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子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电子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7 11:18:32

电子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越来越明显,社会急需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来担负国家社会赋予的重任。“3+4”分段培养模式自2012年诞生以来,促使了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1.“3+4中本衔接培养模式的介绍

“3+4”中职接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新成员,自2012年试行,有江苏、山东、吉林、上海等14个省市开始试点实施(截至2015年6月初),[1]各省市在招生规模和专业上各有不同。具体说,“3+4”中本衔接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后,参加转段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进入本科院校进行本科4年制的学习,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家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2]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毕业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衔接的转段考试,则由中职学校授予中职毕业证书,不再进入相应本科学校进行学习。新的模式不仅为中职学生开启了一扇直接通往本科高等教育的大门,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水平人才提供了新思路。“3+4”模式开展还处于初期,尤其在电子类课程等工科教学领域,还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目前“3+4”衔接培养的试点主要有上海、山东等及各省市,其中只有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等几个学校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3+4”的培养。

2.“3+4”分段培养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3+4”分段培养目标

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电子类专业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职接本科阶段有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其中,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中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有本科层次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理论、经实践能力强化,获得专业高级证书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

2.2当前发展中本衔接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

自2012年起,我国各省市逐渐开设了“3+4”衔接培养试点,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常被看作“低端教育”,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报考“3+4”都是源于对学历方面的认可,认为进了中职后容易上大学,然而“准大学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中职学习阶段,中本贯通班成绩优于普通中职班,因此存在自满的情绪。因此常常出现学习热情不高和懒散的学习态度。(2)目前开设“3+4”培养在转段考试环节具有较高的转段率,山东省几所大学2017年的转段考试录取率在97%、98%左右,几所院校更是达到了100%,这样高的转段成功率甚至高于了中高职“3+2”等模式,因此,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上大学容易”的印象,学生常常内心安慰,对学习热情不足,缺乏压力,而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学校通常反映学生的基础素质不高的问题。(3)学生升入大学后,学校反映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础素质宽度、厚度都不够,接受大学课程过程中十分困难,故而也使教师压力增大,产生对学生培养高度的焦虑情绪。(4)目前有些省份“3+4”中的“4”是一些一流本科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一流的本科院校的培养重点在于科研和研发。而中本衔接模式是旨在培养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将“4”的学校定位太高会使培养目标的错位。(5)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当前,培养中“中”转“本”的录取尚不明确,有些院校转段考试标准由录取的高校决定,有些则是通过春季高考进行测评。并且由于模式初立,教学标准不统一,不完善,仍需要在探索中建立一体化教材。当然,除了出现的问题外,也有积极的一面,中本贯通模式的学生更加渴望大学生活,在进入大学后普遍参加学校活动更加积极。

3.“3+4”培养中的课程衔接及其出现的问题

3.1“3+4”中本贯通培养电子类专业中出现的课程衔接内容

在“3+4”中本贯通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3+4”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其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而本科培养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是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再提升。电子电气类课程专业课主要开设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电路基础知识,元器件识别等专业课程内容,学生要达到一定水平来为大学专业学习做充足的准备。专业技能课程在中职阶段主要包含电子工艺实训、电路CAD画图等课程,学生应在固定学习完成后考取相应证书,来保证基础专业技术能力,为本科应用型技能学习做准备。

3.2目前“3+4”中本贯通实施中课程衔接出现的问题

(1)文化基础课中职传统课程教学中,一向重视技能培养,而相对高中学校,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更“轻”,这样一来,使得学生文化课知识相对薄弱,到了本科阶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课程教学偏少,导致中职生进入本科院校后文化基础不够,学习吸收慢,产生困难;除此之外,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与其他普高升本的学生同在屋檐下,通常使用统一教材,考核方式也一致,学生普遍觉得偏难,考核结果不理想。(2)专业知识课程首先,专业课程在中职本科都有设置,课程之间往往存在重叠,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其次,课程学习难度的陡然增加为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挑战。(3)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是“3+4”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知识倒灌不能解决学生自身的认知构建,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既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目前,中职学生毕业时都能获得至少一张中级技能等级证书;而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毕业时一般很少有技能考证要求,学生主要进行实验、毕业设计完成毕业。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技能方面有出现衔接错位现象,学生没有职业岗位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资格证书。

4.合理协调的“3+4”中本贯通衔接

4.1准确把握培养目标

“3+4”贯通式培养中,没有培养目标的高低的区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应用本科职业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始终一致,只是培养阶段不同,两者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培养,但瞄准最终目标还是一致的。所以在课程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客观规律,传授知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防止知识倒灌。“3+4”贯通式培养教育突出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旨在培养目前国家需要的一线高技能高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3+4”中本衔接贯通式培养的终极目标。

4.2中、高职院校加强沟通,明确各自定位

“3+4”电子类专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课程主要包括语数外、德育类课程等文化课程和电路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工艺专业设计等实操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为其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至于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则需要与对接学校进行培养商议。目前,某些专业专业课难度陡然增加是课程衔接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比如电子专业课程中的单片机。中职学生到大学后课程纵向拉伸了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学校也可根据学生水平将授课内容适当前移或后调,这也对中职培养阶段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对接学校还需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加强联系,实时反馈,优化课程衔接以完善培养体系。

4.3构建以职业能力

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体系“3+4”贯通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实践性”“应用性”。通过对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分析,中职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几个职业能力内容有:(1)电路电子基础知识的掌握。(2)实用软件机械制图和PROTEL电子应用设计的能力。(3)识别电子元器件,电子工艺焊接能力。(4)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检测的能力。学生到了本科院校学习后,专业课程将会进行扩展,细化,成为电子信息科技类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因此,专业应用课程也在增加。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1)电子应用设计与创新的能力。(2)高端仪器、仪表的操作与测试能力。(3)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3+4”贯通式中本衔接的培养研究核心在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遵循职业性原则,因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整合中本教学资源,协调中本衔接教学。中职与高职院校只有加强沟通,紧密联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地对衔接课程、专业课程进行探索,实现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成功培养出体现“应用型”办学特点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铎,宁永红.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现实思考与实施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5),20-24.

[2]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3]顾国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以“3+4”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2014(9),9-12

作者:马金婷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电子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wlw/dzzwlw/7127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