

3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

3.1和客源市场的不均衡指数和地理联系率

用不均衡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可以反映旅游区(点)分布(作为旅游目的地)和人口(作为客源市场)分布之间的均衡、配合程度。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合作,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国内旅游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数为3.29亿人次,出游花费为678.56元/人次;农民国内旅游人次数为4.15亿人次,出游人均花费226.50元/人次。虽然从总值上看,农民旅游的人次多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4.37%,农民出游率为43.99%,我国的国内旅游仍然可以看作以城镇居民为主。因此,在本次探究中,仍把城镇作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现将《中国城市年鉴》[20(2000)中667个城市的分省统计非农业人口数,分别设为P[,1,P[,2,…,P[,31,相对应各省中的4A级旅游区(点)的个数为N[,1,N[,2,…,N[,31,将分省人口数和旅游区(点)的个数换算成百分比,即摘要:

P''''[,i=P[,i/∑P[,i×100%(3)

N''''[,i=N[,i/∑N[,i×100%(4)

P''''[,i为第i个省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百分比,N''''[,i为第i个省内国家4A级旅游区(点)数占187家旅游区(点)的百分比。根据不均衡指数定义摘要:

I[,d=1/100∑│N''''[,i-P''''[,i│(n=31)(5)

得到不均衡指数为0.4426。理论上,不均衡指数介于0到2之间,不均衡指数越大,表示旅游区(点)分布的不均衡性越大,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地域上分布的配合程度越低。

根据地理联系率定义摘要:

G=100-1/2∑│N''''[,i-P''''[,i│(n=31)(6)

得到地理联系率为77.87。理论上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它和不均衡指数相反,越大则均衡度越高。

以上一组数据表明,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配合较高,反映了4A级旅游区(点)和客源市场(城市)之间的相距程度呈较高水平。

3.2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城市间的“廊道”分析

3.2.1分析方法

旅游者的出游或发生空间位移,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李山在部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结构的探究中指出,这种制约因素“…从力学的角度可简单表述为客源地‘推力’(旅游者的‘出游力’)、目的地的‘拉力’(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客源地和目的地间的‘阻力’(可达性)。

廊道(Corridor)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一(景观结构模式包括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这种模式为比较、判别空间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19。该语言对于城乡规划师在规划设计、空间结构以及模型分析方法中是可以共通使用的。本探究中,主要应用该原理定量的探究城市和旅游区(点)之间的数目、空间关系。城市作为旅游区(点)的主要客源地,是探究中的重要对象。在此,客源地(O=Origin)主要指城市,目的地(D=Destination)是国家4A级旅游区(点)。从宏观角度看,城市和各个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而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角为线。城市作为对旅游活动的活化“激素”,可以视为“斑块”,国家4A级旅游区(点)作为城市旅游的活化对象,可视为“基质”,而城市和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和“基质”之间的“廊道”。通过定量计算“廊道”的长度,可以从中发现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中等城市之间的距离关系,从而得到这些旅游区(点)在中等城市的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廊道”具有多种形式,如铁路、公路、航线、水路等。本探究中将城市和4A级旅游区(点)的交通距离,作为度量其空间结构的尺度,其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铁路、公路为主,有个别旅游区(点)使用水路(如重庆奉节、丰都、巫山小三峡等),计算时由海里折合为公里数。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城市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示意图

Fig.1Thesketchmapofthedistancecalculationbetweennational4Atourareasandthecitiesover200thousandspopulation

国家4A级旅游区(点)A和距其最邻近的各种规模的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C之间的距离为S[,1+S[,2。

我国的城市划分标准是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20-50万是“中等城市”,50-200万的为“大城市”,2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该标准中的城市人口是指行政区范围的人口,包括了城市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和非农人口。本探究中,针对国内主要出游客源为非农业人口,以及为了新问题的简化,选择了302个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作为探究对象。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0)统计,1999年我国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共1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24个,50万人口以上的有49个,20万人口以上的有216个。

3.2.2分析结果

在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本身位于2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城市的4A级旅游区(点)共有83个。具体分布如表2。

表2位于不同等级城市中的4A级旅游区(点)的个数

Tab.2Thenumbersofthenational4Atourareaslocatedindifferentcitygrades

城市规模(非农

业人口摘要:万人)20-5050-100100-200200以上

4A级旅游区

(点)的个数16161536

根据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1997)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空间进行的探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其中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21。因此可以认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约80%集中在距景点500公里以内的地区范围内。在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有9家(云南的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中科院林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林芝巴松措旅游区、甘肃的嘉峪关文物景区,青海的格尔木昆仑旅游区)在500公里范围内没有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因此,在本次统计中没有将其计算在内。

表3131个旅游区(点)和其周边最近邻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城市之间的平均交通距离

Tab.3Thecomparisonofaveragetrafficdistancebetween131tourareasanddifferentsizeofcitiesover200thousandspopulation

城市规模(非农业

人口摘要:万人)20-5050-100100-200200以上

平均交通距离

(公里)115.95350.73389.92447.89

4结论

从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22可以看到,由于本次评级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全国各旅游区(点)的质量、管理水平,评价标准相应的就多为旅游区(点)建设的“硬件”条件评选,比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有摘要:“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并要求参考“游客意见评价体系”。“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平安、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八个评价项目。“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资源要素价值和景观市场价值两大评价项目。因此,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区(点)由于依附于城市或位于城市周边,“硬件”条件较好,而获得了4A称号。一些部级风景名胜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够便捷、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此次评价中落选。对此,从以上的各项定量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应证摘要:

首先,通过空间分布类型和均衡度分析,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全国范围、全国八大地理分区范围两种尺度的分布测量中都呈不均匀分布(凝聚分布);和全国667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分布配合度很好,表明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城市之间在地域上的分布关系联系紧密;

其次,在分析各旅游区(点)和最邻近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的距离过程中发现,距离国家4A级旅游区(点)最近的城市规模有大有小(见表3),虽然总的趋向是规模越大的城市和旅游区(点)之间的平均距离越大,但规模在50-100万人口的城市和规模在100-200万人口的城市和旅游区(点)之间的平均距离有相似性,和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差距也不大。和20-50万的城市距离明显低于50万以上的,因此,从另一方面说,由于20-50万非农人口的城市数量多,分布密集,它们和各旅游区(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得到了大大的缩短;

另外,根据各个旅游区(点)在全国的分布状况看,每个省的首批4A级旅游区(点)或者以该省的主要交通(铁路交通或公路交通)干道为轴线呈线状分布(如江苏、陕西、贵州等),或者以省会城市为中心成组团形分布(如浙江、四川、广东、西藏、新疆等)。这也说明城市会对旅游区(点)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的高低造成影响;各个旅游区(点)的交通便捷程度是该次评价的重要标准。

从总体上讲,在187家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就有83家位于中等以上的城市中(见表2),比例占到了44.38%,已经说明了这次的质量评定标准的参考指数有一定的非凡规律性。可以推断,依靠或靠近于城市的旅游区(点),由于在交通、卫生、管理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先天”优势,其服务、环境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更易达标。因此,在本次评价结果中,有很多都是现代的城市人文景观旅游区(点)。也不难推断,很多没有入选的闻名景区比如自然资源更为丰富、国内外比较闻名的风景旅游区,在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硬件”标准上尚有较大欠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评价对这些旅游区(点)的“硬件”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