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文献色彩标识及网页设计研究范文

古代文献色彩标识及网页设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28 11:03:29

古代文献色彩标识及网页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

为知识内容加上色彩标识,使文献外表附着相关文化、政治、哲学、审美等多方面的内容提示,是中国古代文献管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文章通过对古代文献色彩标识体系的整体梳理,揭示五种正色及各种间色在中国古代文献装祯中的应用思想及发展过程,进而探讨文献色彩标识在当代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文献色彩;文献管理;色彩标识;色彩文化;网页设计

文献管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用文字标写部类、子目、篇章名称外,我国古代曾经长期使用色彩作为文献的辅助标识体系。这一传统使得在文献标识中的色彩符号被赋予相对固定、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对以后世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正色与古代文献的色彩分类标识

我国色彩文化理论中“正色”与“间色”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正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①古人认为,这五种颜色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西、北、中)、四时(春、夏、秋、冬)、五味(酸、甜、苦、辣、咸)等概念相配合而形成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最基本、最尊贵的五种色彩。与正色相对应的间色则是两种及以上数量的正色相混后调和出的颜色,由于依存于五色而生,被认为较正色而言地位不为主要。因此在我国古代文献的色彩分类体系中,以五种正色作为主要标识符号,带有较强烈的理性意味,以下简而言之。

(一)文献的色彩分类标识我国古代的文献无论是按照西汉时期刘向父子在《七略》中所创的六部分类法,还是《隋书•经籍志》中确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经过分类的文献在被列架存放时,都需要对其添加标识以方便整理和查阅。在简牍为主的文字书写时代,需要用绳子将单片竹简编缀集为一册。绳子的色彩差异,开始成为不同类型文献的直观分类标志。《南齐书》记载,当时盗发楚王冢,所获的《考工记》为“竹简书青丝编”。②刘向父子校雠文献后,使用特定色彩的丝绳对其加以区分。刘向《别传》中记载:“《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③即是以青白色(浅蓝色)的丝绳标识诸子学说文献的明证。魏晋以后,纸质书籍基本取代了简牍。随着对文献分类管理的需要日益增加,直至明清时期,古代文献的色彩分类标识体系逐渐丰富和定型。在纸质文件以卷轴装帧的时代,用作文献分类的色彩标识主要显示在书轴、褾带和牙签的部分。据《唐六典》记载:“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牙轴朱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④另明代《山堂肆考》载:“唐李邺侯起书楼,积书三万余卷,经用红牙签,史用绿牙签,子用青牙签,集用白牙签。”⑤可见当时文献的色彩分类方法与《唐六典》中所记四库卷轴书籍的牙签颜色相同,且官私一致,用红、绿、青(碧)、白等正色为书籍色彩分类的情况比较固定。宋代以后,刻版印刷业迅速发展,书籍的装帧方式也变为线装。这一时期出版文献多用白色纸,在装帧和分类管理时则多由藏书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颜色,据史籍记载亦多青、白等正色。明清时期,线装文献的色彩分类方式以清代官修《四库全书》的封面最具代表性,经部采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为浅蓝色,集部灰色,目录则用香色。⑥另据《四库全书荟要》云:“经绿色,春也;史红色,夏也;子月白色(即浅蓝色),秋也;集灰黑色,冬也。总目以香色。”⑦说明这种色彩分类方式与我国古代根据五行区分四时、五方、五色的色彩文化有关。所谓香色,是指偏于茶褐的黄色。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在四季中属于长夏,对应五方“中”的概念,在五色中具有统领提纲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目录的用色。乾隆皇帝曾有御制诗云:“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⑧五正色用于四库书籍封面的分类标识蕴含着古人的哲学思想。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能由于白色易受灰尘侵染,在标识文献类型时不够美观,因此用月白色即浅蓝色作为替代,而将经部的青色改为绿色。在古人的认识中,绿色也属于青色(蓝色)系列之一种。

(二)其他文献的色彩分类标识1.官方文书汉代文献编制成简册之后,还往往有书衣“帙”包裹。帙的质地和颜色,有区分文献类别的作用。与通过色彩区分文献的内容不同,官方文书的颜色在古代具有彰示等级的特殊意义,对其用色的规定很早就已出现。据记载,汉代的天子诏书“入青色或绿色丝囊,臣下密奏入黑色丝囊。”⑨诏书是古代官方文书中地位最高的一种,它的用色代表了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最高级别。魏晋南北朝时期,诏书都书写在青色纸上,如《晋书•楚王玮传》载:“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⑩表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青色代表的等级都很高。诏书崇尚青色的传统到唐生改变,开始崇尚黄色,刘禹锡诗《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有句云:“伫闻黄纸诏,促召紫微郎。”⑪《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上元三年高宗敕令:“敕制比用白纸,多有虫蠹,宜令今后尚书省诸下司、州、县,宜并用黄纸”,⑫据此,唐代诏书改为黄色的原因在于黄纸的染料黄蘖可以防虫,利于重要文书的长期保存。民间开始避忌用黄色纸书写记录,由此延至清代。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诏书用黄色作为标识的情况基本固定了下来。诏书以外的其他官方文书也有相关的用色规定,总体而言,官方文书纸张的用色不超出五种正色的范围,以显示其官方特性。唐代文献《翰林志》记载:“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回纥可汗、新罗、渤海王书及别录,用并用金花五色绫纸,……诸蕃军长、吐蕃宰相、回纥内外宰相、摩尼已下书及别录,并用五色麻纸。”⑬说明唐代高级官员诰身文件及外交文件,都采用五色纸书写。明清时期官员奏章多用黄、白色纸,并以黄色绫锦为面。为了崇俭去奢,清世宗雍正规范了官员奏折用色制度,规定:“请安折用绫绢为面,表汝等郑重之意犹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绫绢,物力维艰,殊为可惜,以后改用素纸可也。”⑭此后,清代的奏折多改为白纸书写,臣子请安折、贺表用红、黄纸书写,装裱黄绫封面。⑮1.宗教文献宗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由来久远,自汉末佛、道二教兴起后,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地位,用来抄写经卷的纸张色彩通常也采用青、黄、白等正色。在官方的正规场合,青色纸作为官方文献用纸的频率很高。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纸还成为书写道教文献的专门用纸,被用来抄经和书写与上天沟通的词章,如陶宏景《真诰》载:“‘君并可各作一篇诗,以见府君。老子亦愿闻文笔之美言也。’于是公各付一青纸及笔各一,以与四人。”⑯在道教颇为盛行的唐代,在青色纸张上创作诗文娱神的行为更为流行,因此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道教文学类型——“青词”。道教文献采用青纸的传统也对佛教产生了影响。现存于敦煌研究院敦煌写经卷子《妙法莲华经•序品一、序品二》即用青纸抄写,银泥画界,金字书写,深青底色与金、银二色交相夺目,视觉效果蕴灿烂于深沉,是难得的历史遗存。⑰这种用青纸写经的传统自宋代保持下来。传世的宗教经典抄本中,采用青纸与金银泥写绘的版本多为艺术与宗教信仰结合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黄色在我国宗教文献中的使用历史较长,相传张陵于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受《黄书》于老子。至今《正统道藏》中还保存有《上清黄书过度仪》和《洞真黄书》两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典。黄色纸张在唐代成为高尚的等级标志后,逐渐不允许用来书写普通文献。但由于宗教的特殊地位,即便皇室也对其加以崇信尊奉,故而黄色仍可被用以抄写宗教典籍,以至今天人们仍以“青灯黄卷”形容出家人的孤寂生活。宋代名臣宋祁曾指出:“雌黄与纸色类,故用之以灭误,今人用白纸,而好事者多用雌黄灭误,殊不相类。道佛二家写书,犹用黄纸。……今台家诏敕用黄,故私家避不敢用。”⑱宋代以后,图书刻版事业发达,刻印的宗教经典亦与普通文献一样多用白纸印成,但用来装祯封面的纸张或绫锦,仍然较多采用青色、黄色以示其特殊。

二、彩笺与古代文献的感性色彩标识

彩笺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染色工艺纸,最早出现于唐代,在明清时期极为盛行,发展出了许多商业作坊专制彩笺,以满足文人士大夫书写时的不同需要。与五种正色通常用于文献分类、官方文书、宗教文献的色彩标识不同,囊括五种正色及各类间色在内的彩笺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带有更多的感性、浪漫主义色彩,遍及书画作品、诗文书信、对联用纸等使用范围,色彩变化极多,并与使用者个人的思想品味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彩笺的产生,源于人们在日常进行诗文书画等创作活动时用以增添作品的感染力。据传在唐代元和年间,女诗人薛涛制成“十色笺,短而狭,才容八行”,⑲即一种狭短的彩色诗文笺,创制时色彩就已多至十种,但由于艳如桃李的红色笺纸最能代表女诗人的才情,薛涛本人有诗云:“红笺纸上撒花琼”,李商隐亦有名句:“浣花笺纸桃花色”,后人特将深桃红色的小彩笺名之为“薛涛笺”。薛涛笺出现后,文人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争相自造笺纸,并将其视之为平生雅事的风潮。元人费著《笺纸谱》所载宋代谢家染色笺:“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深青、深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⑳明代以来,在染制单一匀色笺纸的基础上,工艺界又推陈出新,出现了彩色套印和加印栏框和底纹图案的花笺和画笺。彩笺的面貌更为多变,为制作者和使用者展现个性特征所用,是我国传统物质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有待于深入发掘。从彩笺用色的不同使用场合来看,尽管随着染色技艺术的日益提升,传统彩笺的色彩丰富、不胜枚举,但仍有其一般规律。用来书写名帖、禀文的彩笺多用红色、黄色等正色,暗示其使用场合比较正式以及书写者的郑重态度。用来写书札信函的笺纸,则多使用月白、浅蓝、浅黄、肉粉等比较淡雅的色彩,避免底色过于浓郁而干扰信函内容的传达。用来制作书画作品的彩笺,其色彩应用则与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相关,例如喜庆场合的书画作品,多用大红色笺纸制作;佛道题材则传承宗教文献的用色习惯,喜用青、黄或金色笺纸;其他如花鸟、山水、人物绘画,篆、隶、行、草等书法创作,所用彩笺浓艳者如桃红、湖绿、洒金,淡雅者如松花、天水碧,可根据其题材、立意及个人喜好做选择。书画彩笺的用色是创作者修养水平的体现,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古代文献色彩标识体系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当代人面临的是一个拥有海量数字资讯的世界,数字化以极高的效率联通世界,海量信息地涌入使网页设计的要求日益增高。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网页设计的一切功能性、艺术性的内容地呈现,都要通过视觉印象来传达,因此色彩设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色彩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近年来的网页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将当地的色彩文化应用于网页设计中,从而使网页设计附加更多的文化含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文献的色彩标识体系与网页设计都涉及对知识的分层管理和观看界面的装饰美化,因此二者尤具相关性。将古代文献的色彩标识特征应用于网页设计中,不仅能启发相关网页设计工作建立起文化底蕴丰富、有史可查的色彩管理参照体系,而且能激起人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对提升我国当代网页设计的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建立网页的层级管理及特色色彩标识我国古代文献的色彩标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专属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色彩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其中五种正色与四季相配的哲学思想被应用在四库书籍的分类标识中,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管理上的典型体现。黄色统率青、红、白、黑灰,它们不仅为文献的列架存放和检索带来了方便,而且在网页设计的应用中,同样既能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体系性,又能辅助管理网页内容,发挥其明显的标识作用。由于网页内容往往是多层级、多单元的,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色度地调整,进一步区分相关知识单元的层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海量的古代文献内容正面临亟需进行数字化转换,其网页界面的设计工作,正可以参照古代四部文献的色彩分类规律,辅助相关知识信息的数字化转型。此外,黄色在古代官方文献中一向为皇室专用,其带有的政治色彩和阶级属性尽管早已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消亡,但黄色作为文献标识高贵、高尚的价值属性却在我国色彩文化中颇具根基。同样的,传统宗教文献长期应用黄、蓝二色作为色彩标识,使宗教属性也十分牢固地附着在这两种色彩当中。在相关内容的网页设计中恰当运用黄、蓝两色,能为相关网页内容增添特色标识信息,提示相关网页内容的分类。但在具体应用时,设计者应对网页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清晰地区分,否则会因所属知识文化与网页色彩标识的不相匹配使阅读者产生混乱感。

(二)为网页设计提供审美功能依据众所周知,网页界面颜色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感受。色彩设计的首要职责,就是实现其审美功能,增进外观的美感。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各种色彩都有其心理暗示作用,如红色代表温暖和刺激,绿色和蓝色则表示冷静和理性等等。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古代文献装帧所用纸张和纺织品的染色来源以天然植物染料为主,兼用少许矿质染料,因此染出的颜色并非单纯、高明度的纯色。以红色系为例,除了正红色用朱砂染出,其他常用于制作各色彩笺的绛色、茜色、胭脂红、槿色多用植物染料加工,色泽带有一定的灰度,有微妙的偏差(偏紫、偏蓝),色彩的视觉感受不过分饱合,带有温和的过渡感。在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中,也并不崇尚过于刺激的色彩体系。从色彩的感性欣赏层面考虑,人们对柔和、微妙、带有灰度的色彩接受度更高,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属性和美感特征。我国古代彩笺用色即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这一审美观念如果可以恰当地应用在网页色彩的设计中,相信能够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

总之,古代文献色彩标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知识体系、审美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网页设计作为当代数字化知识渊薮的视觉呈现载体,对古代文献色彩标识体系的借鉴应用,将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网页设计工作带来正面的影响。

作者:杨子昊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代文献色彩标识及网页设计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wysjlw/69581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