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社区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机制。目前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由于政策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社会各方面包括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较低,参与程度不深,没有形成自觉参与的共建环境氛围。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对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多认为与己无关,社区居委会包括居民对党委政府的依赖感普遍较重。各地社区建设和管理运行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行政推动”仍是主要方式。

2.缺乏社区财务自主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社区管理服务运行工作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全部靠当地政府提供。但社区自身都没有财务,社区办公经费开支、举办公共活动所需费用、一些临时性支出等,均需事前向街道办申请事后凭票据报销。社区自主财务制度的缺失,既在一定程度抑制了社区活力,也影响社区财力自筹机制建设。有些社区反映,有的驻区单位、企业、街区经济经营者有时愿意赞助社区事业,由于社区没有财务,相关手续票据不好办理而作罢。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3.缺乏科学的社区工作激励机制。社区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影响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得社区工作一直处于社会低收入层级,难以吸引青年人和高素质人才,社区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区工作深入发展的要求。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对社区工作也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使得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较大。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不高和不稳定,影响社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4.社区工作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各地社区居委会组织及相应的工作制度表面上看基本建立健全,但实际运行中,社区居委会“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普遍落实得不彻底,工作以贯彻政府意向为主,自治功能较弱,服务能力不强,对居民号召力、凝聚力低。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不高,使得社区居民“四自”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难以有效实现。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行政化趋向,使得社区居委会形成对上负责与对居民负责不一致的工作理念,事实上脱离了广大居民,不能真正代表居民利益,造成居民对居委会信任感和向心力不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管理与运行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经过深入探寻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有关方面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社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社会管理新形式。但受传统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影响,有关方面在社区建设上,一是对社区的实质认识不清,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着眼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基层其他社会组织都视为被管理对象,置于从属地位。二是对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认识不清,有关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造成社区管理上与自治主体工作关系的不顺。三是受政体的惯性影响,在社区建设路径取向上以何种模式为宜一直难以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导致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的难以规范。四是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评估不足,使对社区工作权责划分和社区工作人员薪酬标准及制度建设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2.现行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的影响。社区建设从法理上讲,以居民自治为主,但与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现行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党委政府既是社区建设目标的确定者和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的供给者,又是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执行者与各类资源的配置者,及实施效益的检查者和监督者,同时扮演着领导者、管理者、实施者兼评判者的角色。因此,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中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力,社区组织与党委、政府“先天”就是一种依附关系。另外在社区建设中,党委政府与居民及参与社区服务的经营性和非营利性组织在利益诉求上又是不同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得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很难同时兼顾党委政府与民间的利益诉求而往往顾此失彼,只能在两者间不断寻求平衡,以适应现实需求。

3.有关社区建设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在社区建设与发展包括管理与运行方面,法律法规缺失和不完善一直是个突出问题。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较普遍。社区内部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主要以政府的政策规定和行政管理来进行,社区自治和社会参与由于没有制度规范,成为行政的附庸。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社区居民被客体化,降低了对社区认同的关注,进而影响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动力。社区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既造成社区管理和运行的无序,也使得在落实有关政策时,出现一些“人为”障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一)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管理的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目的在于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社会沟通体系,提高党和政府对社会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引导社区成为国家政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资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根据现行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机制上的不足,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主要围绕下列目标和任务来进行:首先是目标。以实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为目标,着重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调控能力及相关制度建设,理顺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促进协调配合、增强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以努力满足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为目标,着重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各类社区服务组织,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加强居民自律和法规相结合的“乡规民约”制度建设,加强社区图书阅览、影视放映、免费上网、远程教育和培训、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能力及组织各类群众性活动的能力建设,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激发居民正能量。其次是任务。科学界定政府、街道办(苏木乡镇)、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包括社区居民的职责、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工作和权责关系,并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加以规范,使各方行为有章可循,构建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联系紧密、相互配合、功能耦合、行为规范、运行有序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有序运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创新社区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居民为本的原则。社区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社区居民的福祉。所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以居民为本位,把服务好社区居民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不断加强居民社区主体地位、增强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提高社区自治功能为宗旨,努力完善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各项制度,逐步引导社区管理与运行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和国情民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中,任何弱化党政领导的做法都是愚蠢和危险的。因此推进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不能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片面强调社区自治和公民社会,而是要在努力克服行政包办社区事务弊端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协调互动、增强居民参与活力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坚持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的原则。社区自治的核心是推进基层民主管理,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有话语权。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和街道办(苏木乡镇)要充分尊重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认真贯彻居民自治的“四个民主”、“三个自我”的基本要求,从制度上规范政府部门和街道办(苏木乡镇)与居委会的关系和权责,通过对居委会简政放权减负,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规范。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人文环境不相同,地域特性不一样,决定了各地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不能一个模式或一刀切,只有符合本地实际和民主自治需要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因此,各地进行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五是坚持立足法制的原则。各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时,应重视立足法制,科学地设置社区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增强改革的合法性,才能易于为各方面接受和遵循,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水平和运行效率。因此,各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必须尽可能以法律为依据对社区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的制定进行科学的设计、设置和调整,以保证机构和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着重点

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的着重点。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现行城乡社区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对管理体制创新,应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科学设置有关管理机构和服务组织,建立职责分明的社区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各类组织既各归其位、各履其职又相互配合、有序运行。二是大力推进政府角色转换,加大政府在社区事务管理上简政放权的力度,把该由社会做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下放到社区,或实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激活社区自治。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的法规制度。以科学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明确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和完善保障社区自治落实到位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序运行提供制度支持。

2.创新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着重点。针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中从管理到服务基本是政府唱“独角戏”、社会组织参与不充分和社区服务功能失调的现状,运行机制创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以政府为主导、居民自治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应明确以政府为主导不是政府包办,而是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切实使政府将主要精力转变到通过对社区建设与发展事业制定政策、规划、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引导、协调、指导、监督社区各主体有序运行并提供经费支持等宏观领导和管理上来,做到实际工作中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从而保障社区工作的有序运行;以居民自治为主体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的代表组织———居委会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社区自治制度和工作运行制度,以配合政府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居民生活难题、组织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社区民生服务为主要职责。同时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处理好社区自治中“议事”与“行事”的关系,逐步培育和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实现社区社会共治。二是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参与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简政放权成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中心任务。大量的公共服务将从政府的职能中分离出来,转交到社会组织,同时现行社区服务以行政为中心的一元化格局也将被打破,加快培育服务型专业化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中介,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对促进社区自治、融洽社会关系、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从政策、资金、培训上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参与机制,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三是推进社区服务运行的规范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以社区为核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各类社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起来,一方面促进了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服务主体多元化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通过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社区服务与社区专业化服务的实现形式与经费投入;规范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内容的界别与经费支持;规范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混合的服务项目与权利等,同时结合完善社区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规范化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以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建立健全有关社区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当前重点:一是从法律法规上明确社区中各类活动主体包括家庭和个人的权责义务和行为规范,通过法规来协调社区中各权利主体的活动及相互间的各种关系,切实维护好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快完善社区自治的相关配套法规。为社区自治权力的有效行使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三是通过立法途径,为社区管理创新提供法律支持,以完善社区内部细节管理,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建立社区财务自主制度。将政府供给社区的办公经费直接拨付给社区,由社区自主按需支配管理,以增强社区自治活力,同时为建立社区财力自筹机制创造条件。应通过制定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鼓励驻社区单位、企业、各类经济实体、社团组织包括个人对社区公益事业提供赞助,促进社区财力自筹;农村牧区社区也应积极开展财力自筹建设。另外,建立社区财务审计和公开公示制度,加强社区各项公共资金的使用监督,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3.加强社区自治管理与政府管理体制的衔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切实解决政府与社区权责不清的矛盾和社区居委会行使管理职责时的无权无能力问题。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除了切实将政府的行政权与社区的自治权有效分开,促进各自职能分别有效发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管理对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支持与配合,对社区管理不动的人和事,政府有关管理和执法部门应及时介入处理;对社区提出的公共设施维修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予以回应;将社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监督之中;在老旧小区推行社区自治“准物业管理”制度,以支持社区居委会作用的发挥。

4.建立社区科学发展机制。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应重视加强对社区布局的科学规划,适度调整社区规模,并合理安排学校、医院、商业网点、文体活动设施。同时对居民区内部布局也应进行合理规划,适当安排社区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及公用场地,增强居民生活舒适性。特别在社区建设上要力戒形式主义,相关服务设施建设应从适应居民需要出发,不必过度追求所谓高标准、超大面积和功能完善。

5.建立激发社区工作活力机制。一是以优化社区工作队伍素质结构为目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改善社区工作条件,创造吸引青年人和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的良好环境。二是深化社区工作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基本相平衡的社区工资福利制度和薪酬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工作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青妇群团组织、群众自治性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的作用,建立常态性的活动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困难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尽管随着《物业管理条例》和《物权法》等有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要面临多方主体(业主、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社区管理机构等)的管理体制。当前的物业管理处在社会分层的环境里,物业管理公司正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特别是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其他的有关机构则相对比较滞后。有研究表明,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致。我们常见的问题就有业主在租住期间出现房屋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在业主居住之后开发商所做出的承诺不兑现。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2业主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业主委员会在当今可谓“形同虚设”。由于我国城市小区设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也就成了物业管理中的一大薄弱环节。有人认为,导致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业主委员会运行资费短缺等问题。业主委员会在我国被忽视,无论是以前的《物业管理条例》还是被修改以后的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地对业主委员会做出相关规定,因此业主委员会的权利被架空。当前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它必须以“由业主参与业主委员会的意愿,并作为自检候选人明确表达业主委员会的竞选理念。同时,业主委员会要求作为其成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善于沟通,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具备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与政治智慧,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韧劲。”但是当今社会具备这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实力,并且阻碍了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也有很多业主认为,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盈利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费用应该收支平衡,并且认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不应得到工作酬劳,或者只能拿一些少量的津贴。但事实上,业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仅要面临重大的压力和风险,还要承担繁重枯燥的工作,这并不是少量津贴可以弥补的。这些困难导致了业主委员会资金短缺,并且没有运动机制,由此,业主委员会也就“形同虚设”。

3社区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不难看出,社区委员会的前身是原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基本性质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自治过程中,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并代表居民向国家表达意见。但事实上,社区委员会在工作的时候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为政府跑腿,并且代表国家向居民传递国家的意志。这就严重地削减了居民对社区委员会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加重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体现社区自治的性质,地方政府只承担一些社区专职人员的工资,社区经费划拨很不合理,社区委员会只能以自身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经费,社区委员会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市场化的服务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冲突,这为两者之间的合作留下严重的隐患。当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要求国家以及政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并且促进基层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4结语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崇阳街道在院落改造中,突破传统的“就稳定抓稳定,就管理抓管理”的惯性思维,积极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以“建立院落党小组、成立院落自治组织、制定院规民约、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创新院落管理载体、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六大抓手和“开展民意调查、建立院落党组织、成立院委会、健全院规民约、实施城乡靓化、实行院落星级评定、实现社区自治”七步工作法为重点,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一)建立基层党支部,实行党建引领在老旧院落改造中,如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引导院落改造和管理,是崇阳街道党工委首先考虑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和分析,决定将党组织工作下移至小区院落,在符合条件的院落和小区,单独组建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开展党组织工作和为民服务。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联合附近院落、小区建立党支部,确立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头羊”地位,发挥院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影响身边的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到和谐小区建设之中。

(二)建立自治组织,确定主心骨崇阳街道要求所有试点院落、小区均建立自治组织,具备条件的依法成立院(业)委会或小区自治管理小组等,负责院落的日常维修、纠纷调解、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使院委会真正成为小区自治的主心骨。同时,崇阳街道还深入到全镇372个老旧院落,召开院坝会400余次,征求17000余户居民对院落自治组织建设、安全防范设置、城乡环境整治、健身娱乐设施配备等意见建议,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新实现居民自治组织在院落全覆盖。

(三)制定居民公约,规范行为约束根据院落特点和居民意愿,制定包括院内的环境卫生、治安防范、设施管护、公共秩序等内容的居民公约,作为院落居民的行为规范和自治管理依据。院落不同,村规民约也有差别。由居民自主制定的居民公约就成为了大家的“君子协定”,成为院落居民共同遵守的自治规章。

(四)创新管理载体,促进院落提档升级街道以老旧院落改造为抓手,星级院落评比为载体,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星级院落评定”活动,由社区组织实施,每周对居民院落进行评比打分,每月开展奖励挂牌活动,对不能再达到星级院落标准的进行摘牌处理,把创星的过程变成增强群众荣耻观、增加集体主义感、提高自治参与度的过程。在星级院落评比的基础上街道再进行文明院落评比,评比的内容包括:成立院委会并有责任制度,院委会成员责任心执行力,有单元长并积极负责,有符合本院落特色的居民公约,成立党小组并有责任制度,有小区门卫(物管)和制度,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并开展活动一次以上,居民能主动拆除院内违建,院落居民能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卫生,筹资筹劳程度,连续三年院落评星等级,根据评比结果确定院落改造的先后顺序。同时,引入“点位模拟拆迁”的理念,以“尊重群众意愿,倡导群众参与,发挥主导作用,打造成熟社区”的原则,由社区人员、议事会成员、院委会代表共同参与,以问卷调查、自治程度测评(群众筹款、筹劳等主动参与度)、星级综合评比、满意度测评等考评作为指标,由高分到低分确定改造点位,以民意调查制定改造方案,用满意度测评判断改造结果,不断寻求政府与居民诉求最佳切合点,找准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确保院落改造和社会治理密切结合,长效发展。

(五)培育社会组织,开展自治活动一是院委会积极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院落养老助残、邻里互助、文化娱乐等活动,参加院落环境建设、公共设施改造、安全维稳等事务,参与制定修改院落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自治制度,采取公告栏、坝坝会、恳谈会等方式定期公开自治活动开展情况,特别是院落经费使用情况等。二是成立“崇阳商会”组织,引导工商企业参与社区公益事务。三是引入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

(六)探索网格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为彻底改变社区过去坐等居民上门的服务方式,崇阳街道首先在北楸社区进行了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制定出台了《崇阳街道基层基础工作网格化管理规范(试行)》,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对社区工作流程进行了“再造”,构建“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社区管理者“等客上门”的传统管理服务运作模式,促使社区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身份根本性转变,提升网格员收集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网格服务”的能力。

二、崇阳街道以院落改造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院落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对老旧院落的水电气等管网、地面道路、楼梯、墙面、停车棚以及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改造和新设,小区院落环境明显改善,基本上实现了道路平整、绿化清新、停车规范、环境整洁、安全有序,小区院落的档次明显得到提升。

(二)居民自主管理意识增强在老旧院落改造中,崇阳街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不仅采用了“点位模拟拆迁法”和“星级院落评比”方式,还设立了院落委员会对院落工作实现自主管理,居民自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文明院落创建点位已实现居民自治组织在院落全覆盖,形成“院落管理大家议、院落决策大家定、院落事务大家评”的自治氛围,并逐步构建了街道—社区—院委会—楼栋长多层次社区院落管理体系。

(三)党建工作得到深化在小区老旧院落改造和和谐社区创建中,崇阳街道党工委对符合条件的院落和小区,单独组建党支部,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依托附近院落、小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院落全覆盖,将党的工作触角真正延伸到基层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院落改造“细胞工程”中的宣传、引领和带动作用,从而深化基层党建工作。

(四)区域更加和谐稳定院落党支部和院委会成立后,通过召开坝坝会等形式收集民意,制定包括院内的环境卫生、治安防范、设施管护、公共秩序等内容的院规民约,作为院落居民的行为规范和自治管理依据;同时广泛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院落养老助残、邻里互助、文化娱乐等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小区的和谐稳定。

三、崇阳街道构建和谐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和思考

崇阳街道以老旧院落改造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摸索了规律、积累了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加强政府引导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崇阳街道从2012年开始探索的老旧院落改造,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始终坚持了“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居民自治”的原则,可以说,没有政府引导就没有老旧院落改造、和谐小区建设的今天。从老旧院落改造列入民生工程,到进入目标考核,再到改造资金的投入,以及改造中采用的“六大抓手”到“七步工作法”的实施,无一离开政府的引领和指导。政府引导是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二)尊重群众意愿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老旧院落改造,属于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必须尊重老百姓意愿。崇阳街道在这一点上切实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评”。从改造点位的选择、改造方案的制定、改造经费的筹集、施工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管理,以及改造后的院落自治,老百姓都全程参与,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

(三)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是党和政府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帮手和辅助力量。崇阳街道蓬勃兴起并服务于社区的各种公益性社会组织,实践证明是协助政府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院落委员会更是维护社区稳定、活跃社区文体生活、扶老助残帮教的支柱力量,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所起到的作用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效法。所以大力发展各种公益性社会组织,使民间公益性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协助社区自治组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这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大趋势,也是崇阳街道和谐社会建设值得参考的一种路径选择。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用“想想上游情境”的小故事对当前医疗现状进行了描述:故事把临床医生比喻成激流岸边的打捞员,其只负责救护上游漂下的落水者,却没有想到去上游看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掉到水里去,如果不到上游去解决落水者的根本问题,那么救护将徒劳无功[6]。随着我国医改逐渐步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改革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而将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病好治、少花费”的工作目标,作为医改下阶段的工作重心。医改目标的重设是对传统医疗卫生模式的颠覆与改变,也是医疗卫生工作重心的转换,所以必须重新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将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向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健康状态的维护管理倾斜。2013年10月,武汉市黄陂区全面启动了健康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依托两个健康管理联合体,实施“四方管理”,落实“五项服务”的健康管理工作黄陂模式。

1.1落实四方管理

1.1.1政府主导区政府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区人民政府健康管理工作方案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工作制度76个,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1.1.2专业机构直管充分发挥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形成纵横一体的直管体系。横向方面,黄陂区疾控中心成立区健康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分析、评估、技术指导、信息管理等职能。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综合医院,将疾病诊治向全方位健康管理升级、院内健康管理向院前院中院后全程健康管理升级。妇幼、皮防、血防、精卫等区级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纵向方面,街乡卫生院开设健康管理门诊,村卫生室设立健康管理室,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基础,做好“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疾病人群的就医指导”等工作,实现了全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村级全覆盖。

1.1.3单位社区协管机关事业单位将职工健康管理融入单位发展规划,做到领导抓,专人管,有制度,有考核,有预算;农村社区将居民健康管理作为年度社区工作任务之一,充分发挥“社区三大员”(养生宣传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一线宣教、示范引领作用。

1.1.4家庭个人自管街乡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为每户居民制定家庭健康提升计划书,提出针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帮助家庭个人实现健康自管。

1.2强化五项服务根据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开展针对健教、体检、评估、干预、管理、康复、个性需求等阶段的五项服务。①开展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新建黄陂健康馆,作为健康教育实地互动体验基地;开展健康体检,区级机构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体检费用探索纳入职工医保体系;街乡卫生院主要面向农村社区居民,体检费用探索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新农合基金。②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服务根据体检结果,进行健康评估,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干预服务,开设高血压、糖尿病等十五个高危干预门诊,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变。③开展疾病人群的管理服务一般疾病,将就诊干预扩展到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健康管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实行建档、随访、动态、规范的管理模式。④开展老年人群的康复疗养服务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使全区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得到全覆盖。⑤开展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服务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使每户居民都有家庭保健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服务。

2建立一个机制,成立健康管理联合体

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该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7]。以黄陂区中西两院为龙头,与街乡卫生院组建两大健康管理联合体,实施集团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指导居民合理就医;落实“首诊测血压”、“一病两方”、“五师查房”、“院前院中院后全程管理”等制度,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实施新农合资金总额预付、费用前置用于健康管理,实现医保防联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全民健康状况。

3预期的结果

3.1黄陂模式解决医改的难题改变传统的医疗格局,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主动将未患病和已患病以及即将患病的群体全部提供专业健康服务,进行管理起来,实施专业干预,做到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病好治、花费少等效果。

3.2落实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目前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高端群体,多是通过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不能让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这种服务。而通过健康管理黄陂模式,则可以使人们都能享受到廉价、便捷、家门口的健康管理服务,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全面开展有了低成本、可以复制的运行模式。

3.3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落实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促进服务进一步落实,扩充项目向健康管理拓展。目前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使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共十一大类43小项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做好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基础的面向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促进居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4预期实现的目标

4.1期望寿命升高通过开展健康管理,实现地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出生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健康期望寿命、减寿人年数、伤残调整生命年等各项指标数据有力支撑健康管理服务的效果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保证更多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2医疗费下降有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西方国家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使90%的个人、单位的医疗开支减少到原来的10%。通过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城乡职工医疗保险等保险基金前置用于疾病的未病先防、健康的规范管理,可以减少年度总体医疗费用支出。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可以看出,“举报处理大厅”受理案件的类型从多到少依次是:人身攻击、骚扰他人、冒充他人以及不实信息等,其中人身攻击类型占总案件的70%左右,除了影响大,明显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外,该类案件中的大部分都是法律、法规很难触及的琐事。“曝光区与案例库”是“处理大厅”的另一组成部分,具体分为:“曝光区”“案例库”和“违规用户公示”。截至2013年8月,曝光区有案例40件、案例库有案例6件、公示的违规用户近2万人左右。这是一种法律场域,和微博中的其他子场域相比,缺少自主性,更容易受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它有两个特征,首先,子场域中存在着权力资本,并且竞争激烈。在普通用户之间、委员和普通用户之间、微博运营商和委员之间都存在博弈,通过这种博弈获取权力,增加符号资本的数量。其次是子场域的自主性要弱于符号权力的文化网络。至少在表面上,法律是本场域特有的建构元素,无论是从场域架构还是从行为依据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如前所述,子场域的这种自主是相对的,它经常会受到权力场域(布尔迪厄又称作元场域)的影响,布尔迪厄还认为,在所有场域中“自主性最强的场域是科学场域,其次是高层次的艺术场域,相形之下,法律场域较少自主性,而自主性程度最低的是政治场域”。

习得法律习性的另一个向度是个体的倾向,也指场域对媒介用户的影响。在微博子场域中,对个体的影响有两条路径:推送路径和抽拉路径。这两种路径适用的主体略有不同,前者适用于微博社区委员会的会员,后者适用于普通的微博用户。上文提到,微博社区管理中心的“举报大厅”里有20多万件案例,对于微博社区管理中心的委员而言,运营商以推送的方式让他们介入案件的审判和投票过程中,具体来说,运营商给每个委员设置了“我的卷宗”或者通过私信的形式把待审判的案件推送到委员手中,这就是所谓的推送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能提高案例审判的质量,缺点是普通用户无法参与。如果说推送模式中普通用户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话,那么抽拉模式,则是用户积极参与的过程。该模式的隐喻在于,案例好比放在抽屉里,而用户则主动去抽拉,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互动,比如转发或评论。笔者统计了新浪“微博管理员”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131个判例,发现被转发次数最高的达13877次,被转发1000次以上的有16个,500到1000次的有18个,0到500次的有97个。鉴于微博病毒式的传播特征,即便是数百次的转发,知悉该案例的用户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由上可知,微博中法律习性的习得和子场域关系密切。一方面,法律习性的形成受所处场域的调节或制约,法律是建构子场域最重要的元素,而子场域的运作,至少在表面上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因此,假以时日,法律习性会形塑媒介用户,并且会内嵌于其思想之中。另一方面,法律习性也能建构所在场域,它使得法律文化在其中充满意义,尽管权力场域经常破坏这种意义的正当性,不过还是有理由认为,这种符号资本和文化价值对于行动者而言是值得角逐的。

二、培育策略:扩容与分层

相对于整个微博场域而言,微博社区管理中心是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场域,它具有“自治”的性质,并且场域架构、资本来源、惯习和策略等都和微博所形成的大场域有所不同。从法治角度说,如果认为出台、实施法律法规和加大处罚力度是从客观上强制性地约束媒介使用者,那么,“自治”场域的治理策略则试图通过进入行为者的主观世界而实现,是培育惯习的一种尝试,而微博委员会扩容则是惯习培育的外在化过程,即布尔迪厄所说的“策略”。“策略是实践意义上的产物,是对游戏的感觉,是对特别的、由历史性决定了的游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童年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获得的,在卡比尔社会中存在着这一情况,无疑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着这一情况,策略是在儿童的游戏中获得的。……这就预先假定了一种有关创造性的永久的能力,它对于人们适应纷繁复杂、变化多端而又永不雷同的各种处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如果把微博场域中的符号权力争夺看做一种游戏,那么策略的目的便是占有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资本,使符号实践者处于一种最有利的位置。在微博建构的符号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策略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既反映出该场域中不同行为者拥有的资本状况,又反映出分化情境下的微博中的符号实践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策略最终的指向,决定了微博场域中各种资本的移动方向及资本掌控者在场域中的位置改变之趋势。微博社区委员会是微博管理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类似于布尔迪厄对知识分子的描述,即他们属于支配场域中的被支配一方。

从整个微博场域来说,委员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是与非、对与错享有判断权,然而他们又被排除在权力场域之外,面对权力场域中的掌控者,他们又是被支配的一方。因此,委员会的委员们所拥有的符号权力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权力的主体,二是主体所掌控的符号权力大小。拥有权力的主体处于动态之中,指的是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数量不固定,会因微博规制的政策和思路改变而变化。如为了实现所谓的“全民自治”,2013年7月,新浪微博称计划在年底将社区委员会成员增加到10万人。[8]如何从惯习培育的视域来理解这种扩容?首先还应分析相关背景:2012年5月,在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中,专家委员会入选475人,普通委员会入选4971人。[9]2013年8月,普通委员会成员数量增长到13091人,专家委员会成员增至773人。[10]从2012年5月到2013年12月,微博运营商把社区委员会委员扩充近20倍,而且成员皆对普通微博用户言行的对错拥有判断权。对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这个小社会而言,这个变化的意义不只是全民自律,更具有后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专家扩容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系统权力异化成无所不在、让人难以逃遁的微观权力。伴随微博委员会扩容至10万人的还有:分层。这种分层在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中无处不在,集中体现在社区委员会委员之间,还体现在普通用户之间,仿若在犯人的额头上刺字,区分功能一目了然。比如,就整个微博社区而言,从下到上的分层大致如下:违规用户、普通用户(又可称为旁观用户)、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等。紧接着,在各种用户内部又细分成很多等级,诸如以信用积分的正负区分了普通用户和违规用户,以经验值的多少来区分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等,而运营商对微博委员会委员所做的区分具有研究价值。主体享有的符号权力大小也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笔者限定了两个前提:一是在探讨该问题时,对主体的变化予以忽略;二是从委员会委员的“经验值”角度来切入。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对委员的经验值描述如下:“社区委员会晋级经验值是社区委员会成员通过出席判定举报、判定是否正确的行为反映出的积分增减。经验值是社区委员会成员进行等级晋升和获取特权的唯一依据。”

根据经验值之多寡,普通委员被分成10个级别(-1,-2……-10),专家委员则被分为5个等级(-1,-2……-5)。等级不同,所享有的权力大小也不同。笔者认为,所谓经验值,实质是把监控和所享有的符号权力勾连起来,使微博用户积极参与判定举报。对于传统社会而言,这需要极高的成本,而且对用户自身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也有相当要求。在微博场域中,这个监控者同时也是被监控者。通过这种详尽的分层模式,义务被逆转成符号权力。换言之,经验值属于“策略”的范畴,是资本转化的一种手段;而经验值所隐喻的资本转化策略来自规制主体强烈的治理冲动以及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这个小社会的结构特点等;这也表明在微博的治理实践中,处于场域中优势地位的行为者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法治还是技术控制,成本最低的是“借力打力”“群策群力”,因此,让渡出符号权力网络中的一部分权力成为必然。但是让渡权力的一方又给获得权力的一方设定了复杂的晋级路径,恰如微博中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的晋级方式:夹杂着义务、奖励和“特权”的拥有,尽管所谓的“特权”还处于“待推出”状态。那么,实践中微博运营商是如何把义务转化为奖励乃至特权的?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晋级制度》中列举了两种加分和一种减分情形:奖励加分、额外加分和处罚扣分。在该子场域中,用户监督他人的义务被量化成了分值,微博用户如果不参与监督判定,或者错误判定多,就会失去相应的加分可能。反之,用户越是积极主动参与、越是具有相关的法律专业素养、判断的准确率越高,其所获加分就越多,而加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又会获得资本拥有者让渡出来的“特权”。分值和特权之间又如何产生勾连的呢?以普通会员晋级到专家会员的路径为例,《社区委员会晋级制度》中规定,普通会员达到-3级,经验值达到120之后可以申请成为专家会员,两者所享有的权力是不同的,普通会员仅享有“参与用户纠纷类判定”的权力,而专家会员则具有“参与不实信息类判定及上诉类判定”权力以及获得更多“特权”的可能。这种情形可以被看做资本的转化策略。“该模式强调不同类型资本的不同形构、不同类型的资本之间的‘兑换率’。布尔迪厄把社会流动看做资本的投资与转化策略,这样的观点把‘纵向的’运动与‘横向的’运动加以区分。前者指的是在同一场域中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而后者指的是跨场域的运动。场域内的纵向运动(比如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包括同一种类型的资本的积累,而场域之间的横向运动则要求资本的再转化”。

把义务量化为分值,而分值又成为普通会员晋升为专家会员的主要依据,这是所谓的“纵向的”资本转化策略。在微博专家委员中也存在“横向的”资本转化行为,指专家委员从传统社会场域跨语境位移到微博场域,其所掌握的资本也相应从此种形式转化成彼种形式。一般来说,微博中的专家委员在现实社会中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从微博运营商对专家委员的要求以及第一次招募的专家委员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来。先来检视“专家委员会报名及审核条件”的相关规定:拟成为专家会员者,“需具有以下任一身份:1.领域专家学者(机构),2.科学及科普人士(机构),3.知名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机构),4.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人士”。[13]2012年5月第一次招募的微博专家会员人数为475人,其来源情况是“记者、媒体人士138人,学者、研究人员、教师64人,机构用户57个,领域专家55人,律师44人,医疗卫生人士26人,科普人士14人,公务人员29人,互联网专长人士48人”。[14]上述资料表明,微博管理中的专家委员来源多元化,且在现实社会中拥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资本,尤其是“领域专家学者(机构)”和“知名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机构)”等类型的专家。在475名专家会员中,律师等具有法律专业素养的人士所占比例尚不足1/10,公务员等来自权力场域的人士仅占6%有余,媒体人员所占比例接近30%。这至少表明,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受到大众传播媒介从业者的关注。另外,对微博做出反应的社会阶层多元。

但是在招募专家委员时,法律并未作为一个特别强调的因素而予以凸显,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既然所谓的专家委员并非来源于微博场域中的符号资本拥有最多者,因此,上述400多人在履职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进行资本的转化,把在现实社会中拥有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等转化为适用于微博场域中的资本类型。比如,利用已有的名誉来扩大粉丝数量,扩大在微博场域的影响力,或者利用专业素养来强化人们对其专家身份的认同等。当然这种转化也是双向的,微博专家委员同样可以利用专家委员所形成的文化资本,转化为适用于现实社会的资本类型等。微博运营商和专家委员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专家委员的招募或除名缺乏一个严谨、合法的程序。因此,存在冲突不可避免。笔者对新浪“微博管理员”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关于开除社区委员会委员的微博做了统计:其间除名普通会员62人,专家会员45人,前者除名的原因有,“用户不实信息”“人身攻击”或“账号已不存在”等;后者除名的原因有,“人身攻击”“不实信息”,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有27个专家委员是主动辞职。这意味着微博运营商试图借助专家委员所具有的资本来树立微博规制的合法性,不过具体规制策略又不仅仅限于法治,这是两类资本的不对等交换。但是无论如何,该策略至少在表面上改变了法律在微博中滞后、文化冲突、武断和粗暴的形象,它使得微博中的法治从肉体惩罚等暴力运作模式转向为修辞的、嵌入日常微博实践中的权力运作方式。在该场域中,冲突的解决方式被仪式化了,法律是以修辞与互动的面貌呈现的。

三、结语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平台设计原则系统建设在功能应用与接口设计方面严格遵守测绘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使其能够与各部门的数据和接口进行应用融合,共享专题数据,为各部门及社会各个行业所接受和使用。由于该平台的数据承载的大量政务信息(如人口信息、房屋信息、政务版电子地图等)是国家和地方的基础性和涉密性信息资源,涉及国家安全,在技术和管理层面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稳定,确保信息的展示与应用符合国家的相关保密法规和政策,使整个系统受到有意、无意的非法侵入而造成系统破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为更好地推广及满足其他社区应用,平台应提供充分地变更与扩展能力,适应不同社区、不同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调整。该平台从业务和公众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业务为中心展开平台建设,同时采用先进、主流、符合发展方向的技术、设备和理念进行设计与建设,保证平台结构的合理性与可扩展性。

1.2平台架构设计整个系统由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接入层等5个具有内在联系、结构分明的层次有机组成。支撑层是平台实现的基础和载体,它基于现有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建立一系列保障体系,是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接入层的保障,纵向贯穿总体架构体系的各个层次;数据层是指通过服务层提供给应用层的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社区管理数据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它是平台应用的核心所在;服务层是根据多数用户对平台管理应用的共性需求而设计的标准服务接口,通过这些服务接口可为各种不同应用提供数据、地图等通用性的服务;应用层面对平台使用对象,针对不同的业务用户提供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等;接入层实现用户在不同接入方式上的应用,如手机端以及电脑端不同的接入方式等,为平台的通用性奠定基础。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1.3平台功能设计该平台结合社区主要管理职责,分别实现了人口管理、房屋管理、设施管理、数据管理及应用维护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MIS系统人不能落图、图不能管人的模式,实现了人口空间化。平台以三维精细模型为载体,通过真三维房屋管理所含的所有户和户管理所含的家庭成员信息,实现了直观的“以房管人”、“以人查房”的社区人口管理模式。另外,通过对社区内房屋及公共设施的地毯式清查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所有公共设施和房屋的管理,并结合GIS的直观性以及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实现了如消防栓缓冲区分析、突发事件撤离路径分析等对社区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功能。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

2数据建设情况

数据建设是平台建设的关键,也是该平台与以往社区纸图化管理的最大区别。根据平台功能需求,平台数据主要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社区管理专题数据。

2.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采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矢量图)、正射影像图、地名地址数据、真三维模型数据等。由于平台管理的是社区一级的数据,因此要求数据尽可能详细,主要采用1∶500地形图以及1∶2000DOM影像图作为平台基本的工作底图,并以详实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底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另外,平台通过二三维一体化技术实现社区真三维模型数据与二维数据的一体化展现,为社区的管理提供真实直观的信息。二三维一体化精细数据如图3所示。根据柳州市具体情况,部分数据如全市区的电子地图数据等可实现与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共享。

2.2社区管理专题数据平台在专题数据方面围绕人、房、公共设施三类数据为社区政务、社区公众提供服务与管理功能。专题数据是该平台的核心数据,主要包括社区人口数据、房屋数据、户数据、公共设施数据等。人口数据主要包括社区内居民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与居民管理信息相关的属性数据,可通过地名地址数据与空间信息数据关联,实现人口住地位置的快速查询等;房屋数据主要包括门牌号、建筑面积、所属小区等与房屋管理信息相关的属性数据;户数据主要包括房间号、户面积、产权信息等与户管理信息相关的属性数据,还包括户型图等图形数据;公共设施数据主要包括设施类型、设施名称、负责单位等属性数据,可实现对社区内主要公共设施如消防栓、变电站等设施的属性管理,与空间信息数据关联后可实现公共设施的快速定位查看。数据是整个平台的灵魂,也是整个项目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该项目通过和社区的合作,实现了对社区管理专题数据的全面性建设,建立了包含社区管理各方面数据的专题数据库,为平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关键技术研究

3.1平台实现主要关键技术(1)精细的空间数据采集技术。项目获取了社区范围内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社区精细三维模型、大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等,并同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进行对接,实现了数据的共建共享。(2)多源多类型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技术。项目采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空间数据类型多样,如影像图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等;属性数据包含了人口数据、房屋数据、设施数据等,平台通过统一的一体化存储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效融合。(3)高效直观的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再现技术。目前二维、三维GIS技术发展迅速,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再现已从传统的二维矢量数据描述转为二三维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再现,该项目通过采用高效的二三维一体化空间数据展示技术,实现了传统二维矢量数据和三维精细模型及地表数据的一体化展示,并可进行丰富的二三维数据查询及分析服务。

3.2平台的主要特点(1)采用基于SOA和J2EE技术架构的GIS平台软件。考虑到社区管理的特殊性,采用了基于SOA和JAVAEE体系的设计理念,便于实现跨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并利用WebServices方法实现一种松散耦合的异构式环境的集成。(2)社区的二三维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社区的三维精细化重现,通过直观的展示方式实现了社区内所有信息的表达。通过平台的一系列数据和功能,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了解社区内每一栋建筑每一户人口的基本信息以及社区管理的专题信息,并实现一系列实用化的功能,为社区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模式。(3)对接ServiceGISOGC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地图应用服务与专题应用服务方面,充分利用了柳州市现有的“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平台”的柳州市二维底图服务与一些公共资源专题服务,形成了资源共享共建,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4结语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根据生态社区环境的特点,建立博弈模型[10]步骤如下:Step1:假设信号博弈论主要对象为政府管理部门G和社区间的企业(沿街店面、企业等)P,其中P为信号的发出方,G为信号接受方,政府管理部门和社区企业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作出“监管”与“不监管”或“治理”与“不治理”的决策,在这里,我们引入社区居委会、第三方中介等机构S,主要职责为进行日常的“监管”。Step2:用12,表示为P的类型空间,α为对P的专有信息,当1时,表示社区企业采取了“治理”决策,当2时,表示社区企业采取了“不治理”的决策,α对S是一个未知的博弈信息源,但S知道P的先验概率i。Step3:用12mm,m表示为P的信号空间,在这里假设社区的环境污染给社区企业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和进行“治理”决策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费用的总和为PC1,采取“不治理”决策时需要支付的费用为PC2,显然12PCPC,当1mm时表示社区企业给政府管理部门缴纳的费用为PC1,2mm表示社区企业缴纳的费用为PC2,通常情况下α1型社区企业缴纳PC1,α2型社区企业缴纳PC2,假设完全理性条件下,α1型企业不可能缴纳的费用为PC2,当α2型企业缴纳费用为PC1时,企业为作假缴纳费用,必须受到与之相对应的处罚。Step4:P发出的博弈信号被G接收到后,根据贝叶斯法则对i进行修正,得到P类型的后验概率''''''''iim,并根据博弈信号值来推测出P的类型空间,选择行动β,这里假设G的行动空间12,,当1时表示政府管理部门G采取了“监管”决策,当2时表示为G采取了“不监管”决策。根据以上的博弈模型假设,我们可以构建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区企业对整个生态社区的环境治理决策博弈模型,这个博弈模型属于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采用海萨尼转换将该博弈模型转换为完全不完美信息博弈。博弈模型表述为:将社区中的除企业外的其他居民假设为虚拟的参与自然人N,且N按先验概率确定信号发出方P的类型α1,G根据发出的信号mi运用贝叶斯法则计算α的后验''''i,并采取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β,其中i=1,2。P的信号选择策略是类型空间α映射到信号空间上m的概率函数,G的行动空间β是m映射到对象集合上的概率函数,由此可得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期望收益如式(1)和式(2),式中(,,)PiiiZmZ为支付矩阵取值,(,)GiiZm和(,)PiiZm分别为政府管理部门G和社区企业P的决策。图1为信息不对称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企业信号博弈的博弈树,图弈主体收益为博弈树“末梢”处括号内的值,其中第1个值为社区企业收益1Zm,第2个值为管理部门收益2Zm,1is和2is为G的决策集合,GC为政府管理部门监督的成本,1i和2i为社区环境质量差给政府管理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12ii,r为政府管理部门对采取“治理”决策的社区企业所给予的补贴或奖励,0为政府管理部门未监督,且企业采取未治理决策时后受到未评为生态社区的处罚,1和2分别为社区企业未采取治理决策以及谎报支出费用的罚金。

2精炼贝叶斯均衡分析

按照类型空间与信号空间22的组合,理论上该模型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解有4个,现分混合均衡与分离均衡两种进行讨论[11]。

3博弈结果分析

通过对精炼贝叶斯均衡的求解可知,混合均衡12m,m在一定区间内存在,分离均衡12m,m一定存在,混合均衡在以下情况将被打破:当G“监督”成本减少,社区企业采取“治理”所获得的政府补贴或奖励减少,企业未采取治理决策和谎报支出费用所被处罚的金额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由于“未监督”受到上级部门的处罚增加时,混合均衡区域将减少,直至政府管理部门G采取“监督”决策。

4结论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智能社区服务人员包括社区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和保洁人员。

2软件体系结构

2.1技术架构系统开发采用基于Flex技术。这种新型的富客户端能够提供出色的用户界面,而且不必对应用程序进行版本更新。Flex核心是以ActionScript语言为基础,运用XML技术来描述界面。Flex基于Web应用,运行于内嵌在浏览器中的FlashPlayer上,借助FlashPlay-er的良好普及率,实现了其统一的、跨平台的承载平台拥有界面丰富、操作性强。系统基于J2EE架构具备跨平台运行的能力,可以在多种操作系统上安装部署;通过数据库适配器模块可支持mySQL、Oracle等主流数据库;支持Web-Sphere、Tomcat、WebLogic等应用服务器。系统设计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层主要指用户界面,要求界面简洁、操作简单,使最终用户能方便地进行操作和访问信息;第二层是应用逻辑服务器,这一层的内容包括应用系统、应用逻辑、控制逻辑;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信息和数据逻辑,所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完整性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操作等都是在第三层完成。通过整体性规划和模块化设计,考虑系统功能扩展能力及应用更新,预留接口,可以方便增加功能模块。

2.2系统模块功能

2.2.1系统数据维护系统提供简单易用的编辑维护工具,用于数据的编辑工作。采用XML解析机制,能够支持终端设备输入控制,提高用户数据采集和维护效率。权限控制维护模块和字段,能够控制数据编辑权限。

2.2.2查询及报表查询及报表模块提供系统管理员可视化的报表设计工具,可在最终系统中由用户自定义并保存常用的报表方案,保证系统高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直接通过浏览器进行报表浏览和WEB查询,并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友好方便的浏览界面。报表生成及查询由基于WEB实现的报表引擎和前端报表设计器实现。可以支持局域网用户、广域网用户的使用,支持和其他应用的整合。

2.2.3系统通信机制系统通信机制实现数据交换、流程驱动、在线交流。为适应应用数据同步,采用开放式WebService接口,与大量业务应用集成,解决系统和系统之间、业务和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同步、消息通知和协同工作的问题,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2.2.4系统监控机制可监控系统的各种操作。包括系统性能监控、模块运行监控、用户操作监控。并自动记录数据变更日志。

2.2.5权限管理机制权限管理主要在功能和流程上控制用户的操作,提供授权管理功能,完成对人员、人员组或应用、应用组授权等相关工作,确保用户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