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

税务管理制度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制度,又称纳税登记制度,是纳税人在开业、歇业前以及生产经营期间发生有关变动时,在法定时间内就其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书面登记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税务登记制度,对加强税收征管、防止漏管漏征、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务登记的范围

1.凡在我国从事生产经营,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及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都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书面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除税务机关规定不需办理税务登记者外,应当自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成为法定纳税人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境外企业,以及外籍人员、无国籍人员和其他境外人员,在中国境内从事建筑、安装、装配、调试、修理等工程作业和提供咨询、培训、管理以及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或其他劳务活动的,应当自签定合同之日起5日内,向经营业务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外籍或无国籍人,应当自入境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主办商品交易会、订货会、展销会、展览会、交流会以及其他经营性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主办文艺演出、体育表演及其他文化艺缩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在正式开始之前,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知照的情况,定期相税务机关通报。这是2001年《税收征管法》修订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税务机关的配合,促使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为,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如有的纳税人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3.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4.外出经营的纳税人,应于到达经营地之日,持原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向到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报验登记。

另外,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税款凭证。具体办理范围和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税务登记的内容

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提出申请登记报告,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

纳税人在填报登记内容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相应提供有关证件和资料。

(三)税务登记证件

对纳税人填报的税务登记表、提供的证件和资料,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30内审核完毕,对符合规定的,予以登记,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查、经营的纳税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号。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此项协助义务是2001年《税收征管法》针对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多用户开户、逃避税源管理的问题而新增规定的。这有助于提高税务登记证件在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同事有助于加强税收征管。

纳税人领取的税务登记证和扣缴义务人领取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凭证,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仿造。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纳税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换证手续。

二、账簿、凭证管理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额,进行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账簿、凭证管理,不仅是保证纳税人正确计算应纳税款、严格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打击、查处偷漏税的有效途径。因而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应该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

这里所指的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账簿。根据合法、有效的凭证记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导账簿。

(二)财务、会计制度及其处理办法的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及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相抵触时,应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应为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

(三)账簿、凭证的保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妥善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一般地说,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至少要保存15年;私营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的保存期为15年,月、季度会计报表为5年;年度会计报表和税收年度决算报表要永久保存。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

(四)税控装置的安装、使用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建设,以强化税收征管,2001年《税收征管法》修订后新增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管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目前国家推广使用的税控装置主要有税控收款机、税控计价器等。

三、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按照规定期限和内容就纳税事宜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的一种法定行为。广义上的纳税申报还包括扣缴义务人发生扣缴义务后,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法定行为。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手续,也是税务机关办理税款征收业务、核定应纳税凭证的主要依据。

(一)纳税申报的范围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纳税期限或扣缴税款期内,无论有无应税收入、所得及其他应税项目,或无论有无代扣、代收税款,均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即便是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免税期间也应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二)纳税申报的内容

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税目,应纳税项目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项目,适用税率或者单位税额、计税依据,扣除项目及标准,应纳税额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额,税款所属期限等。

扣缴义务人办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时,应如实填写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合法凭证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文件、资料。新晨

(三)纳税申报期限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一般来说,以1日、3日、5日、10日、15日为一期纳税的,应于期满后5日内申报缴纳税款;以1个月为一期纳税的,应于期满后10日内申报缴纳税款。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确有困难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经核准延期办理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款的结算。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二、接待原则

(一)归口管理的原则:市局机关的接待工作统一归口办公室和机关服务中心管理,并具体承办接待工作。

(二)对口接待原则:外省、外单位与市局机关各单位联系工作需要接待的人员,原则上由市局机关各单位对口接待,由服务中心按统一标准安排。

(三)事前审批原则:所有接待事项,必须事先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未经批准的接待费用不得报销。

(四)勤俭节约的原则:接待工作既要热情周到,礼貌待客,又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杜绝奢侈浪费。

(五)定点接待原则:分别不同接待对象,确定不同的接待地点进行定点接待。市局要与定点单位订立接待协议,明确各自责任,规范接待管理工作。

三、接待范围

(一)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和各司局领导以及总局机关各单位工作人员。

(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税局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

(三)前来我局检查工作的各类检查组工作人员。

(四)省党委、省政府及有关单位、部门领导。

(五)本系统到市局办理公务的国税干部职工。

(六)市局领导决定需要接待的有关人员。

四、接待标准

来宾接待就餐实行“基本餐加迎送餐”制。

(一)国家税务总局客人按以下标准接待:

1、总局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由办公室和机关服务中心安排行程及食宿地点,送局领导审批后,接待费用据实列支。

2、司局级领导及随行人员:基本用餐标准为每人每天*元以内,另按*元以内标准(含酒水,下同)由局领导出面宴请一次。住宿标准为司局级领导每人每天*元以内,随行人员每人每天*元以内。

3、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基本用餐标准为每人每天*元以内,另按*元以内标准宴请一次。住宿标准为每人每天250元以内。

(二)外省(区、市)国税局客人按以下标准接待:

1、副厅级以上领导及随行人员:基本用餐标准为每人每天*元以内,另按*元以内标准宴请一次。住宿标准为副厅级以上领导每人每天*元以内,随行人员每人每天*元以内。

2、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基本用餐标准为每人每天*元以内,另按*元以内标准宴请一次。住宿标准为每人每天*元以内。

(三)接待前来我局检查工作的各类检查人员,由相关单位根据检查内容、时间、人数以及接待标准提出接待预算,经服务中心主任或办公室主任审批后执行。

(四)省党委、省政府及有关单位、部门领导的接待标准比照总局领导的有关标准办理。

(五)本系统来市局办理公务的国税干部职工,由相关处室通知机关服务中心在市局指定的饭店安排食宿。住宿按一人一床安排。用餐安排工作餐,工作餐标准为每人每天*元(早餐10元、中餐和晚餐各30元)。

五、接待程序及要求

(一)市局机关各单位所有接待对象必须先填写“市局机关公务接待审批单”,并按规定标准提出经费预算。

(二)服务中心根据接待单位填报的“市局机关公务接待审批单”,核定接待费用。凡在定点单位接待的,其接待审批单由服务中心按规定的标准和原则掌握审批。一次接待费金额在*元以内的由服务中心主任审批。一次接待费金额超过*元的,由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报主管局领导批准。在定点单位以外的接待开支,由办公室主任和分管局领导审批。

(三)各单位要严格控制陪同人员,陪同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3人。

(四)在接待工作中要严格按标准控制费用开支,接待用烟用酒原则上只能是本地产烟酒。

(五)除接待国家税务总局人员外,市局接待的其他客人由机关服务中心安排定点饭店住宿。除副厅级以上干部外,其他人员的住宿只负责为每人提供一个床位,需要包房的,超出的费用由客人自理。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安全,依据国家有关部局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系统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市水务局对局属各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国有资产实施受托监管,监管的具体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并对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负责。

二、行政事业单位占有

使用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无偿调入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式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三、资产管理职责

各单位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权、使用权、以及规定权限范围内的资产处置权。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平台建设工作。

(六)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国资)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工作。

四、资金使用管理

(一)各类资金应纳入单位统一核算,严禁各类“小金库”的存在。

(二)现金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管理,保证现金、银行存款的完整与安全。

(三)严格现金使用审批程序和报销、领用、开支手续。

(四)在办理投资、借款等手续时,要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产权登记

(一)各单位对国有资产都应按《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试行办法》的规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分为占有产权登记、变更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

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应申请占有产权登记。

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申请变更产权登记。

依法撤销或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应申请注销产权登记。

(三)帐外财产、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财产及查不到原始价值凭证的财产,可比照同类财产现行购建价格结合新旧程度确定其价值,并依次入帐及登记;土地和房屋建筑物面积需以房.屋土地管理局颁发的土地证和房产证上的面积数确定登记面积,分别填列,无证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的面积在备注栏填列。

(四)资产产权登记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各单位要在认真查清年末资产量的基础上填制年检登记表(证)。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内容定期、不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产权登记表及有关材料。

六、资产配置管理

(一)各单位要认真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

(二)各单位应当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的原则配置单位资产。

(三)对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主管部门与国资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协商后可进行调剂。

(四)单位购建资产,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国资)审批,经审批同意的购建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购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购建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在年初编制购建计划报主管局审批,数额较大的资产应单独报批。

(五)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如确有需要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国资科)审批。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六)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七、固定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在购人、调入或自制固定资产时,必须组织验收、由采购人员按财产类别填写购入(调入)财产验收单并分别在发票上和验收单上签章,连同实物送库房保管员验收。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主管部门会同申请购买的单位共同验收签章。

(二)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实行“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一旦发生毁损、丢失,具体使用人、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对固定资产应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以核对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是否相符,如有盘盈、盘亏,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做出相应处理。

(四)在接收有关部门无偿或部分有偿调拨的固定资产时,应在确认资产的使用权及管理权后,决定固定资产登记入帐的数额,纳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重登或漏登,杜绝帐外资产。

(五)对于调出本单位的人员要令其及时清点个人使用的公共财产,并归还所占用的公有财产,待有关部门核实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经领导批准,允许物随人走的,应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资产划转手续。

八、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

(一)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允许下,可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使用。新晨

(二)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需要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核实,报(财政)国资管理部门批准。

九、资产处置

(一)国有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二)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国资科)审批;限额以下的资产的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国资科)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三)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出售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均属国家所有,各单位要按财政部门(国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十、资产统计报告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对所占有、使用的资产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的报表格式及内容定期作出报告。在报送报表时,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同时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做出文字分析说明。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税务风险

我国的经济不断地进步,市场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也快速上升,市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在日渐提升。我国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出台了有关的政策,帮助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从而帮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减轻税务的负担,但是与此同时,也并存着一些税务风险。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寻找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帮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减少税务纠纷,在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减轻税务负担的同时,也有效地避免我国因为税务减免政策而出现的其他问题,真正推动政策的良好的进行,从而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我国市场提升高新技术实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中赢得更加有力的地位,展现出我国雄厚的实力。

一、税务风险分析

在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当中,主要存在着研发费用归集风险、申报材料准备风险、以及研发项目管理风险。只有准确地识别出其中所存在的风险,才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针对这些风险逐一击破,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既能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帮助我国政府进一步落实税务的减免政策。

(一)研发费用归集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地依照政策中所列举的项目进行扣除,需要有理有据,不能盲目地进行操作,从而避免研发费用归集风险。当前,存在着一些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时候,由于不清楚制度中所列举的项目,导致其在加计扣除的过程当中,误将一些不能够扣除的项目也进行了加计扣除,导致其税务减免过度,因此面临了偷税漏税的问题,一旦排查出这些问题,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将会面临严重的阻碍,甚至有可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被快速地淘汰。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于研发费用加计减免的了解程度较深,但是仍然抱有侥幸的心理想要减免不在减免列表中的项目,这种属于非常明显且恶劣的偷税漏税风险,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冒着巨大的风险以期减少对税务的支出,虽然企业所需要支出的税款减少了,但是一旦被税务局发现其违法的行为,不仅仅需要补交这些漏掉的税款,还需要对其进行罚款并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属于得不偿失的行为,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于这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监督管理等问题,导致仍然有些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这些违法活动而能侥幸不被发现,因此其侥幸的心理难以杜绝,所以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仍然较高。

(二)申报材料准备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上交到政府进行审核,因此并非每一个项目均可以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如果想获得这项政策的优惠,就需要提供正式的材料,上交给政府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才可以享受到税务减免的优惠政策,如果审核不通过,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便无法享受到这些税务减免政策的优惠。政府在进行审核与筛选的过程当中,以企业所提交的材料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因此这些材料对于企业能否获得税务减免而言极其重要,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了项目的落实与执行上,从而对于材料等的准备并不充分,不仅仅存在着某些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准备完善数据信息等资料,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材料准备出现较大的漏洞,导致原本符合标准可以获得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不能正常地享受到此项优惠的政策,这对于企业属于一大损失,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在准备申报的材料时,并未认真地进行核实,导致材料的信息与现实严重不符,虽然获得了政府的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但是其自身并未完全达到标准,因此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问题。

(三)研发项目管理风险

企业若想获得长期的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不仅仅需要企业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材料,并且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申报,还需要企业能够具备研发项目管理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的研发工作是其工作的重点,因此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力,提升项目研发的管理水平,需要保持项目研发的正常进行,如果项目研发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因为国家会对企业的项目进行追踪与监督,如果企业的项目发生问题,其所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也会出现问题,这对于项目本就出现问题的企业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但是国家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不可能对这些没有能力进行良好的项目管理的企业继续提供税务减免政策,因为这是对于人民财产的不负责任,国家的经济有限,虽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但是国家只可能针对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管理存在着问题,其未来的发展也会令人堪忧,因此当前,我国的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中还存在着研发项目管理的风险,需要尽量避免研发项目因为管理问题而出现风险问题。

二、应对税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我国的高新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国家的帮扶,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其研发的需求,为其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但是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也应当严格地进行管理,不能让不符合标准的企业通过侥幸心理等提供虚假的资料而获得资格,因此需要针对相关的税务风险,做出具体的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能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到足够的帮助,也需要确保国家所减少的税收确实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且这些企业值得享受国家的优惠减免政策,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提升我国市场发展的实力。当前,对于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加强资料与备案管理、落实税收政策以及提升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

(一)建立研发费用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我国的高新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准确,需要建立研发费用管理制度。政府应当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在递交项目相关材料的同时,也递交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审核其研发费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并且针对于项目符合标准的企业,针对其研发费用管理制度中存在着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费用归集的能力。再者,企业自身也需要在建立研发费用管理制度的时候,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积极地了解,从而确保自身能够熟悉国家政策,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研发费用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项目,了解每一个项目可以获得的加计扣除,从而对预算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寻找专业的会计与审计人员对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能够到位,避免出现表面文章等现象,既然制度存在就需要严格遵守制度,并且在每个向政府提交汇报的阶段,需要对本企业的研发费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细致的反馈,并且提出改善制度与落实制度的策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研发费用管理能力,从而既可以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节约开支,还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减少国家对经济的损失,同时提升整个项目的收益水平,对我国的市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管理。

(二)加强资料与备案管理

为了避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递交资料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地意识到资料的重要性,充分地准备项目的相关资料,不仅仅需要落实每一项资料,还需要确保资料中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并且针对相关的存在问题的信息标注清楚,从而帮助政府进一步了解项目,知晓项目需要获得帮助并且对项目进行评估。再者,为了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不再存在侥幸的心理,需要提升政府对数据造假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惩罚,并且加大对其的审核力度,一旦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从而对存在着侥幸心理的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一定的威慑力,减少高新技术企业数据造假的情况。再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备案资料也需要妥善地进行保存,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良好地完成,为了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政府可以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大力度并且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需要妥善保管高新技术企业的备案资料,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通过其备案资料进行调查,当此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申请其他项目的时候,也可以调动其备案资料,了解其过去的表现,作为评估的重要一部分。

(三)落实税收政策

为了全面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务风险,需要国家落实税收政策,确保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知晓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同时还需要避免出现高新技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敢申请税务减免的情况,因为存在着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自身的税务减免政策等并未完全重视起来,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因此政府需要为高新技术企业配备一些专家对其的税务减免进行科学的指导,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对税收政策进行修改,从而确保税收政策能够更加适合于市场,确保国家在获取税收的同时,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具有足够大的空间与经济支持进行发展,从而由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受益者仍然为国家,并且我国的人民也可从中受益,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的进程也可以加快。再者,需要政府监督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因为在审核企业项目的过程当中,需要的时间较长,手续也较多,因此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度过一段艰难的等待时间,如果审核出现了问题还需要配合进行调查,因此需要缩短审核的时间,并且提升审核的效率。

(四)提升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都是偏重于经营方向问题,而在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方面则比较薄弱。提高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税务风险意识,是企业能够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前提。只有企业高层的重视及推动,才能促使部门管理者增强风险意识。由于当前的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新企业的管理层应该要有较强的税务风险意识,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做好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同时,企业应该有风险控制部门,承担起税务风险管理的职责,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结语

为了我国的高新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国家的帮扶,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其研发的需求,为其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但是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也应当严格地进行管理,不能让不符合标准的企业通过侥幸心理等提供虚假的资料而获得资格,因此需要针对相关的税务风险,做出具体的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能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到足够的帮助,也需要确保国家所减少的税收确实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且这些企业值得享受国家的优惠减免政策,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提升我国市场发展的实力,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当前,对于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加强资料与备案管理、落实税收政策以及提升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贾丽丽.高新技术企业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的思考[J].科技风,2019(23).

[2]钟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务风险———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9(19).

[3]俞雯霞.研发费用在高新企业税前加计扣除的税务风险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

[4]章林.试论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问题[J].财会学习,2019(10).

[5]贺俊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分析———以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2018(08).

[6]王超华.浅析新政策下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务风险防范[J].中国商论,2017(06).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本篇文章主要对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概念进行阐述,从对企业税收筹划的错误认识、税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两个方面入手,解析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从树立准确的企业税收筹划认识、建立健全的税务管理制度、要做好税务筹划基础性工作的完善与落实等多个方面,提出强化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财务管理视角;企业税收筹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企业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工作具备完整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就是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视力度,只有站在财务管理视角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企业的税务压力,从而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概念

税收筹划在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税收筹划也叫做合理避税,其主要是利用法律途径以及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减轻企业的缴税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税收筹划相关的条例开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所谓税收筹划是指,在现在的商业法律的范畴内,利用合理的调整方式,将企业的经营范围、投资方式以及理财方法进行修整,从而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给企业的经济利益提供保障。

二、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税收筹划的错误认识

由于税收筹划属于系统性工作,因此其贯穿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只有做好风险防范、准确操作等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筹划的成功效率,从而推进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稳定发展。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对数的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时,对税务筹划工作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无法顺利的开展。

(二)税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税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水平低和税收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税收筹划的今后发展。此外,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税务优惠政策,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享受,这主要是由于需要办理认定的手续比较多,且办理流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企业在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税收管理效率不高。

三、强化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准确的企业税收筹划认识

站在企业财务管理视角来讲,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时,为了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树立准确的企业税收筹划认识。首先。做好企业的税负水平的解析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想保证税收筹划工作具备科学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就要对现阶段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利用税务抵扣的方式来实现减少企业费用支出的占比。通常情况下,此部分在整个企业费用支出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企业可以很容易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如果占据的比例比较小,表明企业要想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则存在一定难度。

(二)建立健全的税务管理制度

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想保证税收筹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首先就要做好税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企业可以利用设置税务筹划目标的形式来给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高度重视税务筹划对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实现企业制定的税收管理目标的制定。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制定时,要对企业税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同时还要保证税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当税务管理制度建立完毕后,要及时的落实到税收筹划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税收筹划工作顺利的开展,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要做好税务筹划基础性工作的完善与落实

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时,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的规划和整理工作,对企业财务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在保证财务数据具备完善性和真实性之后,再进行会计报表的制定工作,并将整理结果及时的回汇报给企业的上级部门,从而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还要结合前期工作的规划和整理内容,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的目标进行安排,在把税收成本列入到企业经营成本中的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四)更改企业税收筹划方式

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参照多个角度来对企业税收筹划方式进行更改和延伸。首先,企业可以利用共同设立的方法,来实现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多元化。在进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通常企业会利用共同设立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多角度共同投资的方式实现市场开发,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投资的方式技进行建立,从而保证经济效益可以在出资方那实现共享。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大多数股权都归集团企业所有,并且集团企业持有关键的掌控权力,因此,集团企业也是保证企业权益不受侵害的有效凭证。企业可以利用公司共同设立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项目收益的转变成股份或者债务,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资金往来而出现的税收责任,从而给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站在财务管理角度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税收筹划质量,进而减少企业存在的投资风险,给优化税务管理奠定了重要的意义。通过税收筹划,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纳税负担,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经营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时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从而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金刚.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

[2]莫丽娟.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中国商贸,2014

[3]李彩芳.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中国商论,2016

[4]罗珊梅.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J].商,2015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建议;税收筹划

1影响税收风险因素

中储粮作为承担特殊任务的政策性骨干央企,长期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也导致中储粮基层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涉税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部分财税人员税收风险意识不足,税务知识匮乏,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三是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应税环节增加,不能及时准确获得政策关键点,造成税务处理偏差,形成税收风险源;四是企业税务人员对企业业务了解不够,税收筹划能力不强,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税务信息。

2应对建议

2.1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构建高效内控工作机制

企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并能够因环境、自身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才能有效堵塞管理上空白点,防止税收风险发生。

(1)制定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手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梳理粮油购销、中转调运、仓储保管、出租租赁、重组并购等主要业务,分析涉税环节,明确适用税种、税率和相关税收法规。同时对涉税环节风险进行分析,明确应对措施,确保税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涉税行为。

(2)严格发票管理制度。一是制定发票的领购、保管、领用、登记管理制度,指定专人专岗专门负责建立发票登记台账。规范发票开具授权审批制度,形成业务部门申请、财务部门稽核、主管领导审批、税务人员开具相互制约的工作流程,确保发票开具真实性、合法性。二是严格发票报销审核制度。①对发票真实性通过发票查询系统查验真伪,防止假虚假发票入账。审核发票是否与真实业务一致,明确所需合同、出入库单据等相关附件要求。②对发票合规性审核。在发票真实、业务真实的基础上,对发票是否符合税收法规要求进行审核,避免因发票不合规产生废票,影响税前抵扣。

(3)制定税款申报环节审核制度。税款申报是每月纳税申报工作的最后一环节,因此必须指定专人转岗负责审核。通过申报表与表钩稽关系、申报表与发票、申报表与财务账等多角度审核,保证申报税款及时准确。

(4)定期对企业涉税相关制度设计合理性和运行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因税收政策不断变化,企业自身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只有不断改进、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评价小组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税收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价,对于存在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完善。

2.2强化税收风险意识,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综合素质

(1)企业税务人员必须强化税收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对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忽视税收管理工作,极易导致涉税风险案件的发生。为此,财税人员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学习税法理论知识向专研税务操作实务转变;二是由争取财税优惠政策向依法合规纳税转变;三是由日常税务操作向税收风险管理转变。

(2)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直属企业涉税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加强企业涉税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税法的“遵从性”。提高企业涉税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从主观上避免偷税、漏税、骗税等违法行为发生。二是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平台获取与最新税收政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掌握相关信息,确保企业税务人员及时准确获取新的财税政策。三是鼓励企业涉税人员通过自学方式强化学习,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税务理论知识体系。

(3)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及时准确获取税收政策关键信息。税务部门是各项税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监督部门,其对税法条款的解释最具权威性。特别是当前税收政策的多变性,以及各地税务部门对税法条款解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使得加强与税务主观部门沟通协调,保持良好的税企关系,对及时获取税收政策的关键点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在与税务部门沟通过程中,企业税务人员对税务部门预警疑点,要及时予以答复。针对新的税收政策,及时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以获取税务主管部门的权威解读和指导。避免因政策把握不准确,出现税务处理偏差情况发生。

(4)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税收筹划能力。合理税收筹划,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税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报税工作,而应该积极提高税收筹划能力,维护企业正当权益。①深入了解企业业务,积极参与经营决策。税收源于业务,税收筹划本质上是对企业的业务筹划,所以企业税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业务,积极参与经营决策,对企业不同的业务方案,开展事前税负测算分析,为企业经营者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②依靠税务事务所等外部专业机构,提升企业税收筹划合理性。税务师事务所作为专门从事涉税服务专业机构,对企业税收筹划具有较高的水平。通过获取税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和和规范性。③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企业税收筹划。企业财税人员要及时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照优惠政策适用节点和范畴,以及需要提供相关手续,认真谋划企业经营业务,及时提供相关手续,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应不断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业务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技能培养,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同时企业财税人员还要不断提高税收筹划能力,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税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企业税收风险与防范策略[J].时代金融,2012(27).

[2]孙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7(22).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市场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体制、纳税申报制度、税务制度、税务处罚制度、税务教育制度及纳税人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总结,对于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税收管理是一国筹集财政收入的根本保证,由于其涉及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都非常重视如何改革和完善本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以往,在税收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我国的理论界主要将目光关注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而对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台湾地区则关注有限。为此,笔者将对我国海峡两岸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行简要比较并进行总结,为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提供思路参考。

1税收管理体制的比较

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其实质上就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关系。税收管理体制如果不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就难以完善。

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在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台湾省政府,而市、县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非常有限。这种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主要于1951年、1967年和1992年进行),使得台湾省的市、县政府逐渐具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拥有一定税种的征管权和收入权,但是比较有限。目前,凡收入弹性大和征收范围广的税种,比如所得税、关税、货物税、矿区税和证券交易税等均为台湾省政府掌握,其取得的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六成,而市、县地方政府仅为四成。由于税收管理权限被台湾省政府较多掌握,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的呼声一直存在。

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后来经过几次下放和集中,反复多次,但总体还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经济改革需要,中央开始较大幅度下放税收管理权(主要收入分享权),直至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虽然拥有了几个地方税种的征管权,但是主要税种的收入基本由中央分享。由于地方税种收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大多数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税外收费”的问题比较严重。可见,大陆地区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其结果使中央集中了大部分的税收财力,在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所以,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应该按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体制。

由上可见,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就总体方向而言是一致的,都是逐步向基层政府“放权让利”,以不断完善“分税制”(其实这也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典型的做法)。不过,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分税制改革还都不彻底,税收管理权限都过多集中于高层政府,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还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就成为今后海峡两岸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

2纳税申报制度的比较

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管理制度的起始环节。我国台湾省的纳税申报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所得税收实行“蓝色申报”制度。所得税收的征管比较复杂,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所得税收的偷逃税问题,也是现代税收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台湾省在所得税方面实行“蓝色申报”制度,通过将纳税人分类管理,较好地激励和约束了纳税人依法纳税。

台湾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规定,营利事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相当于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以及个人所得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等),凡能够按照会计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的规定,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设置专门财务部门、人员,据实登记账簿、保留凭证等),并且能够依法申报纳税的,可以申请使用“蓝色申报表”。使用蓝色申报表的纳税人,在申报纳税时可以享受很多便利和优惠。比如简化审核程序、允许延期申报、延长亏损抵补、提高业务招待费列支标准等。可见,使用蓝色报表进行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对于税务机关而言,也可以减轻对这部分纳税人报税资料的审核与稽查压力,从而将稽查的主要精力转向使用其他报表的纳税人。可见,“蓝色申报”制度对于提高我国台湾地区的税收征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大陆地区从2001年开始,借鉴台湾省等地的经验,开始对纳税人试行“A、B、C、D”评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是将纳税人按照纳税信用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A、B级的纳税人可以享受较多税收优惠,而C、D级纳税人将是税务机关稽查的重点。这一税收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偷逃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经验不足,现行的纳税人分类评级制度还难以做到像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完善,特别是对纳税人等级的评定工作,目前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进行,有的税务机关在评定时甚至存在“矮子中选高个子”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基于此,可以借鉴台湾省的“蓝色申报”制度,将纳税人的信用评定工作进行科学量化和动态跟踪调整,并与具体重点税种(比如先从所得税开始)的征管相联系,从而让这一制度对纳税人真正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3税务制度的比较

税务是指税务人(税务师及其事务所)在法定范围内,受纳税人或其他单位委托代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的总称。建立和健全税务制度对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税效率以及维护征纳双方的合法税收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的税务制度建立较早,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目前从业的税务人员有5万余人,遍及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税务人的主要任务有:接受委托,纳税申报事宜;建制建账,包括记账、撰写涉税文书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事宜;协助政府开展税务教育;接受税务咨询;进行税收筹划以及其他维护征纳双方合法权益的事宜。为保证税务制度的全面实施,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对税务人赋予了较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有的税法中规定,纳税人需委托有执业资格的税务师办理相关涉税事宜。由于制度较为完备再加上税务市场发育健全,台湾的税务已经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力量。我国大陆地区的税务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在征管领域对税务进行了有益探索。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税务初具规模,国家税务总局曾一度要把税务全面引入税收征管流程,后来由于“非中介”、“强制”等问题比较严重,使得税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此,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又进行了税务行业的清理整顿,要求税务机构彻底与隶属单位在编制、人员、财务、职能和名称等方面彻底脱钩,改制为由注册税务师作为出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制或合伙制的税务师事务所,以还原其“独立中介”的市场地位。截止到2003年2月底,全国有税务机构(税务师事务所)2307个,其中有限责任所1909个,合伙所398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注册税务师有1.4万人。不难看出,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市场经济总量及发展态势,现有的税务规模明显偏弱。

2000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税收工作中发挥注册税务师作用的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当地税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发挥注册税务师作用的具体办法。对一些政策性强、技术难度高、涉税事项较为复杂、纳税人自己做起来有困难的纳税事项,坚持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建议纳税人委托税务,以保证国家税收政策正确执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税务发展时间还不长,纳税人还没有“付费”委托税务师办理涉税事宜的习惯,再加上相关扶持制度不完善,使得税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很多税务机构长期处于业务不足的尴尬境地。基于此,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税务制度经验,不断完备旨在促进税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培育税务的需求市场,进而促使税务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效用最大化。

4税务处罚制度的比较

税务处罚是税收管理制度的事后惩戒措施,是税法刚性和尊严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震慑税收违法犯罪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人们之所以惧怕税法的尊严,能够主动依法纳税,在相当程度上是源于税务处罚制度的存在。我国台湾省的税务处罚制度与大陆地区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①台湾省的税务处罚规定(以行政处罚为例)既包含在税收程序法(《捐税稽征法》)中,也分散规定于税收实体法中,如《所得税法》、《遗赠税法》、《证券交易法》等都包含税务处罚内容;我国大陆地区关于税务处罚的规定,一般违法行为由程序法《税收征管法》界定,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由《刑法》界定,而一般性的税收实体法(如《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等)则不再进行具体界定。关于这一不同,很难界定二者谁更为科学,大陆地区的做法比较符合处罚统一原则,台湾省的规定则更为符合“因税制宜”的原则。②从税务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台湾省对税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相对大陆地区要轻一些。比如台湾省对税务违法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只是一种补充,很少使用。并且,就刑事处罚而言,税收犯罪行为的当事人,其最高刑期为5年,没有死刑的规定。大陆地区则大不一样,税务处罚不断向刑事处罚延伸。单从涉税刑罚规定来看: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都有涉及。严厉的涉税刑罚规定固然有震慑税收犯罪的积极作用,但是税收管理更应该重在“预防”,刑罚毕竟是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一味依赖严厉的刑罚来震慑税收犯罪,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刑罚震慑效应递减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反而不利于震慑涉税犯罪行为。因此,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预防制度,逐步纠正税务处罚刑罚化的倾向,也是今后完善大陆地区税收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5税收教育及纳税人服务制度的比较

从以上探讨中可以看出,完善的税收管理制度应该主要体现在制度的“预防”效果上,而预防税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既要有税务违法处罚的震慑和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体系,也必须有完善的税收教育制度及纳税人服务制度。只有依法纳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让纳税人从依法纳税的过程中切实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才可能对广大纳税人形成观念上的约束与激励,进而调动其依法纳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台湾省的税收教育工作由来已久,真正从“娃娃”抓起。台湾省的财政部门每年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税收知识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发动全民特别是学生参与。利用电视传媒对税收知识竞赛进行现场直播,决赛优胜者由台湾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亲自颁奖,获奖名单在主要报纸上公布。这一活动使全台湾省的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普遍受到了直观的税收教育。另外,台湾的税务部门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生发放带有税收知识的漫画、书籍以及纪念品,使得中小学生在不经意问就逐步树立了诚信依法纳税的观念卜引。

相比较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一般都是在每年4月份即“税收宣传月”时集中在全国开展。经常性、有重点、有计划的税收教育制度还未能建立起来。这也需要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税务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会计风险;防范

1引言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国经济逐迅猛发展,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使企业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降低遇到的税务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进而促使企业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2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下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受税务经济环境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税务征管风险、税收意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以及纳税筹划风险等,影响企业发展,具体来说,出现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受当前我国适应新经济常态情况影响,会计准则、产业优化等均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并且与受市场体制自身的性质影响,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宏观环境,进而导致相关的风险概率提升,发生风险。同时,受部分税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部分违规操作,破坏了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导致企业的会计风险增加。二是主观方面。受企业自身影响,在进行会计人才招聘、会计人员培训等工作时出现部分不到位情况、重视力度不足、对国家相关的政策认知不清等,导致相关的会计工作出现错误,直接诱发会计风险。

3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出现错误性认知,认为会计风险仅仅存在于财务部门,进而忽视其他部门的会计风险,实际上,会计风险不单一存在会计部门,而是可能存在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财务部门自身的专业性,利用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针对企业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防,并提出相对的意见建议,从根本上上降低风险。例如现阶段我国所得税与增值税中对企业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处理进行了规定,但由于其规定未明确地对“不善”进行规定,导致出现风险的概率增加,此时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该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防范该类风险,促使企业稳定发展。二是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组织机构。受财务部门自身的工作性质影响,会计人员自身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涉及较为庞大的数据,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数据错误问题,进而诱发会计风险,因此,为有效的防范该类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组织机构,利用专业的税务岗位,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达到防范目的。

3.2强化当前的会计规范

在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下,国家相关的政策变动是导致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强化当前的会计规范,保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以有法可依,为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降低在税务环境中存在的会计风险,避免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出现相悖之处,为企业的税务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

3.3充分发挥出税务机关作用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部分业务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防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税务机关的作用,利用税务机关的专业性,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针对其税收、税率、经营模式、税种以及管理等进行专业的指导,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自身的纳税应对能力,并提升其税务知识,促使工作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风险规避,保证企业稳定运营。实际上,在税务机关指导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与行业属性,并查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而提升企业对纳税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并进行合法的纳税,稳定运行。

3.4优化会计整体环境

现阶段,企业优化会计的整体环境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明确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为获取相关的利益,进而出现不法行为,将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会受到严厉的税务制裁,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应促使企业明确依法纳税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性质。现阶段,受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税务经济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意识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而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在相关的税率清算、核算、信息账务处理以及税务审核等方面,以此来满足当前实际的需求。最后,加强沟通。实际上,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可能来源于各项业务,在不同的环节中均可能出现风险,因此,企业应强化自身的内部沟通能力,促使财务部门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会计风险防范,提升防范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税务经济环境视角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强化现阶段的会计规划,优化会计的整体环境,并充分发挥出税务机关的作用,帮助企业降低会计风险,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保证企业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楠.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